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地区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古代西亚、埃及和阿拉伯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第一课内容。本课三个子目按照地域和时序排列,分别为:“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表面上看似三个不同地区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事实上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古代西亚和古代埃及是人类文化史上较早的两个文化,创造了文字、雕刻、建筑等,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开创性的重要意义。这两个早期的文明又深刻地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地区及后来出现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继承了古代西亚文化和古埃及文化的遗产,并将它们发扬光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典范。故本课教学一方面要突出这三个区域文化,同时要理清三者的交流与影响,整体地思考问题。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有所了解,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相对陌生,难以深入探索,故本课主要以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来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不同历史现象背后不同的时空条件,并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朝代更迭表概述西亚、非洲文明的时空分布情况,说明它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素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能够通过表格梳理自主学习各文化的代表成就,阅读材料概括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特点,并能够从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吉尔吉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神庙建筑所反映的人生观和文明特质(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对西亚、非洲文明多样性的学习,增进对世界文化多元传统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素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古代西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古代西亚文化和古埃及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开创性的意义,阿拉伯文化对古老文化遗产的吸收和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提问:1.从地图中,说明世界文化呈现什么特征? 答:多样性 2.什么是文化多样性? 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3.本课三个子目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古代西亚文化、古埃及文化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帝国处于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观察地图,查看第二单元的标题及每一课篇目,了解文化多样性的概念 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及结构。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时空;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
整合基础知识 探究1:阅读教材整合知识,完成表格。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能力
一、世界最早的文明——古代西亚文化 展示古代西亚地图 师: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河谷地带。而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词来自于希腊古代的文献。意思就是两河之间的地方。 探究2:结合材料,说说地理环境与古代西亚文化的关系 1.在地图找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指出相比邻近地区它有何优势?右侧表格中两河流域的政权更迭与左图地理位置有何内在联系? 师:在古代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气候是非常干燥,降雨量很少,但是因为有了两条河水的灌溉,在这个中下游的河谷地带,面积广大,并且土质肥沃,每年到春末的时候,有河水泛滥,带来了肥沃的淤泥,在古代的时候,又被称为肥沃的新月地带。两河流域地势比较平坦,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这里生活着多个民族。同时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交通要塞加上水源与平原环境的自然条件优势,容易引起争夺资源的战争,易遭受到外族入侵,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是不同的民族竞相入主,政权的更迭特别频繁,出现统一政权的次数不多。 2.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的使用受到什么因素影响?从楔形文字记载的内容来看,文字的产生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这里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了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人类文明。苏美尔人非常富有创造性,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明了楔形文字。文字的出现可以作为文明出现的一个标志,这个是当时记载的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这个是楔形文字的变化。因为他们当时的书写工具是芦苇棒或者是木杆,一头削尖,然后在湿的泥板上写字,晒干之后就可以永久的保存。每一笔都是一头大一头尖,有点像木楔子,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楔形文字。泥板这种书写材料主要受到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河流域气候非常干燥,降雨量很少,所以木材稀少,连石头也很缺乏,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故有大量的芦苇可供使用。从泥板所记载的事,我们可以知道文字因社会活动需要而产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后来被阿卡德人、巴比伦、亚述以及波斯广泛接受,一度成为西亚通行的文字。在两河流域出土了几百万块这样的泥版,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明。所以说文字是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史料。 3.结合材料,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反映出两河流域居民怎样的生活态度?造成这种生活态度的因素有哪些?该“史诗”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材料一:你所追求的人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伴随。…… 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该关心的,唯有这些事。猖獗的洪水啊,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大地颤抖,将成熟的庄稼淹没。 ——《吉尔伽美什》(苏美尔史诗) 材料二: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流传史诗《吉尔伽美什》,能够感受到人们的悲观主义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北部上游地区的山区冰雪融化,那么这个水源的来源就不稳定,有的时候水多,有的时候水少,它是不定期的泛滥,有的时候会造成中下游的这种灾难性的泛滥,受制于这样的一种自然条件,这两条河流的不定期泛滥对当地居民的心态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上战争频繁,外族入侵,更使得两河流域居民弥漫着悲观主义情绪。 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了大量神话故事,它既反映了两河流域资源的匮乏,也反映了那时人们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需要英雄故事的支撑。所以说史诗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有一定史料价值,需要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 4、结合史料,分析古代西亚统治者重视编撰法典的原因。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 材料三: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编法典的原因:洪水泛滥、外族入侵,不安全感,统治者希望通过编制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宣扬君权神授的原因: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国王在位期间统一了两河流域,颁布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上的安努、恩利尔、沙马什是美索不达米亚重要的神。当时的人们信奉神灵,神永远是正义的,国王的权力来自于神,所以国王颁布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所有臣民必须执行。说明汉谟拉比不仅要利用直接的政治和强有力手段控制民众,还要借助宗教手段麻痹民众的反抗意识。 5、《汉谟拉比法典》有哪些特点?有什么目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材料五:“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贼物者也处死刑。”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六:《汉谟拉比法典》较为系统地继承了两河流域的法律精华。对犹太法典、波斯等国的成文法典,乃至古希腊、罗马的立法都产生影响。 ——张宏生《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 特点:①施行同态复仇法,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原则; ②实行阶级歧视,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③实施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 目的: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影响:法典包括了经济法、民法、婚姻法、刑法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涉及到了现代法律所涉及的所有的领域。所以说汉谟拉比法典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6、尝试分析一下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展示图片:人首飞牛石雕,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两河流域的艺术也有辉煌成就。苏美尔人想象力丰富,竖琴嵌板画上的凶猛动物居然成了“侍者”。亚述帝国王宫人首飞牛石雕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它有人的脑袋,老鹰的翅膀,牛的身体,等于把人的智慧,老鹰的速度和牛的力量合为一体。意在宣扬国王的声威,显示统治者的强大。它既是王宫的守护神,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建筑艺术的背后体现的是王权至上,体现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观察地图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自主归纳 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的关系。理解不同的时空条件会造就不同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了解文字对研究历史的作用 史料研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了解史料的分类和不同的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作用
非洲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文化 探究3:结合材料和地图,说说地理环境与古代埃及文化的关系 展示古代埃及地图 材料六:河谷和沙漠是古埃及人生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地理上的相对孤立性对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沙漠屏障对大规模民族迁徙和入侵起着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局。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8、说说地理环境与古埃及政权的关系。 师:从地图可以看出,古代埃及的地理环境相对孤立,它北面是尼罗河的三角洲。它的东部是当时的苏伊士的地峡,这个是唯一可以进入到埃及的一个通道,还有沙漠广布。古埃及的地理环境为其历史保持相对的连贯性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有利于埃及国家的长期延续和相对和平地发展。同时,每年夏季洪水定期泛滥,带来丰富的淤泥,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尼罗河就成为埃及人的生命之源,也为两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代埃及的文明,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图示:埃及象形文字、莎草、神话、故事、诗歌、那尔迈调色板 9.结合材料,说说埃及文字和文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过渡:古代埃及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们在建筑、文字、自然科学方面都积聚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对周边的影响非常大。古代埃及人的一项重要的成就是象形文字。罗塞塔石碑出土,石碑上刻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近代学者商博良通过对照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即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古希腊文,成功解读象形文字。除了刻在石碑上,古埃及人还把字写在莎草纸上,这是出土的纸草《亡灵书》。莎草纸用尼罗河一种特产植物莎草制作,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书写材料。古代埃及人创制了大量的纸草文献,由于埃及气候干燥,纸草能得到很好保存。我们能从中研究古埃及的历史,重新了解的那些被岁月沧桑所淹没的历史,象形文字的遗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意义:成熟的象形文字,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文学内容中传达出的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材料。 材料七:从远古开始,埃及人就开始了对水源的治理和对灌溉的控制。为了农业灌溉,治理水源与疏通河渠成为人人都得参与的事业。尼罗河的泛滥虽有规律,但每年的水量有很大差别,因此需要居民团结合作治理洪水。 法老宣称自己是“荷露斯之子”的神话,由于他对未来丰收图景的准确预测而更具震撼力。法老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带着从未泯灭的好奇心关注着河水对法老的服从程度。如此这般,由于尼罗河流域农业灌溉的需要,等级分明的君主体制在埃及形成了。在尼罗河狭长的绿洲里,埃及民族逐渐兴盛起来。农业灌溉使埃及社会有了明确的分工,而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使埃及人凝聚成为一个共同体,和谐有序的埃及社会形成了。——赵克仁《古埃及和谐文化探源》,载《中东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展示图片: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亡灵书 10、结合课本、图片及材料,反映了古代埃及人什么观念?综合两河流域文明情况和埃及文明情况,你认为文明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师:为了农业灌溉,治理尼罗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形成相对和谐的关系。因治理尼罗河,需要调配人力物力,从而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古埃及人敬畏神,修建众多神庙。法老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于尼罗河给埃及人们带来的是幸福安详,丰衣足食,所以古代埃及文明是一个自信乐观的文明,也影响到它的宗教信仰——追求来世。《亡灵书》体现了古埃及人追求来世的生死观。尤其要为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金字塔就是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象征。 综上,文明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地理环境为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自然环境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政治、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而影响着文化发展的水平。比如,太阳历的制订。他们根据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共12个月。每月30天,全年共360天,古埃及的太阳历成为后来古罗马的恺撒制定儒略历的依据;而儒略历又是我们现代历法的基础。古代埃及数学知识的产生也与尼罗河有关,每年泛滥后要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土地面积、推算谷堆体积和谷仓容积。 阅读材料,思考和组织答案,完成探究任务。 学会读图
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展示阿拉伯地图 师:7-8世纪,阿拉伯帝国曾雄踞世界,它占领的区域,如果用一只鹰来比喻,则鹰身是阿拉伯半岛,鹰头是现在的中东和土耳其地区,两翼则东至阿富汗和新疆,向西覆盖了整个北非直到大西洋,并且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囊括西班牙,直抵比利牛斯山。继承、融合了征服地区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梳理阿拉伯文化的基础知识。 探究4: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材料八:“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赫伯特·格特沙尔克《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继承和吸收了古代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区重要的文化成就,并且加以发展,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化衰落时期,而阿拉伯文化非常繁荣;最后,阿拉伯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数字、棉花、食糖,西方古典文化,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 影响:阿拉伯文明成果丰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完成任务 学习和掌握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总结 问题: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各有何特点?体现世界文化的什么特点? 古西亚文明——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古埃及文明——乐观自信,注重来世 阿拉伯文化——贯通东西,兼容创新,沟通东西方桥梁 人类一切文化活动都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差异性必然造成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以上三种文明因地理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11 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目前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一是美国文化霸权威胁文化多样性。二是消费主义文化与大众传媒威胁文化多样性。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提问学生 宏观上把握三大文明的基本特点,进一步确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