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09: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名称 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通过理解诗句,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中,诗人的内心的酸楚,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学生较难理解,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 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 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学期学习了陆游的《示儿》,知道了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今天继续学习他的另一首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五千仞(rèn) 2.题目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天的一个夜里,天将要亮时,诗人陆游走出家门,一阵凉风吹来,引发无限感慨。 3.写作背景: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陆游 68 岁,罢归故里已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时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怅触,写下这首诗。 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①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 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诗人感到自豪。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①如何理解“遗民”,和“泪尽”。 ②请学生回答。 遗民:指金统治地区的原南宋人民。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③诗意: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④赵括逃到杭州,建立南宋,他一方面因为软弱无能,另一方面不愿也不肯收复中原,怕自己皇位不保,所以在杭州他们不顾中原百姓的苦难生活,仍然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南下的金兵如狼似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到半年时间,大半个中原沦为金人的铁蹄之下。百姓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缺少衣食。 ⑤读懂了“遗民” “胡尘”的意思,那么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从“泪尽”一词可以看出泪尽:泪都流尽了,十分悲痛。期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痛苦、失望的心情。 ⑥这种痛苦、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 从前面的写作背景我们了解到年事渐高的诗人此时正身在南方,诗中所写的“遗民”的所思所想,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其实年复一年的盼望王师北伐的正是诗人自己。 5.再读古诗,想象: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但是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可以看出诗人厚重深沉的爱国情感。 6.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时,前两句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尽”和“又”,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2)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7.提到爱国诗,上节课学习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誓言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1)同学们朗读《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思考并交流: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 ①有王师保家卫国,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②诗人的忧国忧民。 ③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 (2)再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尝试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古诗。
小结 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今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厚重、深沉的爱国之情。 全班朗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