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能力提升卷
第一单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泣涕(tì) 蒜瓣(suàn) B.汤匙(shí) 熬粥(āo)
C.机杼(shū) 初旬(xún) D.杂拌儿(bàn) 公侯(hòu)
二、用圆圈标出下面书写有误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A.甜腻 蜡肉 蒸煮 汤匙( ) B.搅拌 黏绸 褐色 盈亏( )
C.糊图 水缸 筷子 栖息( ) D.点燃 贩卖 轿车 元霄( )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能歌____________ 日______不______ ______堂大______
地广____________ 万______更______ ______面三______
(1)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个演员_______________,面部表情非常丰富。
(3)他们的节目表演失败了,引发礼堂里一阵_______________。
(4)西藏_______________,生活节奏比较缓慢。
四、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指春天的京城) B.迢迢牵牛星(遥远)
C.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 D.盈盈一水间(形容饱满)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有理想和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B.我们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方法。
C.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儿童节、中秋节。
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一阵哄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气真冷啊!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放鞭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节日?请选一选。
A.元宵节 B.清明节 C.元日(正月初一) D.寒食节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__
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________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________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
八、古诗句大观园。(按平时的积累填空)
(1)寒食节气游古都西安,看到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韩翃的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仰望天上分隔两地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天河水清而且浅,两岸相距得也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虽然“_______________”,他们却只能“_______________”,真是令人叹惋!
(3)八月十五的夜晚,出差在外的爸爸抬头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低头看着街上形形色色的旅人,不由得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慨叹!
九、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立冬(见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季。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1)在“材料一”的图画中,你读取了关于“立冬”的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不仅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
十、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完成小题。
母亲那碗腊八粥
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八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板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大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蹄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有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2)第2自然段中,“竖勺子不倒”是什么意思?( )
A.粥很香甜 B.很稀 C.很浓稠 D.粥里插着勺子
(3)下列对第3自然段讲述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从全文来说,这一叙述方式属于插叙。
B.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短文内容。
C.作者欲扬先抑,讲述了朱元璋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D.用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4)下列对第6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温暖”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母亲熬粥用料讲究,又营养又保健。
B.腊八粥凝聚着母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
C.粥是母亲辛苦熬制出来的,让人倍感温暖。
D.粥的味道特别香甜,在寒冷的日子里让人身暖心暖。
(5)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表达。
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我们在浓浓的亲情、友情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过节多有趣啊!不过最有趣的是想象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如轮滑节、风筝节……哈哈,多么有意思的创想,期待你赶快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一定要写清楚为什么过这个节,想象你们是如何庆祝的,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A
二、蜡肉—腊肉 黏绸—黏稠 糊图—糊涂 元霄—元宵
三、善 舞 夜 停 哄 笑 人 稀 象 新 两 刀 两面三刀 能歌善舞 哄堂大笑 地广人稀
四、D
五、D
六、(1)世界上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2)唐东杰布招来哄笑。
(3)饿了,也不得不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4)天气真冷啊!孩子们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在街上放鞭炮。
七、C A D B
八、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1)日照时间缩短(夜晚变长),温度下降(进入冬天、开始下雪),树叶掉落。
(2)立冬吃饺子习俗的来历。
(3)归纳了大自然气侯变化的规律 和人类的民俗密切相关
十、(1)B
(2)C
(3)C
(4)A
(5)①儿时物资匮乏,生活不富裕,粥只有在腊八才能喝到;②儿时的腊八粥是母亲亲自做的,粥里融入了母亲的爱,有家的味道。所以,即使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6)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母亲熬腊八粥,和“
我们”吃腊八粥,详略安排得当,突出中心,深化了母亲慈爱的形象。
十一、习作例文:风筝节
大人小孩围着她们发放风筝呢!我非常兴奋,就吵嚷着要放风筝了。
我和潘新业来到一边的空地上,手忙脚乱地把大鲸鱼风筝组装好。我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拽着线,迫不及待地跑了起来。可是,无论我跑得多快,风筝就是放不上天去,真是令人沮丧。这时,潘新业说:“还是我来吧!”说完,他拿着风筝,只跑了几小步,放了一些线,风筝竟然就慢慢升上了天空。哎呀,原来潘新业放风筝的技术这么好啊!风筝越飞越高,于是,我提出要自己试一试放风筝的感觉。潘新业对我说:“如果感觉线紧了就慢慢放线,发觉风筝往下落,就要往上提一提线。”我欣喜若狂的拽着线,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去做,风筝果然又升高了一些,心里得意极了。放眼向天空望去,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飞翔,有老鹰,有凤凰,有愤怒的小鸟,有可怕的乌贼,当然也有我的大鲸鱼,哈哈!
我和潘新业只得收拾好风筝回学校。天空中,稀稀落落也还飘着一些风筝,继续放风筝.
今年的风筝节,有点沮丧。可是,我和潘新业成功的把风筝给放到天上去了,还放得那么高,玩得那么开心,总的来说,快乐多过于失望。就好像老师说得那样,这个风筝节,开心就好,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