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明的足迹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追寻文明的足迹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3 18: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追寻文明的足迹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7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记述人类古代文明的辉煌业绩。本单元主题“文明的踪迹“是鲁人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三个阅读文本中,两篇现代文,一篇文言文,涉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是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具有标志性。漫步过去,观照现在;无限遐想,反思自我的生活世界。
本设计紧扣“古代文明”进行文化探讨和语文学习,将整个单元分成三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搜集资料或阅读三个文本,熟悉文本所介绍的各自文明的基本情况,品读文本。结合注释阅读《都江堰》和《兰亭集序》,把握文意,反复诵读体味自己喜欢的语段,理解文本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点。
只在让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丰富联想和想象能力。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概括不同文本的表达形式和特点。
专题二,梳理积累,深化感悟,深化主题,借鉴写作技巧。摘抄《都江堰》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理解《兰亭集序》中重要的文言现象。提高翻译和背诵能力。专题三:完成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进行一次对家乡文化风情的实地考察,编写考察报告。最后进行诗文诵读比赛,完成学习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搜集资料了解文本涉及到的古代文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兰亭集序》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把握文本的思想主旨,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关照历史遗迹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2.感悟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热爱祖国河山的的美好情怀,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5、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6、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无论从文学还是书法的角度,《兰亭集序》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亟待我们去品读。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搜集资料或阅读文本,明确三个文本涉及哪些文明遗迹?涉及哪些文化层面?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和语段,为什么?
3.文本中作者的基本观点都是有哪些,你有何见解?
4.你从兰亭集序的学习中获得哪些文言知识和能力。
5.两个文本的学习对我们有那些教益?你自己对古代文明的认识评价有什么原则或者标准?如何看待你熟悉的文明现象。
专题划分
专题1:结合注释阅读文本,理解李冰父子的情怀和王羲之的生活追求
专题2:梳理积累语文知识,深化提升,完成知识与文本思想情操的深度融合
专题3:借鉴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并进一步提升对文明遗迹和现代文明的理解评价能力
专题一
走近都江堰和兰亭,解读李冰和王羲之的人文情怀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余秋雨先生从整个中华文明的角度来审视都江堰,大书法家王羲之以他的生活追求和艺术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瞬间。我们如何通过这个文明的遗迹来审视那个时代的丰富鲜活的给养。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余秋雨的《都江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希腊的石头》理解都江堰这个时代的工程,和东晋那个伟大的文人聚会,古希腊的石头给了我们那些思考。搜集资料或阅读文本,明确三个文本涉及哪些文明遗迹?涉及哪些文化层面?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和语段,为什么? 交流研讨,最后形成学习成果。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搜集资料或阅读文本,较熟练地介绍出三个古代文明的基本情况。
2.阅读《都》《兰》,理解掌握涉及到的基本的语言知识。
3.通过散文优美的语言,能比较准确恰当的概括出文本大意。
4.品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语段,并解说出较充分的理由
5. 明确作者的价值取向,并生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6.调动联想想象描写一个生动的情景片段。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将自己了解到都江堰、兰亭集会、古希腊文明简练的概括出来吗?
2.你能迅速找出涉及到的哪些重点语言知识?
3.《都》《兰》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和语段,为什么?
4.你从《兰亭集序》的学习中获得哪些文言知识和能力。
5.文本中作者的基本观点都是有哪些,你有何见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鲁教版必修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及范例,搜集中国古代文明及其基本特点,张笑天的《上善若水》,卞毓方的《张家界》,肖铁的《黄河壶口瀑布》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出示预习成果,对都江堰和王羲之及其兰亭集会的介绍,并一句话评价你所了解的古代文明。看谁更精彩!
活动二:自由阅读《都》《兰》,把握大意。
引导学生在读《都江堰》时,要读出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边度变化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读时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并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式等。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对两个文本大意的理解,教师引导。
活动三:朗读课文,反复诵读体味点评。
按照文本顺序,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选择的优美语句及点评,先朗读自己够花的语段,然后再读自己的点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各小组推荐一两名同学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点评,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归纳整理自己品味语言时的方法,然后交流。句子的结构特点、感彩、修辞手法,变换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等等
活动四:
1.学生依据文本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编写交流发言提纲。
(1).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根据发言提纲,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一名同学班内发言,阐释本组的理解以及困惑。
活动五:
根据《都》《兰》中的有关描写,调动联想和想想,描述李冰“站在江心的岗亭前”“指挥水流”的情景和 “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组内,版内相继交流。
描述李冰“站在江心的岗亭前”“指挥水流”的情景时应注意:
(1)要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要有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和场景刻画
(3)要有情节等
描述“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时应注意:
(1)要有较细致的景物描述做烘托
(2)要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聚会时的内容细节(3)要有人物服饰、语言等描写
最后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总结性评价,形成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 1.阅读张笑天的《上善若水》
2.背诵《兰》。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畅、准确。
2.理解文本的观点时要客观,评价时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3.描写时要突出重点,是否细致,有自己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 小组活动的积极度高,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梳理积累《都》《兰亭集序》的语文知识,深化提升,完成知识与文本思想情操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