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城市与乡村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城市与乡村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26 09:4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二单元《城镇与乡村》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共30分。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A.以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为主
B.空间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
C.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线明确
D.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
2.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B.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C.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2017年,国家设立雄安新区。未来将形成北京、天津、雄安都市圈,与河北其他城市组成高质量的城市群,继而与渤海沿岸的辽宁城市群、山东城市群共同建设渤海大湾区,形成大湾经济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雄安新区城市建设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和多雨 B.地形平坦开阔
C.土壤深厚肥沃 D.河湖水源充足
4.国家设立雄安新区的人文区位是( )
A.交通条件优越 B.工业基础雄厚
C.人力资源丰富 D.农业生产发达
5.国家设立雄安新区的目的是( )
A.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D.加快国内产业调整
读左图“我国M市不同功能区人口密度日变化”与右图“我国M市主要功能区布局”,回答下列小题。
6.左图中a、b曲线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工业区 住宅区 B.商业区 住宅区
C.工业区 文化区 D.住宅区 工业区
7.a、b曲线所代表的功能区与右图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甲 b——乙 B.a——乙 b——丙
C.a——丙 b——乙 D.a——乙 b——甲
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完成下面小题。
8.两幅照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9.北京市中心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天安门、故宫等传统建筑,其影响因素为(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10.如图为1990-2009年我国某地不同规模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示意。 II阶段与I阶段相比,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 )
A.小城市 B.中等城市
C.大城市 D.特大及巨大城市
11.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图中相关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50年三国城市人口数量相当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D.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12.“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就地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B.劳务输出数量减少
C.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加大
D.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浙江省县级龙港市(原隶属苍南县),行政区域不变。2020年完成撤村改社区后,村民全部变市民。龙港市是全国首个镇改市,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之称。下图为龙港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龙港市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国家政策
B.产业集聚
C.人口迁入
D.临江靠海
14.龙港市村改社区有利于( )
①全面从事非农产业
②推动乡村振兴
③统筹城乡发展
④缓解用地紧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有利于龙港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有( )
①加快印刷产业集聚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③提高人才落户门槛④促进产业城市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双选题。每小题均有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选对一个且没有错误的得2分。共30分。
16.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其解决的有效措施有( )
A.鼓励使用私家车
B.禁止农民进城
C.综合治理“三废”
D.建设城市新区
为解决老城区无序蔓延等问题,丹麦提出“手指规划”(下图),即老城区为“掌心”,以新建城区为“手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7.影响新城沿“手指”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资源
C.交通 D.政策
18.“手指”间建设楔形绿地有利于(  )
A.防风固沙 B.美化环境
C.根治污染 D.空气流通
19.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模糊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D.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围地面的绿地,通过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目的,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下图示意下沉式绿地横剖面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下沉式绿地直接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地表径流 B.水汽输送
C.下渗 D.大气降水
21.下沉式绿地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有( )
A.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B.提供饮用水
C.美化城市环境 D.增加地面径流
2016年4月29日,首届城市交通管理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多位专家以“城市多种交通方式的共存·共享·共赢”为主题、以“引导绿色交通、提升城市品质”的先进发展理念为核心,深入探讨目前城市交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城市交通堵塞 B.交通环境污染 C.道路建设超前 D.管理设施过多
23.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有( )
A.拓宽城市道路,努力满足车辆通行需求
B.普及私家车,减轻公共交通的压力
C.大型企事业单位将上、下班时间适当错开
D.提倡市民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的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下表为“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层级 2000年城镇化率(%) 2015年城镇化率(%) 2000~2015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
全省 27.1 48.1 3.9
成都市 53.7 71.6 3.8
地级市辖区 40.6 57.9 2.7
县域(研究区内76个) 16.7 37.5 4.6
24.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 )
A.本地工业化 B.乡镇旅游业发展 C.异地工业化D.生活和教育需求
25.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辖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 )
A.农村人口比例较高 B.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
C.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 D.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二单元《城镇与乡村》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5*2=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只选对一个且没有选错得2分,全对得3分。10*3=30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2小题,共40分。
26.下图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该城市形成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2分)
(2)该市城市化的直接表现是___ ___,城市功能分区最明显的阶段是______阶段。(4分)
(3)乙阶段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 ___。丙阶段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
__ __。(4分)
(4)丙阶段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表现为____ __。(2分)
(5)归纳生产用地在城市区位中的总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8分)
27.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6分)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中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8分)
(3)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6分)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二单元《城镇与乡村》单元测试题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5*2=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A C D B B A A D B B C C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只选对一个且没有选错得2分,全对得3分。10*3=30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D CD BD BD AC AC AB CD CD AB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2小题,共40分。
26.(1)河流(2分)
(2)城市用地规模变大 丙(4分)
(3)市中心 对外交通干线与外环线的交会处(4分)
(4)多核心状(2分)
(5)趋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2分)原因:位于城市外缘,地租较低;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染较轻;靠近铁路,交通便利。(6分)
原因:降低地租及降低运输成本;减轻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27.(1)A>B>C;(2分)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4分)
(2)D地;(2分)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临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6分)
(3)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6分,任写三点)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