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生命的自适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4课时+课外8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当一个人处于生命逆境中的时候,他会产生怎样的人生体悟,展现一种怎样的生命之美?本单元拟通过关注古代文人苏轼在逆境中的情感表现,研究他在面对人生逆境时采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体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学会在意象中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激励学生养成独立、乐观、旷达、坚毅的人格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
基本思路:基于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苏轼的众多诗词,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引领高二学生进行拓展研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古代文人的逆境经历,评判隐逸之情的人生价值,撰写苏轼小传。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古代文人人生理想追求和作品中体现的对生命价值的诉求,并尝试确立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作文章。同时,拓展研究古今中外逆境中的选择, 并从文学审美的高度认识“生命自适”的美学意义。最后,以设计“绽放生命光彩”演讲的项目活动,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味生命中的逆境,能够用片段文字比较准确地描写自己处在逆境时的情状。
2.了解苏轼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3.能够了解赋、宋词的文体特征,领会意象在古诗文中的表现,掌握情景交融的赏析技巧。
4.能够辩证地评价人生历程的生命自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认识隐逸之情对古代文人的影响,通过阅读,把握隐逸之情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变化。
3. 掌握意向的作用,在研究文本的过程中,掌握分析情景交融的一般方法。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认同他们人格魅力,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3.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发现生命自适的美学价值,认同文学创作的“自适”美。
4.感悟“自适”在人生历程中的特殊意义,养成独立、乐观、旷达、坚毅的人格品质。
对应课标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为什么说“逆境”成就了古代文人的的伟大人格?
2.如何让人们认识处于逆境中的“生命自适”?
专题划分
1、感受逆境中的苏轼
2、探寻逆境中的“自适”
专题一
感受逆境中的苏轼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旨在领悟处于逆境中的文人共同的人生感受,通过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文本的阅读,深入的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自适”情感,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同时结合个人的“逆境”,诉说一下自己的心态变化,并试着用文字流畅自如的表达。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口头描述与书面描写相结合,对逆境中的心态进行表达。
根据你对“自适”的理解,写一篇描述苏轼遭遇逆境时心理状态的600的小文章。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是否遭遇过逆境?
2.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3.在这三篇文章中你感受到的是遭遇到逆境时怎样的心态?
4.人在遭遇逆境时的表现有哪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会给你怎样的启示?
5.文章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遭遇逆境时的“自适”之情。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苏轼的其他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预先用二课时的时间阅读三篇古文。对于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借助工具书和网络先期进行学习理解。
第一课时
1.自由交流:讲述自己曾经遭遇过的逆境,对当时的心态进行描述。
2.讨论:分析遭遇逆境时的不同表现。在小组交流自己所想。
3.写作呈现:运用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自己的心理。
4.讲述:在课堂上结合投影讲述自己的心理路程。
5.小组讨论:你在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克服逆境的文章,有哪些细微的心理状态和行动表现。
第二课时
1.研读三篇古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三篇文章分别记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路程?
(2)三篇情感体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语言品味:
(1)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能表现他的情感体验?
(2)这些语句在表达方面有何特点?他们共同的情感体验与文本是怎样融合为一体的?
3. 评价文章的共同点
(1)苏轼在文中都是先乐后悲的?
(2)他对于人与自然地认识是否一致?对于生命的价值有什么看法?
(3)你怎样看待他的选择?作为现代的中学生,你在遇到相同境遇下会怎样?
4.根据你对“自适”的理解,写一篇描述苏轼遭遇逆境时心理状态的600的小文章。
教学评价
1.小组合作有成效,对话切中主题,情感表述细腻、独到。
2.书面描写流畅、自然,场面和心理描写细致。
3.能够从语言的品味中欣赏文字之美,体味到苏轼内心世界的情感美和对世界的独特感悟。
4.在课堂发言中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质疑。
专题二
探寻逆境中的“自适”
……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6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阅读苏轼的诗歌散文集,从中寻找苏轼的情感发展脉络,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对于其情感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形成文字材料。各小组借助网站,对苏轼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讨论,苏轼的经历对其文学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形成小论文的形式对于苏轼的“自适”美进行探究。拓展研究古今中外的逆境中不同的情感经历,对于“生命的自适”形成自己的的感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梳理苏轼的情感经历,并发表的网站上进行交流。
2、写作小论文《苏轼的“自适”美》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轼创造的文学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让人们认识处于逆境中的“生命自适”?
1.苏轼早年的政治理想、人生价值观在文学中的体现有哪些?
2.苏轼都是通过怎样的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
3.他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造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苏轼与其父兄的文学创造呈现出的不同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5.在人生的逆境中,古今文人迸发出了怎样的文学美、情感美?
6.怎样认识文人在逆境中的“自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轼的作品《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联系王羲之、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探讨“自适”。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预先用6课时的时间学习苏轼的文集《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1.自由发言:分析苏轼文章中先后表现出的情感经历的不同?
2.对苏轼的的文学创造按时间段进行分期,并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3.按班级分为6个小组,分别讨论苏轼的情感在其不同时期的表现。
(1)小组分工合作,把自己查到的对其情感的描述进行补充、完善。
(2)小组成员利用电脑对所的资料进行汇总。
(3)小组研讨:在苏轼诗文中所运用到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4)归纳:在表达的情感中,苏轼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
第二课时
1.各组在课堂交流自己的研究所得。
2.讨论: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
(1).苏轼政治理想、人生价值观在文学中的体现有哪些?
(2).苏轼都是通过怎样的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
(3).他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造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苏轼与其父兄的文学创造呈现出的不同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5).在人生的逆境中,古今文人迸发出了怎样的文学美、情感美?
(6).怎样认识文人在逆境中的“自适”?
3.研讨:不同的文学家对“自适”有什么独特的感悟,交流王羲之、陶渊明在创作中于苏轼的不同特点。
4.写作小论文《苏轼的“自适”美》
5.撰写博文:“自适”的美丽。要求上传到班级博客圈交流。
教学评价
1.能够比较全面阅读、理解苏轼的诗文;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能够进行网络交流学习;
4.积极参加活动,并进行阐释;
5.基本掌握小论文的写作,格式正确,内容充实完整。
6.撰写博文,发表意见合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