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1《庄子》二则(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09:18:48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北冥有鱼》
第三课时
一、写作特色探究:汪洋恣肆、神奇瑰丽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的文章:“然文辞之富美者,实惟道家……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南华仙人庄子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描绘了如此雄奇壮阔、宏伟浩瀚的景象,文章汪洋恣肆,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带给我们难得的艺术想象。
庖丁解牛
井底之蛙
呆若木鸡
望洋兴叹
螳臂当车
唇亡齿寒
一、写作特色:感悟说理之妙
一、写作特色:感悟说理之妙
我们通过阅读《北冥有鱼》《逍遥游》相关拓展内容以及《惠子相梁》,那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要点:寓言故事,借物说理。通过讲动植物的故事来寄予作者的志向、追求或说明某个道理等,更加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富有感染力。
二、《逍遥游》思想及其影响
相比于庄子寄托在大鹏身上的寓意,后人似乎更迷恋于大鹏的形象本身。大鹏这一“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激发了后人诸多的豪情壮志,对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古诗名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几万里——李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
2.成语: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鲲鹏展翅
3.取名:岳飞,字鹏举
4.影视形象:《西游记》中狮驼国中大鹏金翅雕
二、《逍遥游》思想及其影响
北冥之鲲
不知其所起,
亦不知其所终。
何人可御之千里,
何处可寻其踪迹。
怒飞之鹏,
翼若垂天之云,
徏至遥之南冥。
水击横亘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天行有道而鹏无所止,
人行有止而鲲无所终。
浩浩乎其如沧海,
微微然其如尘埃。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游无穷苍穹,
修神化心境。
作业布置
庄子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你在其他文章中看到过吗?能仿照庄子的这种言语表现智慧写上一段话吗?
感谢聆听《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掌握实词翻译的方法。
2.通过悟读和品读,深入理解庄子的“鱼之乐”。
3.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悟读和品读,深入理解庄子的“鱼之乐”。
【教学难点】
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
【教学过程】
悬念导入
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煦暖、微风轻拂,有一对朋友在濠水的桥上进行着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
庄子及其《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文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一、读其文
(一)读准字音
濠梁háo 鯈鱼tiáo 循其本xún
读出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 读懂文意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词句的翻译。
重点句子
庄子曰:“鲦鱼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翻译】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翻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翻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知其人
(一) 揣摩情态
1.这个故事虽然短,却很有意味。文章共六句话,除第一句外,其他五句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朗读对话内容,参照示例,完成后面的小练习,试着补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示例:庄子(看着河水,若有所思)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陈述填写某一词语的理由,互动评析。
预设词语:笑着(嘲笑);反唇相讥;得意扬扬;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气定神闲等。
(二) 品析人物
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两个人物说话时的情态、动作,品味庄子和惠子的人物形象。(自由组合,朗读对话)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具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放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悟其理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反映。
2.假如下面两幅画是庄子和惠子观鱼后所绘。
题目:请联系两人特点,谈谈哪幅画是庄子画的,哪幅是惠子画的?请用论据(材料、事理)详细分析你的观点:
学生一:我认为第一幅是惠子画的,第二幅是庄子画的。我主要从细节去考虑。第一幅画得很细致,水草、水泡都清晰可见。惠子从论辩中可以发现他是个很细致的人,他抓住庄子的“鱼乐”不放。
而庄子是个潇洒的人,他在辩论最后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巧妙结束了论辩,在他看来能懂他的人自然就懂,不懂的人再辩论也没有意义,就像第二条鱼就是庄子自己的写照,懂的人就能感受到鱼的快乐。
学生二:我是从鱼快不快乐去分析的。第一幅是惠子画的,他画的鱼很逼真,但是我们感受不到鱼的表情,更看不到鱼的心理。
第二幅是庄子画的,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条快乐的鱼。
好像张着嘴在笑。
学生三:我认为第一幅是惠子画的,在与庄子的辩论中我发现惠子是一个讲究逻辑严谨的人,而遵守逻辑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所以惠子画的鱼一定一丝不苟,画出各个细节,甚至把周围的水草也画进去。
而庄子的思想比较潇洒,主张“逍遥游”,是个率性的人,具有艺术思维,所以他画的鱼寥寥几笔,只在神似。
总结:读懂庄子——“是鱼之乐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请复习课文的字词句解释,将重点字词和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
2.课外阅读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于丹《庄子》心得(共14张PPT)
《北冥有鱼》
战国·庄子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初识“ 鲲”“鹏”






初识“ 鲲”“鹏”——知人论世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又名《南华经》,《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鲁迅先生:“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初识“ 鲲”“鹏”——知人论世
庖丁解牛
井底之蛙
呆若木鸡
望洋兴叹
螳臂当车
唇亡齿寒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初读“鲲”“鹏”:扫除字词障碍
初读“鲲”“鹏”:扫除字词障碍
北冥 鲲鹏 抟 徙 齐谐 邪
kūn
míng
tuán

xié

再识“ 鲲”“鹏”:花样诵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通 , 意思 。
(2)其正色邪
通 , 意思 。




语气词,呢,吗

再识“ 鲲”“鹏”:积累重点字词
2.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 今义: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3)野马也
古义: 今义: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生气,发怒
海水运动
泛指海上运输。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野生的马
再识“ 鲲”“鹏”:积累重点
3.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方位名词
向上
奇怪
怪异的事物
再识“ 鲲”“鹏”:积累重点
{
大风
名词,气息
4.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5.文言句式
再识“ 鲲”“鹏”:积累重点
①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语气。
初读“鲲”“鹏”:疏通文意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1)大鹏的外形——形体硕大、变化神奇
(2)大鹏的活动——气势恢宏、磅礴壮观
(3)大鹏的观景——天地浑茫、远无至极
初读“鲲”“鹏”:概括文意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阅读《逍遥游》拓展阅读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重点关注其中“蜩、学鸠、大椿、冥灵”等动植物(共12张PPT)
《北冥有鱼》
第二课时
一、初探“ 鲲鹏”:
1.说“鲲”:同学们你们觉得“鲲”是一个什么样的鱼?
一、初探“ 鲲鹏”:
2.“鲲”化为“鹏”你读出了什么呢?
(2)“鲲”化为“鹏”的内在动力—有追求、寻求自由与梦想
(3)化为鹏后想要飞翔的外部条件--需要凭借海水运动时带来的旋风。 “有所待” --有所局限的,不自由的
(1)要飞上蓝天的内在动力促使他要经历生命获得新生的漫长历程。

明确:
一、初探“ 鲲鹏”:有所待
3.再次发现:文中体现鹏“有所待”的还有哪里?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地无穷,即使巨大如大鹏相较于天地何其渺小,它依然要背负青天,有所限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二、再探“ 鲲鹏”:
1.再次回顾课前学习的《逍遥游》选文,思考选文中哪些与鲲鹏的形象相近?哪些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
大椿
冥灵:传说为一种
神树或一种大龟名

学鸠
完成表格
分类 特点 物 原文
空间 大 鲲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不自由(凭借旋风)
时间

蜩、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自由(受自身局限无法高飞且目光短浅)

冥灵、大椿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不自由(依然不能长生不老)

朝菌、蟪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是否自由(原因)
不自由(寿命的有限)
作者认为鲲鹏、大椿自由?还是朝菌、蟪蛄、蜩与学鸠自由呢?
作者认为鲲鹏、大椿更自由。虽然他们有所局限但相较于目光短浅、见识浅薄、关注自我、满于现状的蜩和学鸠来说,他们想要不断超脱外物限制,想要获得精神自由的精神十分可贵。可见鲲鹏虽然未完全获得自由,但仍然是作者的一个并不完美的寄托。
三、拓展阅读,再悟自由
既然作者否定了“蜩与学鸠”,对鲲鹏也并不完全满意,那么作者到底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境界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这是一种精神自由,即消除了物我界限,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任顺自然、无意于求功、无意于求名等。
三、拓展阅读,再悟自由
同学们让我们再看和庄子有关的一则小故事,或可窥探得到庄子所追求的“自由精神”的一角。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惠子相梁》
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偏狭猜忌的丑态;读出了庄子无意功名利禄,清高自守的形象。摆脱外在功名利禄的狂热追求、追求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是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其中一种态度,但庄子所追求的自由境界并不仅限于此,需要同学们阅读更多庄子的文章去感悟。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业布置
1.再次阅读课文,体会庄子的思想
2.收集《庄子》中的小故事,写出你对庄子思想及其写法上新的感悟和发现。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北冥有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鲲鹏有所局限的选文主旨。
2.初探庄子追求的自由境界,体会庄子思想的魅力。
3.了解庄子借物说理的巧妙之处,并学会使用这一手法进行写作。
二、预习导学(填写预习“疑问与收获”清单)
1.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疑惑之处(字音、字形、词义、句子翻译等)。
2.结合课下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说说你弄清了本文中哪些词语?
3. 阅读《庄子》和作者简介。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其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是研究价值。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幻想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子对当时社会现实非常不满,常常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一展抱负改变现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课题 基础知识(1.2题) 我的收获 (字词读音、词语意思、句子翻译等)
《北冥有鱼》 获取方式 (如借助什么工具书、询问同学、自主查阅资料等)
我还有的疑惑
文海拾贝 (3题) 我的收获 《庄子》和庄子相关知识
拓展延伸 我还知道的相关知识(小故事、成语、诗句等)
4.画一画“鲲”“鹏”
【“鲲鹏”图鉴】
姓名: 小组: 讨论日期:
作为绘图小天王,你要事先有怎样绘制图画的计划或打算(例如:结合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图画完成后你要请小组中其它成员对你的画做评论(例如:这幅插图代表了什么?它怎样与阅读作品相联系的?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情思?)当他们评论完后,你要把自己的绘图感想与意图与大家交流分享,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
绘图内容(可附页) 绘图原因
三、课时学案:
第一学时
一、基础积累
(一)朗读课文,读准读音。
北冥(míng ) 抟(tuán) 徙(xǐ ) 齐谐(xié) 邪(yé)
(二)走进庄子,分享庄子小故事
二、书读百遍,整体感知
(一)花样诵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矣
通过阅读,我的收获:
1.
2.
(二)结合课前预习清单,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你积累的字词、句式
(三)梳理层次,熟读成诵(比一比,谁背的流畅又有情感)
(1)
(2)
(3)
第二学时
一、合作探究
(一)初探鲲鹏
1.说“鲲”:结合绘画说说你认为的“鲲”“鹏”是什么形象?
2.探“鲲”:小组讨论从“鲲”化为“鹏”你读懂了什么呢?
(二)再探“鲲鹏”
1.结合《逍遥游》拓展部分,思考文中哪些与鲲鹏的形象相近?哪些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
2. 【探究活动之 “辩手请就位”】
先完成下列表格,并辩一辩作者认为鲲鹏、大椿自由,还是朝菌、蟪蛄、蜩与学鸠自由呢?
分类 特点 物 原文 是否自由(原因)
空间 大 鲲鹏 不自由(凭借旋风)
时间
正方:鲲鹏、大椿自由
反方:朝菌、蟪蛄、蜩与学鸠自由
结论:
二、拓展阅读,再悟自由
【探究活动之“庄子故事会”】
1.既然作者否定了“蜩与学鸠”,对鲲鹏也并不完全满意,那么作者到底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境界呢?结合你课前收集的与庄子有关的故事来探寻吧。
我的收获:
2.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庄子的精神净土里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找寻到了自我和初心,那么现在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哪些人物呢?
三、写法探究,深入自由
1.在“庄子故事会”活动中,我们不仅对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之境有了初步的感悟,还会发现庄子常常采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带自己的奇思妙想呢?
2. 【探究活动之“我是创作小达人”】
能仿照庄子的这种言语表现智慧写上一个故事吗?
四、感悟意蕴,升华自由
搜集与鲲鹏相关的诗词、成语,我发现:
附录《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释】
(1)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2)芥:小草。(3)斯:则,就。
(4)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5)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6)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7)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8)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9) 控:投下,落下来。
(10)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1)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2)飡(cān):同餐。反:返回。
(13)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14)宿:这里指一夜。
(15)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16)知(zhì):通“智”,智慧。
(17)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18)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19)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20)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21)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22)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23)匹:配,比。
(24)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25)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26)修:长。
(27)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28)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29)绝:穿过。 (30)斥鴳(yàn):一种小鸟。
(31)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32)至:极点。
(33)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34)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35)行(xìng):品行。比:比并。
(36)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37)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38)举:全。劝:劝勉,努力。
(39)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40)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41)境:界限。
(42)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43)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44)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45)旬:十天。有:又。
(46)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47)待:凭借,依靠。
(48)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49)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50)恶(wū):何,什么。
(51)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52)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53)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从说理之妙,探求庄子自由之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鲲鹏有所局限的选文主旨。
2.初探庄子追求的自由境界,体会庄子思想的魅力。
3.了解庄子借物说理的巧妙之处,并学会使用这一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准备
1.拓展阅读《逍遥游》文章到“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收集与庄子相关的小故事。
3.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章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字词导入,初识“鲲”“鹏”
屏显:“鱼”的小篆写法,学生根据字形猜测意思。接下来屏显“昆”字,学生理解“鲲”,并据此讲解中国汉字的构造(形声字)。同样的方法,屏显“鸟”小篆的写法,接下来屏显“朋”进一步引入“鹏”。《北冥有鱼》就是发生在“鲲”“鹏”身上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
设计意图:以小篆“鲲”“鹏”导入的设计借鉴了朱红甫老师的国学经典课堂的导入方式。一般来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为死记硬背,这严重打压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以字词导入,追根溯源,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与演进历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本文,新颖有趣。
(二)花样诵读,再识“鲲鹏”
1.屏显: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去掉标点,学会句读
(2)读出停顿、语气
教学方式: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可学习古人摇头晃脑),接下来学生尝试阅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出自己所感觉到的气势与语气的变化。学生范读,教师引导再次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北冥有鱼》句式较为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多种形式的阅读将原本对学生来说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转化为一种阅读的乐趣。无句读的句子原本是古人写作和阅读的常态,因而去掉标点让学生更切身体验了古人的学习情境。变化句式,以散文诗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渗透庄子散文的艺术魅力。因此,作为教师,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者”和“主导者”,能够让学生通过看此简单的“朗读”环节,体悟庄子散文的精髓,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较为切合实际的落实了本单元要求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语感”的要求。
(三)初探“鲲鹏”:有所待
1.说“鲲”:同学们你们觉得“鲲”是一个什么样的鱼?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可出示“鲲”的图片)
明确:学生找出课文原句“不知其几千里也”,形体很大,比海洋中最大的“鲸”还要大上几千倍几万倍。
2.从“鲲”化为“鹏”你读懂了什么呢?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全班答疑。
明确:
(1)“鲲”化为“鹏”的内在动力:“”“甲骨文的“化”字是两个倒立的“人”字,表示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但我们反过来看,是不是也表示一种新生呢? 引导学生思考鲲要飞上蓝天的内在动力促使他要经历生命获得新生的漫长历程。
(2)化为鹏后想要飞翔的外部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需要凭借海水运动时带来的旋风。
(3)归纳总结为“有所待”:鲲鹏虽然形体巨大,但依然需要经历新生,并有所凭借才能飞向高空,是有所局限的,不自由的。
3.再次发现:文中体现鹏“有所待”的还有哪里?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地无穷,即使巨大如大鹏相较于天地何其渺小,它依然要背负青天,有所限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设计意图:《北冥有鱼》文章较为简单,稍加引导,学生便可得出鹏虽然巨大,但想要飞翔依然要有所凭借这一节选片段的主题。再通过问题3的设置让学生再次深入了解鲲鹏如此巨大依然要背负无穷无尽的青天的局限性,引起学生探讨“什么才是真正自由”的兴趣,从而初步接触庄子所要追求的“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
(四)再探“鲲鹏”:追求自由
1.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课前学习的《逍遥游》原文,思考文中哪些与鲲鹏的形象相近?哪些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
明确:大椿、冥灵与鲲鹏形象相近。蜩、学鸠与他们形成了对比。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作者认为大椿、朝菌、蟪蛄、蜩和学鸠等自由吗?
分类 特点 物 原文 是否自由(原因)
空间 大 鲲鹏 不自由(凭借旋风)
时间
明确:
分类 特点 物 原文 是否自由(原因)
空间 大 鲲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不自由(凭借旋风)
小 蜩、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自由(受自身局限无法高飞且目光短浅)
时间 长 冥灵、大椿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不自由(不能长生不老)
短 朝菌、蟪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不自由(寿命的有限)
3.结合以上表格分析,作者认为鲲鹏、大椿自由,还是朝菌、蟪蛄、蜩与学鸠自由呢?
作者认为鲲鹏、大椿更自由。虽然他们有所局限但相较于目光短浅、见识浅薄、关注自我、满于现状的蜩和学鸠来说,他们想要不断超脱外物限制,想要获得精神自由的精神十分可贵。可见鲲鹏虽然未完全获得自由,但仍然是作者的一个并不完美的理想寄托。
设计意图: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人们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庄子追求的圣人之境,成为无数文人志士的精神寄托。鲲鹏虽然未达到作者的理想追求,但依然是高于以蜩、学鸠为代表的一些人,虽未达到圣人,但也可称为高人。由此学生不仅初步了解到庄子“逍遥”之意,也初步感悟到作者借物说理的写作方式之妙。
(五)拓展阅读,再悟自由
1.既然作者否定了“蜩与学鸠”,对鲲鹏也并不完全满意,那么作者到底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境界呢?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读拓展阅读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精神自由,即消除了物我界限,修养最高、任顺自然、无意于求功、无意于求名等。
2.同学们让我们再看和庄子有关的一则小故事,或可窥探得到庄子所追求的“自由精神”的一角。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同学们,阅读完这篇故事,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读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偏狭猜忌的丑态;读出了庄子无意功名利禄,清高自守的形象。摆脱外在功名利禄的狂热追求是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其中一种态度,即摆脱外在的物欲,追求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但庄子所追求的自由境界并不仅限于此,需要同学们阅读更多庄子的文章去感悟。
(2)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庄子的精神净土里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找寻到了自我和初心,那么现在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哪些人物呢?
明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心境;苏轼多次被贬依然心无挂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设计意图:朱红甫老师说:“让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一定要学《论语》和《庄子》。”诚然,庄子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邃,哲理深奥,追求“绝对自由”为古代文人的苦闷精神谋求了一条出路和一方净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人无不在他思想的笼罩下活出了自我和洒脱。通过课外拓展阅读,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窥探得到庄子逍遥游的深邃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不仅限于课上所学,更重要是能喜欢上作者,乐于去阅读更多关于他的作品,让课堂延伸到课外。
(六)书写故事,感悟“借物说理”之妙
1.我们通过阅读《北冥有鱼》《逍遥游》相关拓展内容以及《惠子相梁》,那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寓言故事,借物说理。通过讲动植物的故事来寄予作者的志向、追求或说明某个道理等。如我们学过的《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
2.庄子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你在其他文章中看到过吗?能仿照庄子的这种言语表现智慧写上一段话吗?
明确:如《庄子·至乐》“鲁侯养鸟”的故事,《庄子·秋水》“望洋兴叹”的故事,都是寓言故事,借物说理。学生认真品读,创作一篇“借物说理”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庄子》一书,大都是用“重言、寓言、卮言”形式说理,而“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庄子用力最勤、取得成就也相对最高、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的创作方式,是值得学生去细细体味和学习的。在《逍遥游》中,作者塑造了神奇的鲲鹏形象,并借用蜩、学鸠、大椿、冥灵等说理,寄予作者的理想,形成了庄子想象神奇瑰丽、充满浪漫特色的行文风格。所以让学生在品味这一说理方法的基础上来书写创作,学生对此的感悟会更深。
(七)布置作业
1.阅读庄子其他文章,并探求庄子所追求的自由精神境界还包括哪些内容?
2.收集并研读庄子借物说理的写作方式,感悟这样说理的妙处。
(八)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庄子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精神境界
(
不完美寄托拖托
)
(
VS蜩、学鸠等
)
(
借物说理
)鲲鹏:有所凭借、局限性 追求自由
(
再悟自由
)
《惠子相梁》、苏轼、陶渊明
(
4
)(共19张PPT)
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有一对朋友在濠水的桥上进行着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
课文导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秋水》
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1课
通过悟读和品读,深入理解庄子的“鱼之乐”。
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掌握实词翻译的方法。
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
学习目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文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庄子及其《庄子》
一、读其文
(一) 读准字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háo
tiáo
xún
一、读其文
(二) 读出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读其文
(三) 读懂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游玩
濠水上的桥。

疑问代词,怎么。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词句的翻译。
一、读其文
(三) 读懂文意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完全,完备。
追溯话题本原。
一、读其文
(三) 读懂文意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可以肯定的!”
【翻译】“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一、读其文
(三) 读懂文意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二、知其人
(一) 揣摩情态
1.这个故事虽然短,却很有意味。文章共六句话,除第一句外,其他五句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朗读对话内容,参照示例,完成后面的小练习,试着补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示例:庄子(看着河水,若有所思)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二、知其人
(一) 揣摩情态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陈述填写某一词语的理由,互动评析。
预设词语:笑着(嘲笑);反唇相讥;得意扬扬;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气定神闲等。
二、知其人
(二) 品析人物
2.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两个人物说话时的情态、动作,品味庄子和惠子的人物形象。(自由组合,朗读对话)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具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放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悟其理
合作探究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移情于物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反映。
三、悟其理
合作探究
假如下面两幅画是庄子和惠子观鱼后所绘。
题目:请联系两人特点,谈谈哪幅画是庄子画的,哪幅是惠子画的?请用论据(材料、事理)详细分析你的观点: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读懂庄子
—— “是鱼之乐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否“知鱼之乐”
庄子
惠子
论辩
知鱼之乐
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惠子
求真
拘泥
好辩
自由
巧辩
超脱
1.请复习课文的字词句解释,将重点字词和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
2.课外阅读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于丹《庄子》心得
课后作业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秋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