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08: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广东省化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注】①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②吹箫客:刘向《列仙传·萧史》中记载萧史为春秋时人,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升天仙去。苏轼《赤壁赋》亦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恰逢深秋时节。
B.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详细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开篇即气势逼人。
C.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D.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追忆赤壁之战后引出眼前的赤壁之景,追忆中展开历史故事与眼前之景融合。
16. 尾联所用的典故“乌鹊”出自教材中哪位诗人的哪篇传世诗文?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2. 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3.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 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 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 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4. 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南唐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像东流。
【注】①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李煜命歌伎作乐唱新词《虞美人》,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用牵机药置于酒中,毒死了李煜。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出现多次,这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承受。
C. “朱颜”一词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
D. 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具体的本体“愁”,接着以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1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儿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③,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藤床纸帐”:“藤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②“吹箫人去”:出自《列仙传》,写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③“一枝折得”: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赋诗以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从这首词的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丈夫赵明诚深切思念。
B. 词一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醒来,心中有说不尽的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C. “沉香断续”二句,写词人只有玉炉相伴,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而词人无心再续,心情如水一样平静。
D. “梅心惊破”句,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用一“惊”字,将梅花开放时的形态和神情都活现出来。
16. 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欲三更”写黑夜过去了一大半,暗含有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之意。
B. 兹游不仅仅指这一次渡海的经历,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州的全过程。
C.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实则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D. 本诗写于苏轼晚年,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品性高洁,乐观旷达的诗人形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和斗都是星宿的名称,“参横斗转”,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颔联表面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
C. 颈联运用了孔子的典故,一个“空”字表明了作者不能“乘桴浮于海”的遗憾之情。
D. 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间接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16. 本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广东省化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注】①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②吹箫客:刘向《列仙传·萧史》中记载萧史为春秋时人,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升天仙去。苏轼《赤壁赋》亦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恰逢深秋时节。
B.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详细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开篇即气势逼人。
C.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D.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追忆赤壁之战后引出眼前的赤壁之景,追忆中展开历史故事与眼前之景融合。
16. 尾联所用的典故“乌鹊”出自教材中哪位诗人的哪篇传世诗文?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2)尾联的意思是说,我这次来赤壁并没有带着吹箫的友人为伴,所以只能听到安静的夜里有乌鹊在凄凉啼鸣。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也暗含着得不到英明君主赏识、才华无法施展的失落抑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B.“详细描写”错误。本联属于概述,是概述的当年赤壁大战以及这次战争的意义。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和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第一问:教材中有曹操的《短歌行》,其中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第二问:描述尾联需要结合尾联的意象,把我尾联的关键词,“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中,“共”是一起,由此翻译出第一句意思是:我此次孤身一人前来赤壁,并没有携带能够吹箫的客人(可以联系苏轼的《赤壁赋》进行分析);“寒声”写出乌鹊的鸣叫声比较凄凉,“闻”是听到,“静夜”强调夜晚环境的宁静,由此翻译出第二句的意思是:在这宁静的夜晚听到了乌鹊凄凉的鸣叫声。无人相伴、环境宁静、鸟鸣凄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孤独之感。乌鹊无枝可依,喻示着诗人自己不得重用,因此尾联又传达出诗人志不得伸、才华无人欣赏的郁闷无奈。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2. 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
点睛:这是对诗词鉴赏综合考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3.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 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 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 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4. 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3. B 14. 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首联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表达了客思之愁。颔联中“倾”写诗人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欲涨冶城潮”写自己流的泪快要淹没冾城,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及对故去亲友的怀念。“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的意思是“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很明显是写自己的年华以老,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未知轩冕乐”的意思是“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做官的厌恶,“但欲老渔樵”,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南唐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像东流。
【注】①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李煜命歌伎作乐唱新词《虞美人》,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用牵机药置于酒中,毒死了李煜。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出现多次,这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承受。
C. “朱颜”一词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
D. 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具体的本体“愁”,接着以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1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14. D 15. 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抒发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连绵不断的特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体的本体‘愁’”错误,应是“抽象的本体‘愁’”。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及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不仅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而且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儿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③,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藤床纸帐”:“藤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②“吹箫人去”:出自《列仙传》,写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③“一枝折得”: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赋诗以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从这首词的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丈夫赵明诚深切思念。
B. 词一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醒来,心中有说不尽的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C. “沉香断续”二句,写词人只有玉炉相伴,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而词人无心再续,心情如水一样平静。
D. “梅心惊破”句,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用一“惊”字,将梅花开放时的形态和神情都活现出来。
16. 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借景抒情。借“小风”“疏雨”这些意象渲染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凄苦的心境。(分析叠词“萧萧”也可)②用典。“吹箫人去”用弄玉、萧史典,委婉含蓄表达主人公对亡夫的深切悼念;“一枝折得”用陆凯折梅寄远的故事,表达独居的孤苦。(分析出一个典故即可)③设问。“肠断与谁同倚”句,用问句强烈表达了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肝肠寸断、无依无靠的痛苦。(答反问、直抒胸臆也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项,“心情如水一样平静”错误,“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两句意思是: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可见并非“平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意思是: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虽然春意盎然,然而天气有变,送来了微风细雨。稀疏的春雨潇潇地下着,渐渐地打湿了一切,梅花因而更加滋润美丽,但主人公忧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之改变,反而被催下了千行清泪。“又”字是接续“无佳思”说的。原本意绪寥落,了无佳思,情怀如水,如今又是小风疏雨,更加令人感伤。这种内心的悲苦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加深。使用叠韵词“潇潇”突出强化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意思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主人公如水情怀,究竟为何,至此方才道明。反问,直抒胸臆。“吹箫人”,喻知音者。这一典故出自《列仙传》。秦穆公时,有个人名叫萧史,善吹箫,箫声能将孔雀、白鹤吸引到院子里来。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萧史天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几年后,弄玉果然能吹出凤的鸣声,因此引来许多凤凰。穆公于是建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夫妇就住在这台上。又过了几年,有一天,萧史弄玉随着凤凰飞升而去,双双成仙。清照在这里以萧史喻指赵明诚。“吹萧人去”,即是说赵明诚已去世。当年二人伉俪情深,文唱和,互为知音,如今丈夫已经离世,有谁能和她一同凭栏观赏盛开的梅花呢?沉思前事,不禁泪下如雨,肝肠寸断。“玉楼”,是对小楼的美称。萧史弄玉双双仙去的美丽传说,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意思是院内梅花开得正好,此时顺手摘来一枝,可是转念一想,又寄与何人?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难寻。南朝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也想折梅寄远,但却已无人可寄!结句情思无限,正面落笔于梅花,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厚感情和极其沉痛的悼念。刘熙载在《词概》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欲三更”写黑夜过去了一大半,暗含有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之意。
B. 兹游不仅仅指这一次渡海的经历,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州的全过程。
C.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实则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D. 本诗写于苏轼晚年,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品性高洁,乐观旷达的诗人形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和斗都是星宿的名称,“参横斗转”,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颔联表面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
C. 颈联运用了孔子的典故,一个“空”字表明了作者不能“乘桴浮于海”的遗憾之情。
D. 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间接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16. 本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C
16. ①此联的意思是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品行高洁,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现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和旷达乐观的襟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尾联乃反语,作者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实则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分析错误。尾联并非反语,也不是为了表达困顿和失意,而是作者积极乐观旷达的体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一个‘空’字表明了作者不能‘乘桴浮于海’的遗憾之情”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用略带戏谑方式表明自己不必消极出世,依然积极进取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未有遗憾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1)颔联的含义是: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2)这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3)用“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和达观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