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高二语文参考答案2022.1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1.B(以偏概全。“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而言的)
2.C(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作用来说的。B.曲解文意。“最科学化”是就“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来说的。D.“音乐独具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有误)
3.C(《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积极影响)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指其内容上、艺术上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
4.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
5.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是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誉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A.“去米考伯先生家的兴奋”有误,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B.“虽曾反对米考伯先生招房客来住”于文无据。D.“刻意向……遭遇”“无赖形象”有误)
7.D(本小说以人物视角叙事,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着叙事内容的呈现,攸关叙事效果)
8.①“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周到表示敬意;②“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表示同情;③“我”对米考伯夫妇的不切实际、虚荣、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9.指狄更斯描写米考伯时运用夸张增强、漫画式折射的方法。例如,写米考伯先生遭遇讨债后“作出抹脖子的动作”,与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去形成对比,在迅速转换中表现了其性格的复杂,相反相成的滑稽表现,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米考伯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特征。(4分)“扁平人物”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有利于读者识别,记住,但只适合扮演喜剧角色;有人认为“扁平人物”“比人们本身更深刻”,也有人认为缺乏真实感。(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2分)
10.B。
11.D(“是三公之首,朝廷的辅宰与太子老师”有误)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12.D(“贾谊认为这不合古代制度,屡次上奏建议削减淮南厉王的封地”有误)
13.贾谊与屈原都是怀才不遇,命运相似,贾谊又做过凭吊屈原的文章。司马迁将贾谊与屈原二人合在一起作传,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切。(3分)
【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读诗书作文而在全郡闻名。吴廷尉当时担任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招来置于自己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先前和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说,贾谊虽年轻,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便征召贾谊任命他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皇帝诏令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贾谊说出了自己向要说的。大家因此都认为才能赶不上贾谊。
文帝也很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文帝时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服色,订正法令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于是详细初步草拟了所有事项的仪礼和法度,(建议)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地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提拨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这些人都嫉妒贾谊,于是说贾生坏话道:“洛阳之人(贾谊这个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利,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就任命他去作了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向孝文帝辞别之后前往长沙,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水时,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详细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身边移动。谈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见识)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分封的土地有的接连数郡,(这种状况)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几年以后,梁怀王有一次骑马,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去世了。
(二)文言文翻译(本题共2小题,8分)
14.(1)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2)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馋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应是衬托手法)
16.梁启超评价得好。本词写于南宋偏安江南之后,词人政治失意,尽管壮志难酬,内心伤悲,但仍有有报国之志,只好借这个女子表达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志向。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未成一篑 虽覆一篑 (2)振长策而于宇内 举类迩而见义远
(3)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4)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每空1分,每空错、漏、多写一字该空不得分)(3) 贾谊《过秦论(上)》中“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两句,用否定句通过与四个历史人物比较,从侧面说明了陈涉的才能、家境一般。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4分)《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19.(4分)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答出两点即可)
20.(4分)③指思维的规律。④指推理和论证的本领。(意对即可。①指规律、事理。②指道理、理论。⑤指逻辑学)
21.(4分)示例:
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四、写作(60分)
23. 参照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评分标准。
评分说明:
⑴以45分为基准分切入。
⑵好作文总分要打在54分以上乃至满分;差作文总分可打在36分以下直至0分。
⑶缺题目扣2分。
⑷每一病句扣1分。
⑸每个错别字扣1分。
⑹字数不足,在结构完整时,每少50字扣1分。
⑺要写出自己的见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⑻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阅读知识面广、思想深刻的学生得高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9页(共9页)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2022.1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B.“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C.“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D.“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它能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
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它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音乐独具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3分)( )
A.《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韧,刚毅简约。
B.《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C.《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D.《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地改变人的情感。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简要说明。(4分)
5.“00后”可以借助怎样的路径可以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②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③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④“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⑤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的想象,我已弄不清楚……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他确实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只是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相信。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
⑥“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⑦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中“我们的家”这称呼主要表现了“我”去米考伯先生家的兴奋。
B.米考伯太太生活很不如意,虽曾反对米考伯先生招房客来住,但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最终同意;她不懂持家,用典当餐具的钱吃喝享受。
C.第⑤段有关米考伯当过海军军官的叙写,能使读者联想作者参照了自己孩童时期的经历,米考伯夫妇的身上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D.米考伯太太刻意向“我”介绍米考伯家庭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其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他们夫妇的无赖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米考伯家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是“一个孤儿”,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描绘,引起人们对“孤儿”、童工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B.第④段写米考伯太太跟“我”谈论现在与她结婚以前的生活比较,表现出她对过去优越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
C.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可见作者人物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能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产生艺术感染力。
8.从节选内容看,“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怎样的?(4分)
9.有评论说,狄更斯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塑造的人物属于“扁平人物”。请结合第⑦段中有关米考伯先生的描写,谈谈你对“艺术夸张”与“扁平人物”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精通一经或一艺的官职。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D.太傅,是三公之首,朝廷的辅宰与太子老师,贾谊先后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以文出名,受到官员器重。十八岁时,他便以能诵读诗书作文而在全郡闻名,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招来他置于门下。
B.贾谊才能非凡,仕途有顺有逆。他入仕时年仅二十余岁,得到文帝越级提拔当上太中大夫;后曾受诋毁,被认为专想揽权,被皇帝疏远。
C.贾谊答复询问,引发文帝感慨。文帝向他询问鬼神之事,听得很入神,以至于在座席上向贾谊身边移动,后赞叹贾谊见识非凡,自己也比不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这不合古代制度,屡次上奏建议削减淮南厉王的封地,请求不被接纳。
13.司马迁为何将贾谊与屈原二人合在一起作传?请结合上文与《屈原列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文言文翻译(本题共2小题,8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汉书·李广苏建传》)
(2)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贾生列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青玉案·元夕①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②光转,一夜鱼龙③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公元 1174 年或 1175 年)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赏灯的风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的也是元宵节的情形。
B.上阕先以想象写元宵节彩灯缀满街巷、烟火燃放好似陨星雨的热闹盛况;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艺人歌舞、杂耍百戏等令人目不暇接。
C.下阕写人,作者以古代妇女元宵节时佩戴在头上的饰物“蛾儿”“雪柳”“黄金缕”代指盛妆的妇女,行走中不停地说笑,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D.词作使用对比手法,以开始灯火热闹与后来灯火零落对比,以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与孤高、淡泊、自甘寂寞“那人”对比,凸显作者的追求。
16.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了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为喻,说明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 ”,停下来,是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 ”,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评断公允。
(3)高 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了战士们面对与敌人短兵相接而死亡却拥有保卫国家志士般的气节。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激荡人心的高亢音乐的描写,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异曲同工。
(5)李商隐《锦瑟》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描绘了或美好或缥缈的梦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本题共2小题,8分)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8.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
19.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4分)
逻辑也称逻辑学,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在我们的话语中会遇到很多带有“逻辑”的语句,如:①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②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③他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④福尔摩斯精通逻辑。⑤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请用简洁的话语①~④语句中“逻辑”一词的内涵,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第③、④句中“逻辑”的含义。(4分)(每处不超过10字)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捷,也让人们也有所失去。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