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二册
观察以下几组区域景观图片,说出它们所属区域,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活动一
地域文化: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不断发展变化
一定阶段相对稳定
欣赏图片思考:
各组图片分别属于哪类景观?
景观: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区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景象。
文化景观: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聚落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根据下列景观图片资料,完成相关学习活动。
(1)判断两幅景观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聚落形式,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列表比较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果你来选择,会在图中的哪个地区定居?试说明理由。
活动二
乡村景观
村落景观:
西江千户苗寨
房屋建筑景观: 陕北窑洞
土地利用景观:
云南元阳梯田
资料一:蒙古包是内蒙
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
宅,以毡包最多见。蒙
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
方向。内蒙古温带草原
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
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
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四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探究:阅读下面的资料和图片
资料二:闽西南地区的土楼
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有方、圆之别,酷
似庞大碉堡,其外墙用土、
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
1米,可达5层高,房间总数
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
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境
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
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温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探究:通过研究前面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列举出两种民居的名称吗?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2)形成这两种民居的主要自然和历史因素是什么?
(3)这些民居体现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品牌,表现为独特的山水意境、人文积淀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等。
(1)请对比三个城市空间布局的差异。
(2)城市空间布局的差异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文化背景?
北京
巴黎
活动三
欧美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忌直求曲(内向、封闭)
西方的园林: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外向、开放)
(3)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建筑风格和布局形式上有何不同?体现了哪些地域文化的差异?
(4)分析这组民居图片中的民居分别反映了东、西方什么样的文化差异。
西方:
无围墙
外向性、开放性
中国:
有围墙
内向性、封闭性
探索:
阅读课本第40页的资料和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3)试从北方气候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城市的空间布局(宏观)
城市的建筑风格(微观)
总结: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济南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济南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日耳曼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记载于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当年它和德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公共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观念提升
1992年3月,虽受到济南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济南市和国家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
2010年的两会提案中,有委员关于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建议令人关注。
思考:请你从济南老火车站的实例中,谈谈你对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保护的看法。
珍惜城市土地
敬畏城市文化
善待城市历史
创新城市未来
观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