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é) 沈阳(sěn) 抱负 不辛
B.示范(fàn) 淮阳(wéi) 忘怀 赞叹
C.魏国(wèi) 训斥(chì) 哭诉 响亮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指望 正当
2.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 )出来呢?
A.解救 B.拯救 C.解脱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改正了困难。
B.我们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C.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D.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下面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瓢虫)折好她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C.小圆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答案。
5.“谁知中国刑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的意思是( )。
A.谁也不知道中国刑警为什么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B.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6.“中华不振”的意思是( )。
A.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B.中国人们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二、填空题
7.主题积累
1.我们爱_________,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与有肝胆人共事,__________________。 ——周恩来
8.受气之事
1.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一件让人气愤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人物的特点。
(1)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 )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 )
3.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三、语言表达
9.词语造句。
请同学们用“崛起”一词造句。要求:语句通顺,表意明确,不含错别字。
10.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巡警不为中国同胞主持公道的行为让人很气愤。(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当周恩来和同学瞻前顾后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1.在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12.选文中加点的“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别的学生是为家父为明理和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说一说周恩来和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5.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出选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加点的两个词看出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他的心情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志者当效此生!”魏校长是希望同学们像周恩来一样( )
A.英勇无畏 B.志存高远 C.效仿别人 D.坚贞不屈
18.“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如果有人也这样问你,你会怎样回答?请联系你自己的实际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要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多积累。
A“沈阳”读音错误,应是“沈(shěn)阳”;“不辛”书写错误,应是“不幸”。
B“淮阳”读音错误,应是“淮(huái)阳”。
C字音字形均正确。
D“门楣”读音错误,应是“门楣(méi)”。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可以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作答。
A解救:使脱离危险或困境。
B拯救:援助使脱离危难;援救。
C解脱:佛教指脱离苦恼,自在无碍;甩掉;脱身。
根据词义,结合句中“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出来”分析可知,句子中应填写拯救。
3.D
【解析】
略
4.C
【解析】
【详解】
略
5.B
6.A
【解析】
5.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这句话是指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故答案为B。
6.中华不振是指: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故答案为A。
7. 我们的民族 从无字句处读书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名人名言。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这句话是抒发一种感情的,告诉各大同胞一定要团结,执着,和谐,坚定每个人的信心,有这样的祖国我们骄傲自豪。
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意思是:要与有胆有识、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共事成为朋友,要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这句对联是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的,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读书要注重实践。体现出他的伟大人格和善于观察,善于研究的优良工作作风,意思是要成就大事就要和有忠心诚信的人共谋,治学要摆脱前人桎梏,另辟蹊径。
8. 一个中国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者,反而训斥自己的同胞 不幸、可怜 愤怒、难过 中华不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一件让人气愤的事情是:一个中国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者,反而训斥自己的同胞。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1)由“有个女人正在哭诉”可知,这个女人是不幸、可怜的。
(2)由“紧握着拳头”可知,围观的中国人是愤怒、难过的。
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9.周总理年轻时就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造句。
崛起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地势突起,隆起;相对高起或突起。如:群山崛起;民族崛起。语境为:相对高起或突起,有“后发制胜”之意。
对于造句,同学们平时要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多听,多读,多写。我们要用所给字词,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10. 魏校长提出了问题。 中国巡警不为中国同胞主持公道的行为难道不让人气愤吗?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要根据缩写的步骤,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部分。缩为:魏校长提出了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②把否定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③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④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本题可将肯定词“让人”改为否定词“不让人”,再加上反问语气词“难道”,句末加上疑问助词“吗”,最后将句号改为问号。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要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句子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后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畅、合理。
本题词语搭配不当,“瞻前顾后”的意思是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与语境不搭,可改为:左顾右盼。
11., :“ ! , !”
12. 内心的震撼 志向的远大
13.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14.为家父、为明理和光耀门楣都是为了自己,眼界狭窄,而为中华崛起是将国家的生死存亡和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是胸怀祖国。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如果提示语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而不应该用逗号,说的话用引号。表示感叹的语气用感叹号。
12.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的内心震撼,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
1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14.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为家父为明理和光耀门楣而读书”和周总理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看出,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都只是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表现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就是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的不同之处。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即可。
15.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16. 震惊 高兴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17.B
1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要发展壮大,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增强软实力,都需要我们好好读书。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阅读短文内容可知,选文主要写了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有的回答为亲人读书,有的说为家庭读书,周恩来站起来说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概括起来,选文主要写了其他同学都是为亲人、为家庭为自己读书,而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6.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认真阅读原文。选文中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为之一振”,他瞪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当周恩来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魏校长连声赞叹。从文中“为之一振”和“连声赞叹”两个词看出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他的心情是从震惊到高兴,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的原因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17.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短文中魏校长说:“有志者当效此生!”。首先,联系上下文,由周恩来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知,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都要像周恩来学习,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故选B。
18.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和表达能力。
由原文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和目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回答,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弘扬正能量,往好的方向来说,言语通顺、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