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白云九中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共20分)
小明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齐桓公任用伊尹为相,改革内政和军制,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终成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中出现了几处史实错误?(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
A. 灵渠 B. 白渠 C. 都江堰 D. 郑国渠
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 隶书 B. 金文 C. 小篆 D. 甲骨文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 )
A. 韩、赵、魏 B. 楚、燕、齐 C. 韩、齐、秦 D. 赵、楚、齐
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
A. 汉朝向外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影响深远而广泛
B. 张骞通西域后得此名字
C. 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D. 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下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 奖励耕战 B.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 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 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追忆真实的三国历史,曹操参与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巨鹿之战 D. 长平之战
下列物产中,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 )
A. 石榴 B. 水稻 C. 核桃 D. 苜蓿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 佛教诞生于亚洲
B.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 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 B.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
C. 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 D. 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
二.填空题(本题共 3小题,共5分)
半坡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______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异彩纷呈。
(1) 针对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汉高祖刘邦采取的统治措施是 ______ 。
(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______ 。
(3) 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 ______ 。
______ (战争)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2小题,共25分)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叶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 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2)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魏国公民,请你说说“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
(3) 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孝文帝改革中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至少回答3点)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该制度的内容与作用分别是什么?
(2) 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3) 材料三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是指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不是伊尹,改革内政和军制,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终成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不是战国时期,共2处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齐桓公称霸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题干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
故选:C。
本题以余秋雨曾写到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的文字,被成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田地里挖到的兽骨和龟甲,卖给药店,这些兽骨和龟甲被称为“龙骨”,是一种中药。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故答案选D。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龙骨”是指龟甲或兽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骨文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4.【答案】A
【解析】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故选:A。
本题考查三家分晋,知道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家分晋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汉朝向外输出的商品以丝帛为主,影响深远而广泛.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本题以长安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西汉时期开通的东西方要道丝绸之路.
6.【答案】C
【解析】汉武帝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故属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是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武帝,知道汉武帝把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本题考查汉武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解析】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曹操参与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故选:A。
本题《三国演义》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水稻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的作物。所以下列物产中,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水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识记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学生对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答案】C
【解析】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题干材料没有提及这个观点。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A
【解析】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之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A。
本题以新疆地区的专史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的设立。
本题以新疆地区的专史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域都护设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1.【答案】粟
【解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故答案为:
粟。
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半坡人种植粟。
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小题1】休养生息
【小题2】《史记》
【小题3】《本草纲目》
【解析】(1)针对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本草纲目》。
故答案为:
(1)休养生息。
(2)《史记》。
(3)《本草纲目》。
本题主要考查汉高祖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史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高祖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史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3.【答案】官渡之战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故答案为:
官渡之战。
本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14.【答案】【小题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小题2】北魏孝文帝或拓跋宏;洛阳。
【小题3】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任意3点即可)作用: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强了民族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减少了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变法相关知识点,明确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变法相关知识点。
15.【答案】【小题1】分封制;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小题2】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秦王的雄才大略。
【小题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解析】(1)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内容作用。熟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2)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需结合材料作答。
(3)此题考查秦王扫六合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通过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