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2-13 11: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并能从是否生成新物质的角度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本节将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内容三维目标达成的要求,以及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粒的性质;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模型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与他人合作中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能用文字、图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动手、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
根据课标、教材内容设置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教学重点是认识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难点是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
4、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
设置趣味实验——“桃花红了”
探究实验
设置“氨水使酚酞变色”的分组探究;
增加学生实验——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芝麻与黄豆混合、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
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本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水分子模型上课备用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教学构想及依据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的化学问题,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2、主要教学方法
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境激学 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启发引导 运用启发式的语言,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
三、教学对象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教材,对学生情况做如下分析:
1、知识掌握 学生在以前化学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方法,但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是初次接触。
2、心理特点 对化学课感兴趣,尤其对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应抓住有利因素,保护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3、生理特点 九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爱表现,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评价、表达和交流。
四、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文化,使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处理信息;在活动中习得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有:
实验探究法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过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合作学习法 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问题引入
播放茉莉花图片和歌曲,提出问题:为什么距离很远我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通过回忆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实验,进一步思考其实质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 不断地思索和探求, 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水是怎么“跑掉”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 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 不解之谜。
新课教学
一、物质的微粒性
讲述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学说的故事引出现代人们对物质构成的研究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播放分子很小的动画
推论一: 1 、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读古诗,听歌曲,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听故事,了解科学发现的艰辛历程,并通过分子原子照片确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 棉花沾水
* 棉花沾酚酞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故事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 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 棉花沾品红
*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 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推论二: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知识迁移应用:我们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
问题激趣:1+1=2?
分组实验:
A组实验:100 mL酒精与100 mL水的混合
B 组实验: 50 mL 一杯黄豆 + 50 mL 一杯芝麻
C 组实验: 各取一注射器,分别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 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 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解释液化石油气压缩在钢瓶中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 、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 50 mL 一杯黄豆 + 50 mL 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呼应前面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 、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 flash 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五: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 H 2 )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 H 2 )和氧气( O 2 )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 H 2 O ),试用模型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领悟、巩固、深化。
各小组使用自制水分子模型模拟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各种微粒的变化。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氧气、水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 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同时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通过分子模型模拟化学变化中微粒变化情况,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难点。
作业
理解分子的存在,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课本作业题1.
板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的微粒性 1 、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六、课后反思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借鉴了人教版的教学设计方法,将两个版本进行了优化整合,我没有选择“空气” 而是选择了“水”作为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并在第一章“物质变化”的教学时增加了水的电解实验,已经为本节课的教学法打下了知识基础。水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