3.4说课稿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4说课稿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12-13 08:35:49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力 的 合 成说课人:王红元2012.12.5说课内容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法学法4教学过程567板书设计与小结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2 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较初中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是进一步研究所必须的。在学生心目中,加减就是代数运算,第一章虽然接触到位移矢量,但其运算只限于共线方向。从本节开始将接触各种角度的矢量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会激发起他们对力学学习的热情。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1.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2. 通过学习,了解合力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4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理解和运用 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
所遵循的法则 5 教法与学法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助以启发式教学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小组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6 教学过程3实验探究 20’45课堂检测 10’小结作业 5’创设情境 7’新课导入 3’126.1 新课导入 提出相关问题,引出“等效替代”思想。
6.2 创设情境 在上面提水的例子中:如果大人的力是200N,两个小孩的力数值相加正好也等于200N吗?

小孩的力与大人的力有什么关系?6.3 实验探究学生按照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对于问题,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教师参与小组实验,解疑指导。
学生归纳总结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师生设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归纳结论实验设计器材选择:
木板、白纸、图钉 (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三角板、铅笔。 6.4 课堂检测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2、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
  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Fmin与Fmax之间。6.5 小结 作业教师板书重点难点知识点课后作业
课上总结布置作业小结巩固知识,课后作业温故知新。7 板书设计第四节力的合成
一、力的合成
1.分力:
2.合力:
3.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定则
1.探究合力
2.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力和两个共点分力的关系谢谢!《力的合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小结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学习物理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较初中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是进一步研究所必须的。在学生心目中,加减就是代数运算,第一章虽然接触到位移矢量,但其运算只限于共线方向。从本节开始将接触各种角度的矢量间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会激发起他们对力学学习的热情。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2. 通过学习,了解合力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概念,并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所以这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会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另外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和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五、教学方法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知识生成线 教师活动线 学生活动线
合力、分力 创设情境、设疑、点拨 猜想、讨论、验证、总结
力的合成
1、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情景创设: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
实验探究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很好的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器材短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结合上一章弹力知识可以用橡皮筋代替弹簧测力计,根据胡可定理用橡皮筋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得出合力、分力间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结论
3.课堂检测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3)两个共点力,当它们同方向时其合力大小为7N,当它们反方向时其合力的大小为1N,问当它们互相垂直时其合力的大小是多少牛?
对于前三个练习鼓励学生用作图法和三角形知识两种方法求解
(4)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
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Fmin与Fmax之间。
4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及反思
第四节力的合成
一、力的合成
1.分力:
2. 合力:
3.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定则
1.探究合力
2.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力和两个共点分力的关系
指导老师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