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能力提升卷
第一单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同音字组词。
[luò] ______阳 ______下 ______驼 ______绎不绝
[qì] ______涕 ______体 ______车 前功尽______
[gāng] ______才 ______铁 水______ 提______挈领
[là] ______椒 ______月 ______烛 丢三______四
二、用圆圈标出下面书写有误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A.甜腻 蜡肉 蒸煮 汤匙( ) B.搅拌 黏绸 褐色 盈亏( )
C.糊图 水缸 筷子 栖息( ) D.点燃 贩卖 轿车 元霄( )
三、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春节期间,到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描写这种景象,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
(2)“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与“勇夺第一”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近义词。
稀奇——_________ 截然不同——_________ 万象更新——_________
万无一失——_______ 有声无力——__________ 随心所欲——__________
五、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C.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不睡觉,都要守岁。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和心情了。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锅中的粥,冒着热气。(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八儿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的春节,不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句子感悟场。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①“农业展览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①这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
②这句话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
(3)这些比赛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填写相对应的诗句
寒食节到了,看到北京城里花团锦簇,柳树青青,你会想起韩翃的诗句__________来赞美。而到了中秋节,看见皎洁的月光,暗吐芳香的桂花,想起了家乡的亲人,王建的诗句浮现在你的脑海里__________。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妈妈,情不自禁地吟唱齐孟郊的诗句__________。
九、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完成练习。
李明是六年级学生,下图为他6月22日进入“武汉市教育云”空中课堂学习时显示的网页信息。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习题。
(1)填空:李明当天线上学习选择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该区六年级当天安排的线上课程共_______节;这天语文课播放的时段为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宅在家里参加“空中课堂”的线上学习,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让线上学习和在校学习效果一样好呢?请结合实际,给居家学习的同学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至少两条)。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有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历史长。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就有许多种节日。这些节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其中,有些节日虽具全国性,但依旧会留下一些区域特征。比如端午节包粽子,戴石榴花,虽然已成全国习惯,但南方的龙舟竞渡给青年、妇女及小孩子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就绝不是生长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象的!
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船。这些特制龙船多窄而长,有的分五色,头尾高张,转动十分灵便。平时搁在岸上,节日来临前,才由二三十个特选少壮青年,在鞭炮轰响、欢笑呼喊中送请下水。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度过的端阳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
因此还可联想起许多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较早出现的龙舟,应数敦煌壁画,东王公坐在上面去会西王母,云游远方,象征“驾六龙以驭天”。其次是《洛神赋图卷》,也有个相似而不同的龙舟,仿佛“驾玉虬而偕逝”情形……
“闹龙舟”还应用到了生活服用方面。帐檐、门帘、枕帕、围裙、手巾、头巾和小孩穿的坎肩,涎围,戴的花帽,经常用“闹龙舟”作主题。当地妇女制作这些刺绣时,照例必把个人节日欢乐的回忆、对于儿女的热爱关心,连同彩色丝线交织在图案中。
(1)作者回忆中的“端午”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俗。
(2)“端午”给作者的“特别”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描写了历史上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家乡的端午节跟作者所描述的有何异同呢?请简要地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表达。
一年里,我们会度过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呢?这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度过的呢?请结合家乡的节日风俗写一写。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③ 4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洛 落 骆 络 泣 气 汽 弃 刚 钢 缸 纲 辣 腊 蜡 落
二、蜡肉—腊肉 黏绸—黏稠 糊图—糊涂 元霄—元宵
三、张灯结彩 火树银花 锣鼓喧天 喜获金牌 摘得桂冠 拔得头筹
四、稀罕 迥然不同 焕然一新 十拿九稳 有气无力 为所欲为
五、B
六、(1)锅中的粥,有气无力地冒着热气。
(2)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3)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4)北京的春节,怎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呢?
(5)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不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七、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比喻 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承上启下 依依不舍 这句话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1)新洲区 5 11:00—11:30
(2)居家学习期间,我建议同学们:①要保持阳光心态;②制订学习计划,积极
主动地学习,认真完成各项任务;③坚持阅读,培养自己的的兴趣爱好。
十、(1)我国南方
(2)赛龙船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和快乐,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生活用品等。
(3)这些节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
(4)这样写说明“闹龙舟”的历史悠久,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记录,突出了民俗文化的深远意义。
(5)我们家乡悬挂艾草的习俗。一般我们会选择比较粗壮的艾叶,然后把艾叶每6棵捆扎好,提前一天悬挂到门口,这样有着美好的寓意就是“美好的希望”。
十一、习作例文:中秋节
今天是个美妙的中秋节,各家有各家的过法。我呢,早晨和妈妈去登山,在去登山的路上,我们发现了一条羊肠小道,我很好奇,于是便和妈妈骑车进去看了看,我们东望望西望望。噢!原来这里是个田园,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今天认识了芝麻长什么样,红豆长什么样……,还看到挂在树叉间的丝瓜,好多好多的农作物。
由于今天是去登山的打算,所以我们只在田园留恋了一会儿,就继续向狼山出发,踏上了登山之路。山坡上,绿树成荫,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大树简直就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让我忍不住要多吸几口。天空也是湛蓝湛蓝的,在这么迷人的景色里我们当然会拍下许多照片啦!登上山顶,从高处眺望,家园、校园、公园、江面、渔船、高楼……南通的美景尽收眼底,真的美丽极了!天空这么蓝,空气这么香,今晚的月亮一定很圆很亮,想想也陶醉了。
下午,我亲手帮奶奶做了藕饼、茄饼,刨了皮,夹了馅。当金灿灿的饼出锅的时候,我的口水都忍不住留了下来,顾不上烫,立马塞嘴里。啊!这是多么得香,我吃了一个又一个,简直停不下来。
啊,这是个多么美好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