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学案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题 《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学 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 教研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目标 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在学习《古诗两首》时不仅要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学习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要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学法指导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读、思、议、说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一、我会学。1、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古诗四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题意;第二步:通诗句、析诗意;第三步:想画面、入诗境;第四步:吟诗文、悟诗情。2、我要按照这种四步来学习《题西林壁》。第一步:我查找到了诗人苏轼的有关资料:诗题的意思是:第二步: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我能把看到的和想像到的诗的内容画下来:第四步:我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了!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我来写一写:二、我会问。我没弄明白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做1、你明白带点字的意思吗?请写在括号里。2、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合实际谈一谈。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再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盛誉。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四步法”。二、合作展示 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自测评估:1、巩固、反馈练习2、互评学习效果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