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热热身 看路线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 →重返冰塔林
热热身 看路线
2019年3月上旬,“我”随马丽华走向各拉丹冬
“我”当摄影师
阳坡巨人图
主峰尊容图
冰河跪拜图
冰雪劲旅图
白色金字塔
冰山屏风图
冰山裂纹图
波状褶皱图
冰窟思索图
冰河挪动图
流水满溢图
坚冰苏醒图
冰山院落图
亲吻冰河图
冰山蜷卧图
冰面推箱图
冰窟雪粒图
冰山众生图
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 →重返冰塔林
移步换景 游踪为线
“我”当摄影师
《话说格拉丹冬》
“我”做制片人
话说
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
作者情思
“我”是评论家
马丽华用了将近三十年的青春年华,用近百万字的文本,为我们谱写了一个无比真实的西藏——“走过西藏”系列散文。西藏雄峻的大风景给马丽华带来了物我两忘的“观感愉悦”,她在震撼中感受到了激情之美、壮阔之美。这壮丽的“终极风景”激起了她作为一个汉民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情。“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诺的是我的太阳。”豪放情怀与激越磅礴的雄奇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磨砺了她的“人格”,也“成就”了她的散文的大美风格。马丽华的散文采用的是一种稳定的传统叙事模式,在内容上要求真实记录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事件的真实、作者情感的真实。这样的长篇纪实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拓宽延展,从课本到生活……
“我”随师友走向书山籍海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的练习夯实基础。
2.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的进一步探究,培养文化自信。
3.通过阅读训练,开展群文阅读,达到学一篇而知一类的目的。
【配套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磅礴( ) 砾石( ) 虔诚( )
腈纶( ) 挪动( ) 蜷卧( )
rú( )动 懈dài( ) lí( )黑
接zhǒnɡ( )而至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应该热忱相助,怎可漠不关心?
B.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
C.一个人只要守住内心的宁静,任世间风云变幻,终不会在他心里掀起滔天大浪。
D.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无时无刻思念母亲河长江。
B.我们的先辈们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
5.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抬头望山,五龙河的水之雾,一团团、一朵朵荡漾在大峡谷之巅,袅袅地上升,静静地缠绵。是五龙吐云?是仙子飘衫?倏忽就有绿的山尖从白雾中穿出,________________
A.你就真的可以把它想象成万顷波涛中的一只小船?那就是郧西人的“神雾岭”。
B.你就真的可以把它想象成万顷波涛中的一只小船?那就是郧西人的“神雾岭”么?
C.你就真的可以把它想象成万顷波涛中的一只小船。那就是郧西人的“神雾岭”么?
D.你就真的可以把它想象成万顷波涛中的一只小船。那就是郧西人的“神雾岭”。
6.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在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本课之后,八(4)班开展“话说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几项任务需要你协助完成。
(1)【搜寻长江诗词】请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
(2)【撰写环保标语】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请拟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长江。
(3)【开展文化活动】请仿照示例,以“了解母亲河——长江”为主题,列出两项活动。
(示例)活动一:实地考察长江流域污染状况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滨州中考)
寻芳习家池
李春富
①秦巴余脉绾结于襄阳城南五公里,仿佛孔雀的一根尾羽,名曰凤凰山。而习家池,又像这根尾羽末梢的一面晶莹的圆镜,馕嵌在山之阳,江之滨。
②习郁,字文通,东汉初年人,因功被光武帝封为襄阳侯。习郁富且贵,儒而雅,涉水跋山,择此宝地,凿池引流。其后,植佳木,筑华屋,聚灵石。习家池渐成宴游名园。
③三百年后,习氏世孙凿齿在此隐居。凿齿少有奇志,博学能文,名播天下,著就《汉晋春秋》五十四卷。书成,举家迁居江西,远离尘嚣。
④白骑过隙,倏尔三百春秋。孟浩然生于习家池附近的涧南园村。在池塘的映照下,孟氏悄然长成,渐悟经诗堂奥。据统计,孟浩然留存作品中,直接赞美习家池的诗作竟达十首。彼时,李白、杜甫、皮日休、贾岛等一干魁星迤逦而至,临水赋诗,且觞且咏,纵心宇宙,快哉快哉。
⑤鸟飞兔走,又三百载。欧阳修、米芾、曾巩等人频频造访。尤其米氏嗜书如痴,以山为砚,临池而墨,心摹手追,探幽索微,成就绝代行草。兰亭之后,天下独步。
⑥公元2014年夏天,我来到这里踏访寻芳。
⑦穿过凤凰山,走进凤林关,沿石板路觅行,渐次进入一个幽邃世界,俨然桃花源中。路两侧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间或有刻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词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饱满的汉字,好似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⑧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荷叶田田,萼红灼灼,一池晶莹,笑容可掬。
⑨习家池由一个大池、两个副池组成,大池占地约三四亩,澄澈宁静,碧玉温润,映照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日月沉浮,好一个安详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脉络,那是历史的记忆。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耸,恰似魏晋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动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⑩池塘西南侧,依偎着两个造型别致的副池,小如戏台。一个满圆似日,芳名溅珠;一个半圆如月,雅号半规。山风拂过,两池涟漪,表情各异,一面蛾眉忧戚,一面笑靥如花。
千百年来,此间主人,以大池为心髓,以小塘为耳目,坐卧台上,静观水面,枯荣更替,盛衰变化,参悟万物,叩问天机,真高士也。
池畔四旁遍植杂树,扁扁圆圆的叶片们,像手掌,像旗幡,向人类表达着亲情与善意。树下是纷纷繁繁的花草,姹紫嫣红,葳葳蕤蕤。池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茎脉里的汁液都是汉江最微小的支流。我细细谛听,仿佛有一阵阵惊雷般“隆隆”的声响。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自然的节律,那是时间的脚步。
是的,夏天是永远的快节奏,风雨雷电,云蒸霞蔚,潮涨潮落,花发花谢,大开大合,大舍大得。一切都在成长,一切都在争鸣,一切都有可能!
独坐幽篁里,处处闻啼鸟。孟浩然的故园就在近旁。尽管他一生漂泊,八方宦游,但他最眷恋的还是故乡。五十二岁的时候,夜来风雨声,悄然花落了!他,永远春眠在这里。
驻足北望,高岗之上,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习家祠堂,祠堂古色古香,深邃典雅。襄阳习氏南迁江西之后,开枝散叶,人丁繁茂,四处流徙,遍布全国,早已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了。
我正与池水凝视,一只鲁莽的黑鼋猛然探出头来,恶作剧般“嘭”地一跃。刹那间,天空破了,涟漪乱了,一片惊恐,满池碎影,整个池塘顿时成为一个振荡世界,分不清是幻境,还是现实。但是,转眼间,便又恢复了原来模样,丽日蓝天,风清气朗,祥静安泰,江山稳固。
是的,风清气朗,江山稳固,一如这千万年的秦巴,千万年的汉江!
(选文有删改)
8.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寻到了习家池的哪些“芳迹”?
9.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0.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两个副池的?“此间主人”又把“两个副池”比作什么?
1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 段画线的句子。
1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风清气朗,江山稳固,一如这千万年的秦巴,千万年的汉江”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páng bó lì qián jīnɡ nuó quán 蠕 怠 黧 踵
2. B
3. B【解析】A项,“无时无刻”后加“不”;C项,“停下脚步”与“驻足”重复,删去其一;D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即使”改为“虽然”。
4. B【解析】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5. C
6. 美在戏曲 生旦净丑 演绎悲欢人生 美在文学 诗词曲赋 抒写灿烂文化
7.(1)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示例一:千金易得,一江难求。示例二:保护水源,爱我家园,福荫后代,长江之源。示例三:保护长江,人人有责。
(3)举办长江诗文朗诵比赛
办一期关于长江的手抄报
8. ①自然景观层面的“芳迹”:习家池周边环境及地貌特点、习家池塘以及两个副池的独特优美。②历史文化层面的“芳迹”:习家池的历史传承、名家诗文碑刻、众多的文化名人、习氏家族繁衍变迁(习家祠堂)等。
9. 点明浏览时间,并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回顾历史开始转入集中描绘现实中的习家池,介绍了习家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10.从两个副池的形状、命名以及山风拂过时池水的情态来具体描绘两个副池的。“此间主人”将两个副池比作“耳目”。
11. 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树与草比作“鲜活的精灵”,把茎脉里流淌的汁液比作汉江最微小的支流,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习家池畔植物的茁壮茂盛和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12. 示例:作者写习家池,但思绪并不仅仅局限于习家池,而是以小见大,表达了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写出了作者美好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祝福,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主题。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背景】
1.从作者的角度说
说说作者:马丽华,她用了将近三十年的青春年华,用近百万字的文本,为我们谱写了一个无比真实的西藏——“走过西藏”系列散文。西藏雄峻的大风景给马丽华带来了物我两忘的“观感愉悦”,她在震撼中感受了激美之情、壮阔之美。这壮丽的“终极风景”激起了她作为一个汉民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情。
说说风格:“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诺的是我的太阳。”豪放情怀与激越磅礴的雄奇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磨砺了她的“人格”,也“成就”了她的散文的大美风格。
2.从编者的角度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编排在新教材八下第五单元第二课。从年级来看,学生初步具备感知作品、品析语言,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再接触游记,是没有太大阅读障碍的。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完成基本语言建构的同时,撩拨学生看世界的欲望:走进自然、探秘自然、敬畏自然,从而开阔视野,形成大格局。而且整个单元选取的都是对瑰丽壮阔山水的游历,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圈点批注,学生把握游记一般以作者“游踪”为线索的行文思路,即“所至”。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品味语言品味语言、感受“奇美”,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学习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通过学习活动,品味语言、感受“奇美”,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话说长江》纪录片,你头脑中冒出了哪些词?(壮阔、震撼、宏大......)对,有诗云“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丈豪情啊。今天咱们去探秘寻踪,去追根溯源。
二、活动推进
(一)热热身,看路线
屏显: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我们用联读的方式走进去,然后圈点批注出摄制组的途径。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了解“所至”。)
师: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重返冰塔林这是马丽华的游历,若想获取真正的体验,咱们也组成摄制组随马丽华再次走向格拉丹冬,变幻三种角色走进去。
(二)“我”当摄影师
屏显:
2019年3月上旬,“我”随马丽华走向各拉丹冬
看看你会在哪儿取景,拍哪些图片?
(设计意图:变换角色有目的再次走进文本,发现“所见”,并联系已知渗透移步换景一般的写法。)
师:山脚,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各拉丹冬阳坡,冰河上,冰塔林的砾石堆上,接近冰山处,置身冰窟里。我想问问摄影师们,你们每换一个点拍摄到的景有所不同吧,可谓移动脚步变换景致。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就用了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天下美文大同。那么除了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吗?卞之琳不是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吗?让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别人的梦吧!(学生把拍摄到的图片取名后写到黑板上)
预设:阳坡巨人图
主峰尊容图
冰河跪拜图
冰雪劲旅图
白色金字塔
冰山屏风图
冰山院落图
亲吻冰河图
冰山蜷卧图
冰面推箱图
冰窟雪粒图
冰山众生图
冰山裂纹图
波状褶皱图
冰窟思索图
冰河挪动图
流水满溢图
坚冰苏醒图
(三)“我”做制片人
(设计意图:融会贯通,从所见中体会作者“所感”。从学习形式上与文本相扣。)
学生只要能说出选择理由:景物特点或带给人震撼与思考即可。老师相机点拨:游记散文兼有游记与散文的特点:景中含情。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师:马丽华是人文记录电影《万里藏北》的编剧。她说:“不拍《万里藏北》,我不太可能走遍那曲地区十多个县份,《藏北游历》就不是现在这样子。”那我们也跟着她做个《话说格拉丹冬》的制片人。看看你选取摄影师们的哪些图片,并简单解说选图理由。
预设:
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了它的高峻、雄壮、变化莫测;
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天雪地的浩茫;
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褶皱,晶莹洁白,有如“琼瑶仙境”;
这些景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
跪拜图看到了马丽华对各拉丹冬的虔诚与敬畏;
冰塔林的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天地间浩浩苍苍,冰塔林的奇美令人眩晕;
冰山上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独具一格,自成天地;
冰塔林是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庄严静穆;
冰塔林非常漂亮,光彩夺目,裂纹纵横。
(四)“我”是评论家
(设计意图:品析语言,发现写法,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师:跟着作者马丽华历尽艰辛去各拉丹冬走了一遭,咱们说说她这个人,评评她的文。
预设:
语言看起来实话实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例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师傅”。
简洁形象;
亲切自然;“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例如“眩晕”“卖弄”
幽默;例如“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透出乐观、坚强的精神。
富有哲思;总之,语言是看似随意实则精巧。
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
作者写景时往往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交融。因为原始的景物不易做具体细致的“绘形”;另一方面是因为藏北的雪山冰河本就容易引发人们的崇仰。
马丽华的思维方式偏向自然主义,文中关于自然伟力和无尽时空的思考融化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的身体状况,使读者在阅读“所见”时也读到“见者”,体会到她身上的乐观与坚强,感到更亲切、真实、可信,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小讲座:
师:开课前我没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想让同学们自己去认识她,去攀登各拉丹冬。通过三次活动,大家经历了一个学得、习得、悟得的攀爬之旅。脚步还算稳健,祝贺你们!为了强化你们的感受,我把这份资料推荐给大家:
马丽华用了将近三十年的青春年华,用近百万字的文本,为我们谱写了一个无比真实的西藏——“走过西藏”系列散文。西藏雄峻的大风景给马丽华带来了物我两忘的“观感愉悦”,她在震撼中感受到了激情之美、壮阔之美。这壮丽的“终极风景”激起了她作为一个汉民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情。“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诺的是我的太阳。”豪放情怀与激越磅礴的雄奇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磨砺了她的“人格”,也“成就”了她的散文的大美风格。马丽华的散文采用的是一种稳定的传统叙事模式,在内容上要求真实记录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事件的真实、作者情感的真实。这样的长篇纪实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内容屏显)
(五)拓展延伸
屏显:
“我”随师友走向书山籍海。
师:是啊,要想独一无二,独具魅力,我们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路。但若在没有充分知识的前提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愿你我相随,去探秘语文,去成就我们的灿烂人生。因为《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说,语文是由一本书到一座山,再到一个人生。从现在开始,读《藏北游历》吧。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阅读,就是读文、读作者、读自己的过程,跟着作家马丽华一起体验了各拉丹冬之旅,你对自己的生活应该也有了新的领悟或收获?
我想对(马丽华、各拉丹冬、自己......)说 ,可以任选一项,任选角度,写200字左右的阅读感悟。
【教学总结】
1.从文本的角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游记散文的经典,尤其是马丽华本身散文的真实性这一特点,就很适合学生阅读,能快速感知游历之点、游历之景、游历之感,把握全文线索即:作者的游踪,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当然,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还是:各拉丹冬在哪?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
2.从学生的角度
初二下学期的学生,从个人经历来看,寒暑假走进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已经不太稀罕。从学习能力来说,已经有了圈点勾画、批注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具备了运用多种朗读的方法进入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比喻作用的分析、对比作用的分析,老师适当点拨即可习得,并颖悟作者在景中所寄寓的情思。但游记类文章相对于记叙类文章来说,显得抽象空洞了些,所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变得有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