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课。其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背景、发展历程与制度完善。
本课线索比较清晰,知识内容较少;大部分的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同,且涉及跨政治学科教学,与本单元第十一课存在知识衔接关系。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需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教材中多数内容属于思想原则和理论总结,需设置真实情境,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根据本册书的编制特点,应从制度角度探索本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进一步落实学科素养,尤其是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于本课相关史实基本了解并掌握。由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先入为主,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对本课知识进入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从制度视角学习,增添课程历史韵味,理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治理、国家民族的意义,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是本课要完成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及图片史料,梳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时空素养。
2、通过了解制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渗透历史唯物史观素养。
3、通过古今民族政策对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与探索。
4、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程为例,设置真实情境,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制度自信和时代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各位同学们好,新课开讲前,老师先带大家云旅行一番,去看看美丽的内蒙古。(播放内蒙古的视频)游览了内蒙古,可以谈一谈内蒙古的风光与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么?
学生活动:更加现代化、繁荣等。(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支持。本节课,让我们立足党史,以内蒙古为例,共同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衔接历史热点,体悟党在民族制度确立的重要作用,增加思政内容和历史感;采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人民如何走向民主平等之路,展现团结互助之情,通过奋斗实现繁荣发展的。
1、民主平等之困
教师活动:让我们阅读以下材料,说一说近代民国政府对待内蒙的态度与举措。
材料四 北洋军阀政府:
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1913年 10月5日,与日本签订了《满蒙五铁路借款修筑预约大纲》。把日本侵略势力以条约的形式引进了内蒙古东部地区。1914年初袁世凯政府决定开放归绥、张家口、多伦、赤峰、开鲁、洮南为商埠,允许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商人、资本家经商居住。
——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在他1943 年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明确提出,中国各少数民族只是汉族的大小宗支。按照这样的理论,中国各少数民族既然不具备民族的资格,仅是汉族的分支,那么,它们当然也就不具有实行自决或自治的资格和能力了。
——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如北洋军阀政府以出卖蒙古权益换得自身利益,无视少数民族权益等;南京国民政府民族平等、民主平等等。
2、民主平等之路
教师活动:综上可知,民国时期,军阀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无视少数民族的权利与平等。1921年后—至新中国成立,我党为少数民族的民主平等做出了哪些努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相关内容,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陕甘宁边区政府—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共中央—1945年,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解放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自治区就已经成立,它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设计意图:通过近代各政权的民族政策对比,增加本课的历史感,并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为少数民族争取民主平等的努力。锻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和归纳的能力。)
3、团结互助之情
教师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又是怎么逐步实现民族团结互助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相关内容,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在新中国成立后,除内蒙古自治区,中国陆续成立了多个层级的自治区、自治县。下面让我们一起填写主要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和地图。(如图)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课件,形成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记住主要自治区的成立顺序和地理位置,落实时空素养。)
教师活动:民族间的团结互助,不仅停留在文件中,更是体现在每一个真实的事例中。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急需起步,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中国最早建设的钢铁基地——包头钢铁。让我们通过照片感受当时的盛况。
材料五
教师活动:观察图片,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国家非常重视包钢,包钢一号高炉提前生产等。
教师活动: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提前生产呢?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内蒙古原料充足、设施完善、劳动力充足等。
教师活动:当时的情况恰恰同大家想的不同,当时内蒙基础设施、原料及劳动力等极其匮乏。是什么原因,使得包钢提前生产呢?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工人的回忆。
材料六
“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最终有8万多名创业者扎根边疆。”
——葛桂林
学生活动:是因为全国援助内蒙包钢建设。
教师活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是当时响亮的口号,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在这片草原上,不仅有全国齐心协力搞建设的成绩,还有草原额吉温暖的怀抱。请看图片,在中国的困难时期,华东地区3000多名孤儿也遭遇着灾害、饥荒、疾病的威胁,是内蒙古人民用爱哺育了这群国家的孩子。其中都贵玛,一个19岁的年轻少女,更是肩负起了养育28名孩子的重任。这群国家孩子现已经步入花甲,不少人留在草原,奉献草原。疫情期间,这群国家的孩子亦纷纷伸出援手,回馈草原,报答国家。这就是团结互助的温情。
材料七
(设计意图:建设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党史故事;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让课堂更生动;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国家观,提升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4、法促情更浓
教师活动:改革开放后,民主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民族情感在法律的保障下,愈发深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新时期法促情浓的例子。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教师活动:除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专项立法,还有哪些其他的发展呢?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1990年,提出“三个离不开”、1997年其确立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
5、奋斗繁荣之乐
教师活动:正是因为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民主平等和团结互助,才有现如今党携领各族人民感受奋斗繁荣之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完善的。
学生活动: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九大以来又提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精神)。
教师活动: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效果如何呢 我们一起观察分析以下数据。
材料八
学生活动: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多个工业产品产量居中国第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的问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见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内蒙经济的发展,感受到制度对经济基础的重要影响。同时,辩证的看待其发展,要看到其经济长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党,也为内蒙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建议。(向学生展示下图)
材料九
教师活动:我们以内蒙古为例,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接下来让我们谈一谈,你认为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有何优势?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坚持国家统一为前提、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倡导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等原则、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点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夯实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等。
(设计意图: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数据,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数据,落实唯物史观。)
(三)课堂小结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更为生动形象的理解,对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机盎然,内蒙古也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更加的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