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3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3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7 08: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大家小时候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阿拉丁和神灯》,很显然,这个阿拉丁是哪里的人?
《阿拉丁与神灯的故事》开篇第一段这样写道:“相传在古代中国的都城里,有一个以缝纫为业的手艺人,名叫穆斯塔法,他是个穷人,家境不好,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子,名叫阿拉丁。” 阿拉丁这个词的本意为“信仰的尊贵”,《阿拉丁与神灯》出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故事集,为什么中国人会成为一个阿拉伯故事里的主角呢?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
日本
朝鲜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5-15世纪)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1.建立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穆罕默德创立教
610年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政教合一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课堂探究】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据说,穆罕默德40岁那年(610)离家出走,到麦加东北的希拉山洞里隐居潜修。一天夜里,真主派天使哲步勒伊莱前来,指示他以真主的名义传道,信仰‘安拉’真神。”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根据穆罕默德生前言行(启示)纪录编纂而成,共114章,6200余节,内容丰富,对虔诚徒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风俗和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及惩罚、和平与战争予以指导。
①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万能的真神②“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2、帝国的发展概况
(1)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思考1:结合上面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亚非欧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物产的交流
(3)文化:
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思考2: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有何特点?
①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②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
③阿拉伯人的好学精神,广泛吸收各地区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创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①多元性;②开放性;③包容性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帝国兴起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继续发展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帝国极盛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扩张,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其首领自称“苏丹”,建立国家机构和常备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 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思考3: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2.统治
(1)政治:——政教合一
①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
(2)经济:——阻隔传统商路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思考4: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1.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
政治: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经济:经济繁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三、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2、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统治:
政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古印度的发展简史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时期
四、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日本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日本疆域简图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大化改新
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废除部民制,实施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文化 文字、建筑、服饰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
日本·善于学习的民族
(2)幕府统治
源赖朝(1147—1199)
①背景:
A.庄园经济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B.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②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 政治时期。
③特点:
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B.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C..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
三朝幕府统治
(2)幕府统治
④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德川家康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理由。
这段评价有道理。锁国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日本文化的传承,但也严重制约了日本的发展,使日本疏离于世界发展的现代化潮流。后来明治维新和学习西方的成功,从反面证明了锁国政策的落后。
2.中古时期的朝鲜
7世纪末
新罗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高丽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14世纪末
朝鲜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方面 表现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①亚洲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纵向来看,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有快有慢。
②文明的交流日趋加强。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一时期不断向外传播,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文明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横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中古时代的亚洲大陆,文化多元,各具特色;诸多文明联系日益增强,技术、文化的交流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大为加快。
思考:中古时期的亚洲,反映亚洲历史发展怎样的特点?有何趋势?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课堂小结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
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文化:
经济: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历史影响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
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背景:
时间: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特点:
锁国政策: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政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