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26 09: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2.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趋于平坦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有些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极其缓慢
“天坑”是一种特殊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它一般形成于地下暗河汇聚之处,在流水作用下,洞穴侧壁不断被侵蚀,从而产生较大的空穴,空穴上方的岩层因重力或其他作用不断产生崩塌,最终顶部全部塌陷形成漏斗。宜宾市兴文县石海洞乡的小岩湾大漏斗呈椭圆形,四面绝壁,东西长650m,南北宽490m。深208m,号称“天下第一漏斗”,是我国发现和研究最早的天坑。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天下第一漏斗”在地貌类型上属于( )
A.丹霞地貌 B.雅丹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V”型谷
4.形成“天下第一漏斗”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
白河为黄河源区的典型弯曲河流,考察发现,河湾凸岸的景观呈环形条带状分布,一般分布有卵砾石滩、灌木、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等,且高矮分明。下图为“白河某弯曲河段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白河河湾中,草本植被最可能位于(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研究表明灌木植被的树龄与河湾凸岸顶端的距离呈正相关,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高低 B.河湾坡度大小 C.地下水位差异 D.淤积时间早晚
下图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某河段,该河段右岸侵蚀严重,实线与虚线表示不同时期的河岸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岸线的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B.甲处河流侵蚀作用为主
C.实线所表示的河岸形成时期早于虚线所示河岸 D.丙处河流侵蚀作用为主
8.下列关于该河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处为河流的右岸 B.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C.该河流处于发育初期 D.该河流有可能形成牛轭湖
塔里木河沿岸生长着高大乔木胡杨林,其种籽随风飘落、快速发芽,幼苗扎根于无水流的淤泥表土而生长。胡杨林随河曲的发展、变迁而发育演替。据此完成问题。
9.胡杨树种籽发芽、幼苗生长最适宜在( )
A.高处台地上 B.低处阶地上 C.河漫滩地上 D.河边浅水区
10.塔里木河沿岸胡杨树幼苗成活的最佳时期是( )
A.两次洪峰之间 B.最后一次洪峰后
C.每次洪峰后 D.第一次洪峰过后
11.远离河道的胡杨树易枯萎死亡,其原因是( )
A.根部缺水,盐分加重 B.降水减少,蒸腾加剧
C.河水减少,缺水灌溉 D.缺少种籽,无法下种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完成下面小题。
12.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13.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b比c老②be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④be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③处不可能找到化石
B.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
C.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层施工
D.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下图示意该地不同地形区域植被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形成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
A.流水 B.生物
C.风力 D.海浪
17.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的独特生长习性是( )
A.喜湿 B.耐旱
C.耐寒 D.耐碱
18.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是( )
A.降水多 B.光照强
C.水分充足 D.热量充足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甲一侵蚀作用 B.乙一侵蚀作用 C.丙一侵蚀作用 D.丁一沉积作用
20.M处( )
A.以山地、丘陵为主 B.该处可能有大量鹅卵石
C.岸陡水深 D.海拔不断升高
读下图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中,可能不位于地壳的是( )
A.A B.B C.C D.沉积岩
22.图中物质相互转化的过程,属于同一种地质作用的是( )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⑦⑧
23.图中所示地质作用中,同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②③ B.⑤⑧ C.①④ D.⑥⑦
根据海底声呐数据,发现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海域海底存在着一个直径约150千米的巨大火山口遗迹(位置见下图)。这个海底火山口位于Benham Rise区域,由距今4700万年前到2600万年前不等的岩浆岩和火山岩石层组成,厚约14.5千米。除此外,还在日本九州岛以南发现了2座远古时期的超级火山的火山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菲律宾至日本一线超级古火山分布较多的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大洋中脊张裂边界 B.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C.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D.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边界
25.Benham Rise区域海底表层岩石在生成过程中主要经过的地球圈层是( )
A.岩石圈和水圈 B.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C.地壳和大气圈 D.地核、地幔、地壳和水圈
二、综合题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在N处常形成________(地貌类型)。
(2)图中M处参与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水循环的________(图中字符表示)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4)图中甲、丙分别表示水循环________、________环节,若甲、乙、丙、丁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此时应处于________(白天\夜晚)。
(5)图中岩石①是________(侵蚀\堆积)作用形成的。
(6)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________和洋流三种基本形式,塑造图2海岸地貌主要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27.野外考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乐清市某高中计划2021年2月某日去北雁荡山进行野外考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境内。雁荡山形成于中生代时期的古火山喷发,岩浆喷发后形成的流纹岩和火山灰落下后冷凝形成的凝灰岩成为了雁荡山的主要岩石。雁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5℃,最冷一月平均气温﹣5~7℃。
材料二:同学们分三小组进行考察。下表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时间 2021年2月某日(半天)
地点 乐清市雁荡山景区
任务 雁荡山地貌景观考察及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分地点 地质公园博物馆 分地点 景区 分地点 山谷内某村落
任务 追踪雁荡山古火山形成原因 任务 探寻雁荡山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地貌 任务 任务探访雁荡山村民,了解山区村民的生产生活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考察结束后,三个小组进行了交流学习。下面是学习的成果。第一小组:参观地质公园博物馆后绘制了下面图1雁荡山形成原因板块运动示意图。
(1)在中生代时期,____板块向____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就沿着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____(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二小组:
(2)研学小组同学在登上山顶的山坡上发现了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图2),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同学们推测形成“石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同学们判断该岩石的类型时,下列方法正确的是____
A.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B.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D.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登上山顶后远望山谷,同学们发现较多的山谷是流水____(填“溯源侵蚀”、“侧蚀”或“下切侵蚀”)作用形成“V”字形山谷。
(3)在某一山麓同学们发现一个由堆积物形成的大型堆积地貌,并绘出简图,如下图。请简述此地貌的特征。
第三小组:
(4)简析山区里的道路和村落的主要特征。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为某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左图D处附近地质地貌放大图。
(1)图中乙处地貌名称____,主要是受____外力作用形成的。
(2)右图中甲处地质构造为____,地貌为____,形成该地貌的原因是____。
(3)本地区拟建由内陆高原通向沿海的铁路,经过D处时,应尽量避开右图中____(甲、乙、丙)处。原因____。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袭夺是河系发展的一种现象。某科研考察小组经过考察推断,山东地区的东周河袭夺了沂河上源,导致FG河段成为断头河。考察小组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有:在C处河流呈倒钩状弯曲,流向由向东北流突然转向西南;CD段河床突然下切,形成谷中谷,并绘制了Ⅰ—Ⅰ'的横剖面图(如图b);FG河段谷底宽浅,河床有大量沉积物,但河流水量十分细小;EF为沂河与东周河的分水岭,但同FG河段一样分布有大量河流沉积物;图a为山东沂河、东周河局部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c为袭夺河附近的河床纵剖面图,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地点与图a相同。
(1)考察小组认为东周河袭夺了沂河上源,请说出其能够发生袭夺的地形条件。
(2)请说出考察小组推测FG河段可能为断头河的依据。
(3)说出CD段谷中谷形成前和形成过程中流量和流水作用的差异。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C 6.D 7.C 8.C 9.C 10.B 11.A 12.A 13.D 14.C 15.A 16.A 17.B 18.C 19.B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1)河口三角洲
(2)陆地内循环
(3) 丙 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4)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夜晚
(5)堆积
(6) 潮汐 海水侵蚀
27.(1) 太平洋 亚欧##欧亚 内
(2) 物理风化作用 B 下切侵蚀
(3)特征:形状像一把打开来的折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越来越低,堆积物粒径越来越小。
(4)道路呈“之”字形;村落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山谷地区。
28.(1) 冲积扇 流水沉积
(2) 向斜 山地
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侵蚀
(3) 丙 丙处为断层,影响铁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9.(1)东周河的海拔比沂河低。
(2)现在FG河段是沂河的源头,但该河段谷底宽浅,河床有大量沉积物,由此推测该河段原来流量较大,河流沉积作用明显;但现在河流水量十分细小,故推断该河段源头被截,失去水源补给,水量减少,变成断头河。
(3)形成前:河流流量较小,下蚀较弱,形成较宽的河谷地貌。
形成过程中:河流流量加大,流速变快,使河流溯源侵蚀和下蚀也较为强烈,河床加深变窄,形成落差较大的谷中谷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