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复习课基础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复习课基础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26 09: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复习课 基础题(有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北京北郊的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曾经多次因其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上学难等问题被媒体争相报道,并因白天空荡荡,晚上静悄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睡城”。从2018年起,北京市对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进行提质改造。如今,曾经的“睡城”渐渐苏醒,逐渐焕发勃勃生机。图为回龙观至上地骑行路。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对回天地区“睡城”、“亚洲最大社区”的形成,影响最小的是( )
A.不同区域的房价 B.不同区域的就业机会
C.不同区域的住宅质量 D.不同区域的交通通达度
2.改善“睡城”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是( )
A.增加城区学位,将教育资源向市区倾斜
B.减少卫生服务网站分级,实行医疗服务均衡化
C.提高购房门槛,限制外来人口
D.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关中平原城市群由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和山西省南部部分城市组成,是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区域内拥有四大机场,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了“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可发挥区域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下图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影响关中平原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土壤
4.关中平原城市群成为引领西北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主要区位优势有( )
①土地成本较低 ②水源条件较好 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④交通便利
①② B. ②③ C.河流 D.土壤
5.该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可以( )
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 B. 削弱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C. 促进同东南亚的贸易往米 D. 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状况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吊脚楼(下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用木柱撑起。吊脚楼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木质结构,尖顶宽檐,支柱架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吊脚楼建设在山坡上的主要原因有( )
①当地平地少 ②可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③可减少洪涝灾害威胁 ④利于降低建筑成本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吊脚楼的特征体现当地自然环境,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木质结构—当地多地震 B.支柱架空—当地多潮湿天气
C.尖顶—当地冬季多暴雪 D.宽檐—当地多大风天气
8.在农业社会,当地聚落规模较小,主要是因为( )
A.林木产量小 B.河流水量少 C.风俗习惯 D.耕地面积小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 12 万个。右栏上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 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 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1.由图表中数据推测( )
图示期间远郊区人口增速最大
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2000 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12.近年来,北京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社会经济发展 B. 政府政策推动 C. 对外交通发展 D. 乡村条件改善
13.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 )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 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 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 D. 北京房价得以最终遏制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致力于通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的城镇化”。下图示意珠三角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各要素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图中甲因素最可能是( )
A.政策 B.人口 C.科技 D.文化
15..珠三角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其主要目的是( )
A.控制土地粗放利用 B.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C.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D.扩大土地资源供给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总人口79.5万,其中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铁交通系统有紧密联系。50%以上的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1)据图甲信息,描述该城市与卫星城空间分布特点。
(2)据图乙、图丙分析城市居民就业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解释把卫星城建设成为城市分中心的原因。
(3)该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在各城市的中心区,与社区市民广场相连,广场周边被商店、学校及社区基础设施围绕,居住区分布在距离车站600米范围内,车站周围形成高密度住宅区,这样的功能区一般称作混合区。说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优点。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 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 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材料三 下表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2)指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8.阅读图表,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1)请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2)据表比较我国与美国、德国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3)请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城镇和乡村 复习课 基础题 答案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北京地区职住不平衡的产生,城市内发展水平高,工作机会多,但是房价高,更多的上班族选择在郊区居住,出现大量年轻人居住在郊区,而工作在市区内的现象,增加通勤的时间和距离,形成“睡城”、“亚洲最大社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交通拥堵,上学困难;上班族花太多时间在路上,浪费时间;缺乏归属感,综上,C正确。ABD错误。
2.D 改善“睡城”问题,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A错误。健全分层级卫生服务网站,B错误。提高购房门槛,限制外来人口不合理,且不能改善“睡城”问题,C错误。完善养老体系、加快完善交通路网、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D正确。
3.C 由图中信息可知,北部地区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为秦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城市分布较少;中部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所以城市分布较多,A错误,C 正确。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区之间是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气候不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B 错误。河谷地带,土壤肥沃,不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分布的主要园素,D 错误。故选 C。
4.D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中平原城市群河流众多,水源条件较好,②正确:该城市群位于东西部过渡带,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便利,便于区域间交流,④正确;即②④正确,D正确。土地成本较高,①错误,A 错误。与光照条件关系不大,③错误,B、D 错误。
5.A由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群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A 正确。城市群建设将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B错误。该城市群是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同东南亚贸易往来少,C 错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该区域水资源可能会更短缺,D 错误。故选 A。
6.C 据材料可知,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多建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贵州地形崎岖,建在山坡上可以充分利用地形条件,①正确;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威胁,不利于降低建筑成本,②④错误;山坡处不利于洪水汇集,可减少洪涝灾害威胁,③正确。故选C。
7.B 采用木质结构主要与建筑原料有关,A错误;尖顶主要是利于排水,当地不易发生暴雪,C错误;支柱架空可减少潮湿天气的影响,B正确;宽檐主要是减少雨水的影响,D错误。故选B。
8.D 聚落规模与人口规模有关。农业社会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当地耕地面积小,环境承载力小,人口数量少,导致聚落规模小,故选D。
9. C 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上,地形平坦,该区植被生长旺盛,外层水渠农田占地面积最广,耕地面积广大,可以推断区域相对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灌溉,因此选项①正确。气候温和,物种丰富与川西林盘的形成无关,选项②错误。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聚落。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因此每个林盘的住宅之间相对封闭,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③正确。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聚落。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看不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④错误。故①③正确,故选C。
10. B 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留其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原型进行发展,不能盲目地进行拆迁合并、扩大规模。选项①错误。集中布局会破坏其原有的分布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小区也会破坏其原有的聚落特色。选项②错误。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建设,留存当地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发挥区域特色,③正确。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挥区域特色,④正确。故③④正确,故选B。
11.A由围可知,远郊区人口由 315 万增长到 870 万,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城市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 14 万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一数值,B 错误。人口迁出人员所从事产业有可能是第二产业,也有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 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 错误。12.B 由材料可知,“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为政府政策因素。
13.A 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逆城市化增加了人口流动,使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加快,B 错误。逆城市化促使劳动力人口外迁,加剧了北京的老龄化程度,C错误。北京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房价没有最终遏制,D 错误。故选 A。
14.C 科技进步利于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必需的技术。
15.A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土地粗放和低效利用等问题,利于提升城镇化质量。
二、综合题:
16.(1)以斯德哥尔摩市为中心区;卫星城多沿轨道交通线分布;形成放射状多中心(核心)城市空间形态。
(2)分布特点:大部分居民在斯德哥尔摩市区工作,卫星城居住人口比重较大。
原因:卫星城分担中心城市的职能,缓解中心城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卫星城也起到城市中心区向外辐射的枢纽和经济增长点的作用。
(3)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方便人们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同时方便购物,减少人们出行次数,节约时间。
【解析】
(1)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知,该城市主要围绕市中心区沿轨道交通线,形成放射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以斯德哥尔摩市为中心区;其中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铁交通系统有紧密联系,50%以上的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卫星城多沿轨道交通线分布;形成放射状多中心(核心)城市空间形态。
(2)结合图示信息,该市居民多在市区工作,在卫星城居住。卫星城可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集中带来的环境压力,并起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布特点:大部分居民在斯德哥尔摩市区工作,卫星城居住人口比重较大,其中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原因:卫星城分担中心城市的职能,分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等,缓解中心城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带来的城市环境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混乱、就业困难等问题;卫星城也起到城市中心区向外辐射的枢纽和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从高效利用土地、方便人们出行、购物,减少出行次数等方面进行说明。车站周围形成高密度住宅区,土地利用集约高效,配套设施利用率高;方便人们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同时方便购物,减少人们出行次数,节约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
17. (1) 该市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小;冬季植被落叶,调节作用减弱。
(2) 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3) 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18.(1)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2)相同点:以填埋为主。不同点:我国回收与焚烧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和德国回收与焚烧比重较大,堆肥较少。
(3)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
【解析】
(1)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垃圾被填埋后,经发酵会产生二次污染或者安全隐患。但是垃圾填埋技术要求不高,因而投资少。
(2)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德国垃圾处理都以填埋为主;但是在其他处理方式占比上有所不同,我国回收与焚烧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和德国回收与焚烧比重较大,堆肥较少。
(3)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要从减少垃圾的产生即清洁生产;合理处理垃圾即实行垃圾分类和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即加强宣传等方面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