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课内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一)
至于宝葫芦的故事,那我从小就知道了。那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这是我们的规矩。
……
我只好让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就这么着,奶奶讲了个宝葫芦的故事。
不过我得提出我的条件:“那,非得讲故事。”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
我就这么着,从很小的时候起,听奶奶讲故事,一直听到我十来岁。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
不管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后来呢?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他的作品多以 笔调,描写城市
灰色人生和小市民心理,文笔活泼新鲜,后期以 为主。代表作有童话《 》《 》《 》,小说《 》《 》等。
2、给加点字注音。
(1)这部传( )记中记载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 )说。
(2)你这着( )棋真高,让他干着( )急,又无法着( )手应付,心老是悬着( )。
(3)得( )亏兔子在比赛期间睡着了,否则乌龟跑得( )再快也不可能获得( )冠军。
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规定—— ( ) 迎面 ——( )
要求——( ) 美满——( )
4、体会理解句子。
(1)我只好让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
这句话与第一段话中的“规矩”相 。同时,表现了“我” 的特点。
(2)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
两个“又”字说明奶奶 的故事。破折号在这里起 的作用
(3)后来呢?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 ,“好日子”和上文的“ ”相呼应,突出了宝葫芦的 ,为下文写“我”想要宝葫芦埋下 。
5、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答:奶奶讲的故事有:
(1) ;
(2) ;
(3)
(4) 。
6、从奶奶要给王葆洗脚、剪脚指甲,王葆缠着奶奶讲故事这件事中,你觉得王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二)
我听了这些故事,常常就联系到自己:“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一直到我长大了,有时候还想起它来。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我就又想到了那个宝贝:“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可那只不过是幻想罢了。
可是我总还是要想到它。那一天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我又想到了它。“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
1、辨字组词。
愣 ( ) 葫( ) 赛 ( )
楞 ( ) 胡( ) 塞 ( )
2、可怜巴巴的意思是: 。这个词语赋予 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家的向日葵 的样子。这样的词语我还会写两个:
3、“我”一次又一次想到宝葫芦,体现出“我”对宝葫芦的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 ,给读者留下 。
4、划线句子属于 描写,“我”被神奇的宝葫芦吸引,渴望拥有一个宝葫芦,表现了“我”的 。
5、“我”为什么想拥有一个宝葫芦?
参考答案
一、1、张天翼 嘲讽 儿童文学创作 《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 《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2、(1) 传(zhuàn)记 传(chuán)说
(2)着(zhāo) 着(zháo)急 着(zhuó)手 悬着(zhe)
(3)得(děi)亏 跑得(de) 快 获得(dé)
3、 规定——规矩 迎面 ——劈面
要求——条件 美满——幸福
4、(1) 相照应 爱听故事
(2)经常给“我”讲宝葫芦的故事 解释说明
(3) 设问 “幸福极了” 神奇 伏笔
5、(1)、张三劈面撞见了一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
(2)、李四出去远足旅行,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
(3)、王五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
(4)、赵六掘地掘出来一个宝葫芦。
6、一个淘气、顽皮、可爱、好奇心强、爱听故事、充满童真的孩子
二、1、 愣 (发愣 ) 葫(葫芦) 赛 (比赛)
楞 (瓦楞) 胡(胡子) 塞(塞住)
2、形容可怜的样子 向日葵人 瘦小的样子 小心翼翼 得意洋洋
3、极度渴望 想象内容的省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 心理 天真
5、一是奶奶讲的故事中的宝葫芦特别神奇,“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二是“我”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烦恼,渴望用宝葫芦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