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18 童年的水墨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墨画(mù) 染绿 (rǎn) 碎了(suì)
B.钓竿(gǎn) 浪花(lànɡ) 飞溅(jiàn)
C.清爽(shuǎnɡ) 松针(zhēn) 浪花(làng)
D.蘑菇(mú) 拨动 (bō) 扑腾(téng)
2.下列量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幅)水墨画 一(双)小手 B.一(朵)山花 一(只)红蜻蜓
C.一(根)绿玉带 一(顶)斗笠 D.一(条)雨珠 一(个)水葫芦
3.下列词语和其它三组不是一类的一组是( )
A.平静——安静 忽然——突然
B.抖落——抖掉 戏耍——玩耍
C.梳妆——打扮 扇动——摇动
D.平静——热闹 钻入——冒出
4.根据课文内容,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的诗句,是一个优美的静态景物描写。
B.“像刚下水的鸭群”诗句省略了比喻的本体,指孩子们。
C.“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诗句,是说不知哪个孩子把一个葫芦扔到水里了。
D.“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中的“斗笠”指活泼可爱的孩子。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5.句中的“水葫芦”指( )。
A.多年生草本植物 B.水性好的孩子
6.“水葫芦”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表示特殊的含义 D.表示否定和讽刺
二、填空题
7.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水花 两( )银牙 一( )雨珠 一( )斗笠
8.理清脉络。
1.《溪边》一诗中,一个钓鱼的孩子在溪水边看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儿。
2.在《江上》一诗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刚下水的鸭群。通过小手拨动浪花,和几个小孩钻入水中溅起的阵阵浪花,和出水时露出的两排银牙,表现了无忧无虑的________之乐。
3.《林中》一诗写了松林中的清爽美景,这些自然美景由___________组成。通过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人的存在,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又充满童趣的美好的生活画面。
三、语言表达
9.按要求写句子。
1.山溪平静。(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3.嘴角漾着笑。(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童年的水墨画》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1.选文选自《________》。
12.选文把“溪水”比喻成________,写出了它________的特点。
13.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人影是被________染绿的。
14.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童年的水墨画》选段,完成文后的练习。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5.仿写词语。
例:清爽 清清爽爽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16.钻出土的小蘑菇像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蘑菇还像。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签像蘑菇一样”,联系上文,我知道“松林里一个个斗笠”是指____________。
18.读着这首小诗,发挥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选项水墨画墨的读音应该是“mò”;
B选项钓竿的竿读音应该是“gān”;
D选项蘑菇的蘑拼音应该是“mó”。
2.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量词的掌握。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D选项用来描写雨珠的量词应该是“滴”或“颗”或“串”,题干描述错误。
3.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ABC选项每组词语之间都是近义词。D选项两组词语都是反义词。
4.C
【解析】
略
5.B
6.C
【解析】
5.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此句出自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水葫芦”是指水性好的孩子。
6.引号的作用: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④表示否定和讽刺。⑤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水葫芦”加引号是一种特殊的含义,表示“水性极好的孩子”。
故答案为B;C。
7. 朵 排 颗 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量词。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填下合适的量词。
“水花”常用的量词是:朵。
“银牙”常用的量词是:颗、排。
“雨珠”常用的量词是:滴、颗、串。
“斗笠”常用的量词是:顶、个。
8. 垂柳 山溪 钓竿 红蜻蜓 小孩 戏水 松树、蘑菇、雨珠 是谁一声欢叫
【解析】
略
9.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溪水把人影染绿了。 人影被溪水染绿了。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解析】
【详解】
略
10.田野挖陷阱图、菜花田追蝶图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结合原文的内容,以及自己童年的画面,进行相应的描写即可。注意语段的顺畅完整,不要写错别字。
11.溪边
12. 镜子和绿玉带 清澈、平静、碧绿
13.溪水
14.表现了孩子们愉悦、欢快的心情。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语段选自《溪边》。这首儿童诗选自组诗作品《童年的水墨画》,诗中描绘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诗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12.
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文中的这句话“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是一个比喻句,本句中作者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比作“镜子”。写出了它清澈、平静、碧绿的特点。
13.
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可知,人影是被溪水染绿的。
14.
本题考查对本首诗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本首诗,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了一个孩子在溪边垂钓的情景,表现了孩子喜悦的心情。可从这几句诗“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表现出来。
15. 干净 干干净净 明白 明明白白
16. 斗笠 撑开的雨伞
17.孩子们
18.仿佛看到了小蘑菇像一把把小雨伞一样漂亮极了。
【解析】
【分析】
15.
本道题考查学生仿写词语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示例词语的特点仿写词语。
由“清爽”和“清清爽爽”可知是先写一个二字词语,再扩展四字词语。
示例:高兴:高高兴兴、开心:开开心心、葱郁:葱葱郁郁等。
16.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可得出答案。
第二空是仿写,根据蘑菇的形状,可写“伞、小房子”等。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可得出答案。
18.
本题考查思维拓展。要求学生写出林中雨后小蘑菇长出的景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表述,可从小蘑菇长出来的形状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