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11: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二)课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卜算子·咏梅(陆游)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点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的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1.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1. ,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
2. 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
。”
3.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和“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
万籁此都寂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两句诗写出
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明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
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是: , 。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送友人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写作背景
送友人 〔唐〕李白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点句。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诗意: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孤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 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运用 细节描写,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侧面写出了离愁别绪。
1. , 。挥手自兹去, 。
2.《送友人》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 ,

3.《送友人》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
, 。
送友人
(李白)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
东城
挥手自
兹去
萧萧班马鸣
4.《送友人》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无所归依的诗句是: ,

5.《送友人》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是: , 。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写作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点句。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 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孤单的鸿雁。
省(xǐng):知晓。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清高和对理想的坚守。
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1.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
两句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下文“幽人”“孤鸿”
的出场作铺垫。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缥缈孤鸿影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两句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
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
两句写出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
洲冷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诗人。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等。
卜算子·咏梅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推荐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等一群小人所排挤;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大家都孤立他,感到悲凉寂寞,因此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于人生的低谷。
写作背景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注:蓝色字为易错字,画线句为名句或重点句。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意: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 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驿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着:遭受。
主旨:
这是陆游的咏怀之作。虽写梅花的遭遇,却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通过赞颂梅花花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营造了寂寞、苦闷、凄清的环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1.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
2.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
品行的句子是: , 。诗中表现梅花
高洁傲岸的句子是: , 。
3.《卜算子·咏梅》中,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
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