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前言1:关于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中国史则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注意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1、纵向发展:
描述社会发展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形态变化。
2、横向发展:
描述人类历史是如何从原始的相对孤立的分散的人群发展到今天全球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前言2:教材结构
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前言3:时间脉络
1、世界古代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15世纪。
讲述古代文明(包括早期文明和中古文明)呈现除的多元发展格局;由于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大帝国的形式以及这些地区文明的相互交往;解释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2、世界近代史:15、16世纪——19世纪末。
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古的重要意义;西方人文主义和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间的历史渊源。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
3、世界现代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1世纪。
重点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国际秩序的演变;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冷战特点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关注世界日益联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1: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尓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西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 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材料2:
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共和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前言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材料1:
文明一般是指与野蛮相对立的状态。
——费尔,法国历史学家
材料2: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3:
如果在精神意义上给文明一个定义,它也许可以称之为创造一种社会状态的努力。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4:
“文明”的概念是多义的、复杂的和模糊的,它至少有这样几种涵义:一是一般性含义,泛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被予了一种相当广泛的内容,它基本上成了历史的同义词。二是阶段性含义,一般指的是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吻合的一个范畴。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文明的发展程度,我们通常所讲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与这种含义相一致的……三是区域性含义,即地球上所有的居民,依据历史共同体的类型,划分成各个地区性的文明,如在历史学家那里经常沿用“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等。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5: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材料6:
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陈明远《质疑四大文明古国》
材料7: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纪录片《世界历史》第2集《文明的曙光》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8: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苏美尔楔形文字
腓尼基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
玛雅文字
古印度印章文字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9:文明发源地分布图与农耕畜牧壁画——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1、文明产生的含义、原因与分布
(1)含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可以说,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原因(文明形成的标志):
①阶级: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战俘沦为奴隶。
②国家: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③文字:记事、管理的需要。
④城市:农耕文明的定居要求,政治宗教活动出现,战争兼并频繁。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2、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
(1)时间: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2)特点:
①生产力低下——采集、狩猎。
②生产资料属公有
——土地、森林、沼泽、河流、海洋等。
③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④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3、社会分工及其意义
(1)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A、原始农业:西亚的大麦、小麦和豆类;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
B、原始畜牧:羊、猪和牛等动物。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人类开始专门制作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产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③促进人们定居生活和早期城市的出现。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4、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1)原因:虽然生产力整体发展缓慢,但社会分工开始发展,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2)进程:
①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②农耕畜牧、手工、商业细化分工——定居生活——聚集生活、早期城市——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3)标志: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国家的君主,形成最初的官僚,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意义: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材料1:
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位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下游的丛林沼泽地带,肥沃的冲积层土地与肥力充足的水源在这里奇妙地混为一体,具有巨大的农业潜力。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2: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苏美尔诗歌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1、古代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
材料3: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材料4:
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美索不达米亚人也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
——就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1、古代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1、古代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
(1)前提: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在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3)文明重要成果:
①政治:
A、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阶级基础是奴隶主阶级。
B、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②文化:
A、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B、传说:洪水和方舟传说。
C、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
D、文学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材料1:
埃及因为肥沃的尼罗河河谷带来的粮食剩余而变得繁荣。不过,尼罗河也是埃及历史中统一的因素。在古代,尼罗河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旅行的最快方式,这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2:
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2、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2、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材料3:
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材料4:
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它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5:
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6:
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刘天鹏《古代埃及史》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2、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2、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1)自然环境:
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文明进程:
①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3)政治文明:
①最高统治者称法老,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确立为至上权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②建立起官僚系统。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府和地方事务。
(4)精神文明:
①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象形文字。
③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金字塔。
⑤莎草纸。
材料1: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3、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3、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
(1)自然环境: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文明进程:
①前3千纪,印度文明诞生。
②前6世纪年,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③公元前221年,孔雀帝国阿育王统一印度半岛。
材料2:
古代印度居民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可怖的威力,比较其他地区的人更为深刻。印度地方在雨季当中常有热带风暴发生,当此之时,狂风暴雨数日不停。同时,洪水经常暴发,引起河决.水灾乃遍及于整个平原地带。雨季过后。旱灾蝗灾又相继而来……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肩然控制肩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它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材料3:
当诸神分割普鲁沙(原始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崔连仲等《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材料4:
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时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称为种姓制度中的四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朱寰等《世界古代史》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3、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
(3)形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①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②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③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④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⑤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
(4)精神文明:
①前6—前4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他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下的等级体系,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③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④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文明。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3、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
材料1:
半岛山多平原少,夏季雨少,土壤不甚肥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粮食自给常有困难,地少人多被迫导致海外移民……殖民活动大大促进了希腊世界的商品经济和外贸市场。
材料2:
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些“袖珍”国家的规模还不如今日中国一个中等乡镇。所以在如此特殊的国情下产生的政治制度具有某些空前绝后的特殊性就是情理中之事。
——皆出自米辰峰《世界古代史》
材料3: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贵族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4、古希腊文明——欧洲南部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4、古希腊文明——欧洲南部
(1)自然环境:
巴尔干半岛南部及爱琴海部分岛屿,山地多而平原少,海岸线漫长,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2)文明进程:
①前2千纪,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诞生。
②前8—前6世纪,众多奴隶制城邦国家逐渐形成。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
(3)政治文明:
①主要特点为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主要代表为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即少数人掌握政权;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以公民大会维护民主。
(4)精神文明:
①文学:神话、“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②历史:“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
③哲学:“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5)特点与后续影响:
①属于地中海气候,有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
②地理特点,有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③也促使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形成,既有利于民主制发展,也推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
(6)补充:雅典民主的历史意义——
①进步性:
A、主张主权在民、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强调公民内部的平等,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和社会安定。
B、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经济和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C、开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包括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4、古希腊文明——欧洲南部
材料4: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中外历史纲要下》
(6)补充:雅典民主的历史意义——
②局限性:
从实质上看,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是少数人的、有限的民主。而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甚至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4、古希腊文明——欧洲南部
材料5: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亚里士多德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5、早期多元文明的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5
2
1
3
4
5、早期多元文明的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区域 代表 政治 文化 备注
1、西亚: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巴比伦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车轮、60进位制、太阴历、《吉尔伽美什》 大河文明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古 埃及 ①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 ②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神话和文学故事、创造象形文字、制定太阳历、金字塔、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莎草纸
3、南亚: 印度河、恒河流域 约公元前3千纪 古 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阿拉伯数字、 《摩诃婆罗门》、《罗摩衍那》
4、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约公元前2070年 中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青铜器、都江堰、长城 甲骨文、夏历 《诗经》、百家争鸣
5、欧洲南部: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约公元前2千纪 古 雅典 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①哲学:苏、柏、亚 ②文学:神话、戏剧 ③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大海文明
二、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5、早期多元文明的小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1)类型:
①大河文明:西亚、埃及、印度、中国。
②海洋文明:希腊。
(2)特点:
①大河文明:以发展种植农业为主的农耕经济,一般都建立起地区性大国,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
②海洋文明:以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适应这种经济发展要求,通常建立起城邦民主政治。
(3)认识:文明是平等的、多样的,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材料: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三、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但是,地理环境不等于决定性因素。因为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
材料: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习近平
四、感知——世界文明的传承
学习历史——
1、应该秉持平等与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加深交流对话。
2、既要了解过去,更要珍惜眼前。也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创造未来!
概念补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其内容为:
①生产工具,为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②劳动对象,为生产力程度的反映。
③劳动者,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术语补充
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为了求得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得来的食物,过着群居生活,构成最早的人类社会。
2、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3、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
课堂小结
1、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B
C
3、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4、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B
B
5、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6、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D
C
7、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是肯定 ( )因素对埃及文化的影响。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死而复活的思想
D、金字塔工程
8、“大力神塑造了他的形态,天神舍马什授予他俊美的面庞,阿达德赐予他堂堂风采,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美。”最早记录该传说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古希腊文
D、印度梵文
A
B
9、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10、4500年前的一份墓志文记载“要建好你在墓地的住所,那是你去往西天的驿站。死亡令我们沮丧,生存令我们快乐。但是不要忘记了,用石头建成的墓室却是为了永生。”该墓志文最可能出自( )
A、尼罗河流域
B、希腊半岛
C、黄河流域
D、意大利半岛
D
A
11、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2、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