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课件(共29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课件(共29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10:51:07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孙权劝学》九图导览学习流程
(
阅读技法
读写迁移
形神兼备
综合评价
目标导航图
语文知识图
整体把握图
结构层次图
质疑问难图
细读对话图
主旨归纳图
艺术特色图
素养提升图
实践活动
拓展演练
总结写法
欣赏特色
)
(
通读课文
思考问题
)
(
思前想后
贯通文意
) (
文学文体
字词积累
) (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
(
阅读导航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
(
理清脉络
绘制图示
) (
回扣结构
圈画批注
) (
反思阅读
质疑问难
) (
把握结构
概括层意
)
(
走出文本
归纳感悟
) (
知人论世
明确主旨
)
(
细读语段
品味揣摩
)
(
结合问题
对话交流
)
3
(
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重点掌握


”“

”“


等语气词的用法,以及


”“

”“
大兄

等称谓语的含义。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
(
《孙权劝学》
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司马光
(1019

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晚年号迂叟
,
世称

涑水先生

。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公元前
403

)
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
公元
959

)
征淮南停笔,涵盖
16

1362
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
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清代学者王鸣盛说: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

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
……
《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qīng



shè

shú

suì
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耳
(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一词多义
见: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



合用,可译为

认为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与蒙论议
(
点拨:省略主语句,省略了主语

鲁肃


)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
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句,即

蒙以军中多务辞


)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
(
《孙权劝学》
整体感知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原文: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原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注释:谓:对
……
说。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务:事务。
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只,只是。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注释:孰:谁。
若:比得上。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从事。
原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注释:及:到,等到。
过:经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译文: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
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译文: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原文: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更:重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遂:于是,就。
译文:吕蒙说: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
(
《孙权劝学》
结构示例
(详
写)孙权劝学
(略
写)孙权又劝
(侧面描写)
鲁肃叹学
不学(
恳切)吴下阿蒙
就学(
关心)刮目相看
结友(
惊赞)非复吴下阿蒙
)
(
《孙权劝学》
细读对话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试分析句话。
2.“
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这样说有何作用?
3.“
大惊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5.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试分析句话。
【合作交流】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这样说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3.“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4.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最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5.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 “结友”。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
《孙权劝学》质疑问难
1.
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2.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

结友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



的必要性,即因其

当涂掌事

的重要身份而

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



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



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

形容时间很短,

刮目

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

就学

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文章以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

结友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

与蒙论议

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
(
《孙权劝学》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
(
《孙权劝学》
艺术特色
1
.记事简练,剪裁精当。
2
.正面记言,侧面烘托及对比。
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

与蒙论议

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就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以表现人物性格外,对
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如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展现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鲁肃话中的

非复吴下阿蒙

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
比,得出了



的结论,而吕蒙之



的核心正是

才略

的猛增。
)
(
《孙权劝学》素养提升
阅读技法
【典型例题】

大惊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



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技法点睛】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
托,
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好的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三是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
……
,表现了
……
。本题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吕蒙的变化。
阅读技法:侧面描写作用分析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好读书

读好书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某校七年级
(6)
班决定开展以

好读书

读好书

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
(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
60
字左右
)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3)
假如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
(
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不超过
100

)
【参考答案】
(1)
示例: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2)
你的帖子:示例:读书可以益智。多读书使人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刻。郑樵读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最终成为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3)
示例:妈妈,杜甫说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今后你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
)(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
《资治通鉴》
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归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了故事情节。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吴国之将士
吴国创始人
吴国之谋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孙权劝学》,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并写下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合作探究
2、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每个角色应该运用什么神态、语气、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以符合人物身份,谈完试读。然后思考回答后的问题。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明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合作探究
②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当时表现出怎样的神态?
明确:“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可知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不悦的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但”,只,只要 。“耳”,表限止语气,译为“罢了”。只要求“涉猎”“见往事”,表明孙权不想给吕蒙压力,语气由严肃、坚决变得平和、亲切了。
2、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每个角色应该运用什么神态、语气、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以符合人物身份,谈完试读。然后思考回答后的问题。
讲解: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赫然可见。
2、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每个角色应该运用什么神态、语气、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以符合人物身份,谈完试读。然后思考回答后的问题。
合作探究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明确:面对吕蒙的托词“多务”,孙权用“孰若孤?”这一反问句,指出吕蒙的理由并不成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切身体会,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合作探究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双重否定 重要性和必要性
—— 限止语气 目标明确
—— 反问语气 阻断借口
—— 切身体会 亮明益处
3、孙权的劝说艺术表现在哪里?
合作探究
4、课文是如何描写吕蒙的进步?鲁肃和吕蒙两人对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态度?
鲁肃赞学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通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很大。
鲁肃
大吃一惊,并发出“非复吴下阿蒙!”的感叹,对吕蒙表示称赞。
吕蒙
以一种假意埋怨的口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达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合作探究
5、“刮目相看”后,鲁肃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吕蒙变化的成语。
鲁肃赞学
鲁肃
鲁肃对吕蒙很欣赏、认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
1.吕蒙坦诚豪爽,知错就改。
2.吕蒙经过学习,已经是一个有学识的人。
3.鲁肃敬才爱才。
刮目相待
合作探究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反问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
6、赏析人物,概括特点、完成表格
课文人物 描写方法 语气特点 个性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足智多谋,关心部下,严格要求
虚心勤学,机敏自信,小有所成
性格爽朗,敬才爱才
对话
对话
对话
自豪 、坦然、 幽默
风趣 、幽默、 敬佩
善劝、语重心长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孙权:人主,他心胸开阔,重视人才培养。他对臣子寄予厚望,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耐心教导,善于劝学。
吕蒙: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知错就改,谦虚好学,有毅力,能吃苦。
鲁肃:
朝廷重臣,位高权重,但是敬才爱才,善于交有才之士。
人物形象
7、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合作探究
从孙权身上:①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
②待人要诚恳有耐心。
从吕蒙身上:①开卷有益,读书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合理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
才能不断的进步。
从鲁肃身上: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合作探究
8、你的同桌张明同学头脑聪明,成绩较好,但最近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急剧下滑,班长请你前去劝劝他,你将如何劝导呢?
示例:张明同学,你是我交往的朋友中最聪明的一个,可我发现你最近经常玩网络游戏,成绩有所下滑。我真诚地希望你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让你的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
1.叙事简练,裁剪精当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省略了吕蒙如何学习,才略如何长进的过程。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和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写作特色
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
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书到用时方恨少。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知识就是力量。
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说出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拓展延伸
劝学故事
1.陶渊明劝学
2.乐羊子妻劝夫读书
3.师旷劝学
4.孔子劝子路学习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秉烛夜游》中师旷对晋平公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劝学对联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A
【解析】应在主谓之间停顿,“蒙/辞以军中多务”。
2.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C.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 D.非复吴下阿蒙(重复)
D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是要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呢!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长兄怎么知晓事情那么晚呢!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觉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A
课堂检测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B项,应该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B
课堂检测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孙权劝学》全文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节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有删改)
1. 解释下列加彩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及鲁肃过寻阳( )
(3)即更刮目相待( ) (4)人有从学者( )
推辞
到,等到
另,另外
跟随,跟从
课堂检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读书上百遍,其中的含意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课堂检测
4.乙文勉励从学者要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勤学。请你将下列有关“读书”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 下笔如有神。
(2)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读唐诗三百首,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破万卷
少壮工夫老始成
不会作诗也会吟
问渠那得清如许
课堂小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确,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丑,识别善恶,明辨是非;读好书能让我们领悟人生真谛,提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情怀;读好书还可以体会伟人们奋斗的艰辛与执着,从中汲取与困难抗争的力量与智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孙权劝学
就学
吕蒙
(肯学)
孙权
(善劝)
吴下阿蒙
鲁肃
(爱才)
刮目相待
劝学
赞学
启示:学必有所获,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归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了故事情节。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孙权劝学》,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并写下来。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每个角色应该运用什么神态、语气、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以符合人物身份,谈完试读。然后思考回答后的问题。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明确: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②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当时表现出怎样的神态?
明确:“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可知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不悦的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但”,只,只要 。“耳”,表限止语气,译为“罢了”。只要求“涉猎”“见往事”,表明孙权不想给吕蒙压力,语气由严肃、坚决变得平和、亲切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明确:面对吕蒙的托词“多务”,孙权用“孰若孤?”这一反问句,指出吕蒙的理由并不成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切身体会,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讲解: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赫然可见。
3、孙权的劝说艺术表现在哪里?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课文是如何描写吕蒙的进步?鲁肃和吕蒙两人对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通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很大。
鲁肃:大吃一惊,并发出“非复吴下阿蒙!”的感叹,对吕蒙表示称赞。
吕蒙:以一种假意埋怨的口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达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5、“刮目相看”后,鲁肃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吕蒙变化的成语。
明确:鲁肃对吕蒙很欣赏、认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
1.吕蒙坦诚豪爽,知错就改。
2.吕蒙经过学习,已经是一个有学识的人。
3.鲁肃敬才爱才。
刮目相待
6、赏析人物,概括特点、完成表格
孙权:人主,他心胸开阔,重视人才培养。他对臣子寄予厚望,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耐心教导,善于劝学。
吕蒙: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知错就改,谦虚好学,有毅力,能吃苦。
鲁肃:
朝廷重臣,位高权重,但是敬才爱才,善于交有才之士。
7、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从孙权身上:①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
②待人要诚恳有耐心。
从吕蒙身上:①开卷有益,读书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合理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
才能不断的进步。
从鲁肃身上: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8、你的同桌张明同学头脑聪明,成绩较好,但最近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急剧下滑,班长请你前去劝劝他,你将如何劝导呢?
示例:张明同学,你是我交往的朋友中最聪明的一个,可我发现你最近经常玩网络游戏,成绩有所下滑。我真诚地希望你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让你的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
三、写作特色
1.叙事简练,裁剪精当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省略了吕蒙如何学习,才略如何长进的过程。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和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
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
说出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书到用时方恨少。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知识就是力量。
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劝学故事
1.陶渊明劝学
2.乐羊子妻劝夫读书
3.师旷劝学
4.孔子劝子路学习
劝学对联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秉烛夜游》中师旷对晋平公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2.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C.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 D.非复吴下阿蒙(重复)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是要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呢!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长兄怎么知晓事情那么晚呢!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觉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孙权劝学》全文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节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有删改)
1. 解释下列加彩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及鲁肃过寻阳( )
(3)即更刮目相待( ) (4)人有从学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勉励从学者要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勤学。请你将下列有关“读书”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 下笔如有神。
(2)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读唐诗三百首,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课堂小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的确,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丑,识别善恶,明辨是非;读好书能让我们领悟人生真谛,提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情怀;读好书还可以体会伟人们奋斗的艰辛与执着,从中汲取与困难抗争的力量与智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