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08: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化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薄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好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廉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B.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C.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D.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东、河南,地理名词,以黄河流经区域为参照,指黄河以东、黄河以南地方。
B. 举、荐,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即可为官。
C. 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D. 石,古代容量单位,汉官俸禄钱谷并发,故以俸禄中粮食数量来标志官员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霸学习勤奋,廉洁出名。黄霸少时学习法律条令,在狱中跟从夏侯胜学习《尚书》;黄霸记账公正,因廉洁而著称,也因此多次被察举。
B. 黄霸持法公正,判案公平。宣帝即位时听说黄霸持法公正,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了疑难案件,朝廷大臣都赞他判案公平。
C. 黄霸执政有法,体恤吏民。黄霸不仅大力宣扬皇帝的诏令,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还亲自秘密地私访,到地方考察,以获得真实信息。
D. 黄霸治理一方,受诏称颂。黄霸在颍川作太守官职,前后八年,郡中安顺,帝下诏赞颂,称其郡内百姓孝者众多、路不拾遗、赡助贫穷。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以为善防好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
(2)(《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 黄霸做了什么令吏大惊?请结合原文说明。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谥号太祖。
B. 乌丸:又称“乌桓”,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嫔妃去世。
D. 邑:古代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或大夫的采地。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看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业;经荀彧引荐,他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
B. 郭嘉多谋善断,料事如神。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趁机袭击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太祖顾虑。
C. 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他去世以后,曹操评价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D. 郭嘉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他的死为曹操留下很大的遗憾。《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叹息不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11. 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2)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9.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绝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诵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招致)
D.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从师学习为耻)
10.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唐代人,字退之,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齐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乃荀子所著。
C. 句读,标点、读通文章。“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如《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 《劝学》选段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常有的生活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 分析选文《师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B.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C.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D.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
B.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后来也称佛塔,泛指佛教。
C. 致仕,指古代官员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D. 六义,出自《诗·大序》,一般是指《诗》的表现手法“风”“雅”“颂”和《诗》的分类“赋”“比”“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获得认可。顾况曾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但当他翻阅了白居易的诗卷后,认为白居易居天下都不难。
B. 白居易才华横溢。他写的诗流传到宫中,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后,他开始步入官场任职。
C. 白居易敢于进谏。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他第一个上奏皇帝,却触怒了权贵,仕途受到影响。
D. 白居易豁达超然。他喜欢佛教,喜欢神仙,在官场失意时能随遇而安,泰然处之,超脱现实的痛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14. 白居易的诗歌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徵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剌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谏诤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於才章,盖天禀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 翰林,这里指翰林院。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
C. 卒,这里指死亡。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死,庶人死曰不禄。
D. 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 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 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筑堤坝,聚泄湖水,以利灌溉,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用水问题。
D. 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
13. 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
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化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薄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好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廉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B.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C.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D.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东、河南,地理名词,以黄河流经区域为参照,指黄河以东、黄河以南地方。
B. 举、荐,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即可为官。
C. 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D. 石,古代容量单位,汉官俸禄钱谷并发,故以俸禄中粮食数量来标志官员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霸学习勤奋,廉洁出名。黄霸少时学习法律条令,在狱中跟从夏侯胜学习《尚书》;黄霸记账公正,因廉洁而著称,也因此多次被察举。
B. 黄霸持法公正,判案公平。宣帝即位时听说黄霸持法公正,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了疑难案件,朝廷大臣都赞他判案公平。
C. 黄霸执政有法,体恤吏民。黄霸不仅大力宣扬皇帝的诏令,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还亲自秘密地私访,到地方考察,以获得真实信息。
D. 黄霸治理一方,受诏称颂。黄霸在颍川作太守官职,前后八年,郡中安顺,帝下诏赞颂,称其郡内百姓孝者众多、路不拾遗、赡助贫穷。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以为善防好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
(2)(《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 黄霸做了什么令吏大惊?请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用做好事防奸盗的意思劝勉百姓,以及(鼓励)百姓致力于耕田植桑,节约用度增加财富,种植树木蓄养牲畜。
(2)我(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14. 黄霸居然知道他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廉吏大惊,以为黄霸派人监视他,知道他外出全部情况,所以对黄霸问及的情况不敢有丝毫的隐瞒。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立”和“幼”都是句子的谓语,主语都是“昭帝”,应在“幼”前断开,排除AB;
“大臣争权”,“大臣”是句子的主语,“争”是谓语,“权”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上官桀等”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权”后面断开,故排除D;
另:“遂遵武帝法度”,“遵”是句子的谓语,“法度”是句子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以刑罚”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绳”,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度”后断开。
故选C。
句子大意是:自汉武帝末年开始,使用法律严格。昭帝即位,年幼,大将军霍光代为辅政,大臣之间争夺权利,上官桀等人与燕王合谋作乱,霍光诛杀他们,于是遵守武帝时代的法度,以严厉的刑罚约束广大臣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即可为官”错误。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常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还亲自秘密地私访”错误。由原文“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可知,曾经有一次黄霸想要调查密事,他选择一位老成的廉吏前往访察,嘱咐让其不能泄露机密。可见黄霸并没有“亲自秘密地私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劝以为善防好之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为善防好之意劝”;“劝”,劝勉;“以”,介词,用;“为”,动词,做;“务”,致力于;“殖”,增加。
(2)“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道”,道理;“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可知,曾经有一次黄霸想要调查密事,他选择一位老成的廉吏前往访察,嘱咐让其不能泄露机密。廉吏出发,不敢住宿邮亭,在道旁吃饭,乌鸦攫取了他吃的肉。百姓中正好有想要到官府陈报事情的人看到这一情况,便告诉黄霸。日后那廉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上前慰劳他,说:“太辛苦了!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廉吏大惊,以为黄霸全部知道他外出的起居情况,所以对黄霸问及的情况不敢有丝毫的隐瞒。由此可知,黄霸居然知道他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廉吏大惊,以为黄霸派人监视他,知道他外出的全部情况,所以对黄霸问及的情况不敢有丝毫的隐瞒。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人。黄霸年少时学习法律条令,喜好当官吏。黄霸记账公正,以廉洁著称,被察举补授河东郡均输长,后又因廉洁被察举升任河南郡太守丞。黄霸为人明察秋毫、思维敏捷,又熟悉法律条文,却又待人温良谦让,足够体察人,善于团结众人。担任太守丞时,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太守十分信任他,官吏百姓也敬爱他。自汉武帝末年开始,使用法律严格。昭帝即位,年幼,大将军霍光代为辅政,大臣之间争夺权利,上官桀等人与燕王合谋作乱,霍光诛杀他们,于是遵守武帝时代的法度,以严厉的刑罚约束广大臣民,因此一些才智平庸的官吏便崇尚使用严酷的刑法来显示自己有能力,而惟独黄霸执政因宽容温和而著名。宣帝即位,听说黄霸持法公平,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疑难案件,朝廷中都称赞他判案公平。一次朝廷公卿议事中,黄霸因明知长信少府夏侯胜有非议皇帝诏书的大不敬言行而不举报,与夏侯胜一起被下交给了廷尉,拘捕入狱判处死罪。黄霸在狱中趁机跟从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出狱,恢复担任谏大夫,便让左冯翊宋畸举荐黄霸为贤良。夏侯胜又亲口向皇帝举荐黄霸,皇上提拔黄霸为扬州刺史。当时,皇上正专心在治理天下,数次下达诏书给民众,有的官吏不奉行宣传。太守黄霸为此选择了优良的官吏,分到各处宣传发布皇上诏令,让民众都知道皇上的旨意。他让邮亭乡官都畜养鸡、豚,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然后制订了条令教则,发给各方父老、师帅、伍长等,由他们颁行于民间,用做好事防奸盗的意思劝勉百姓,以及(鼓励)百姓致力于耕田植桑,节约用度增加财富,种植树木蓄养牲畜。曾经有一次黄霸想要调查密事,他选择一位老成的廉吏前往访察,嘱咐让其不能泄露机密。廉吏出发,不敢住宿邮亭,在道旁吃饭,乌鸦攫取了他吃的肉。百姓中正好有想要到官府陈报事情的人看到这一情况,便告诉黄霸。日后那廉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上前慰劳他,说:“太辛苦了!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廉吏大惊,以为黄霸全部知道他外出的起居情况,所以对黄霸问及的情况不敢有丝毫的隐瞒。黄霸以外宽内明的作风得到属吏和民众的心,所治理的地域户口逐年增长,治理情况堪称天下第一。皇上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后有诏书令他回颍川郡作太守,级别降为八百石,但跟从前一样治理地方。前后八年,郡中愈加安顺。天子以为这是黄霸治理长久的吉兆,于是下诏称颂赞扬说:“颍川郡太守黄霸,宣传发布诏令,百姓都向往教化,守孝之子一天天地众多,在田地耕作的人互相谦让田界,路上不拾取别人遗失的物品,供养探望鳏寡老人,赡养帮助贫苦穷人。”甘露三年死,谥号为定侯。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谥号太祖。
B. 乌丸:又称“乌桓”,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嫔妃去世。
D. 邑:古代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或大夫的采地。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看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业;经荀彧引荐,他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
B. 郭嘉多谋善断,料事如神。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趁机袭击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太祖顾虑。
C. 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他去世以后,曹操评价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D. 郭嘉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他的死为曹操留下很大的遗憾。《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叹息不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11. 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2)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8. C 9. A 10. C
11. (1)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一事,十分谨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
(2)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军用物资很多,难以取得有利时机,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
(3)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但它向上能吃到地面上的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才不足以御备”意思是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作“知”的宾语,应在“备”后断开,排除AD项;“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是对仗句式,排除B项。
句意是: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谥号太祖”错误,“太祖”应为庙号。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错误,原文中 “问疾者交错”是指派去看望的人多,无亲自去之意。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1)“审”,对……谨慎;“量主”,考察,考量;“百举百全”,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立”,成就。
(2)“袭”,攻击,攻打;“辎重”,军用物资;“趣”,通“趋”,取得,获得;“彼”,他们,指敌人;“为备”,为之备,有所戒备,或有所准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郭嘉在这时随即离开了袁绍。荀彧便推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纵论天下大事。曹操说:“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曹操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曹操将要去征讨袁尚及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属中许多人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县,以讨伐曹操为名相号召。郭嘉说:“操公虽然威震天下,但那乌丸依仗其地处僻远,必定没作防备。可趁其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定可取胜。况且袁绍对汉人和乌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魏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加施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丸的资助,招纳为其主拼死效命的人;乌丸一动起来,汉胡百姓都将回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贪图的计谋,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于是率军出发。来到易县时,郭嘉说道:“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辎重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其不意。”曹操于是悄悄出了庐龙塞,直捣单于的大本营。敌人听说曹操到来,惊恐不已,仓促应战。曹军大破敌人,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绍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郭嘉谋略过人,善于处理事情。曹操说:“难得有一个郭奉孝能理解孤的内心。”郭嘉38岁,从柳城回来,得病,派去看望的人多。后来郭嘉病死,曹操来亲自为郭嘉吊丧,悲痛万分,对荀攸等人说:“各位皆与孤年龄相近,只有奉孝最年轻。以后到了孤快不行的时候,本想将后世托付给郭嘉,郭嘉却中年夭折,命中注定吗?”曹操上表朝廷说:“军师祭酒郭嘉,从与孤征战开始,已经11年了。每当有大会议,敌军兵临城下,其他人都没有拿定主意,只有郭嘉敢于决定。要想平定天下,郭嘉的谋略最高。郭嘉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郭嘉的功勋,是确确实实不能够忘记的。建议给郭嘉增户800,与以前的加起来一共上千户。”追授郭嘉贞侯。郭嘉之子郭奕继承。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9.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绝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诵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招致)
D.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从师学习为耻)
10.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唐代人,字退之,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齐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乃荀子所著。
C. 句读,标点、读通文章。“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如《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 《劝学》选段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常有的生活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 分析选文《师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9. D 10. B 11. B
12. ①译文:即使再经风吹日晒,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②译文为: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才智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13. 《师说》选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①“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②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绝”,不是“断绝”,而是“横渡”。
B.“句读”,不是“句子的诵读”,而是标点、读通文章,“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假”,不是“驾驭”而是“借助”
C.“师道”不是“从师学习的道理”,而是“从师学习的风尚”。“致”不是“招致”而是“达到”。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能力。
B.“荀子……齐国人……今存《荀子》,乃荀子所著”错,荀子是赵国人,《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阐明……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这里没有阐明“积累”的作用,无中生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判断句;“ ”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2)“之人”,这类人;“不齿”,不屑同列,即看不起;“乃”,竟然;“及”,比得上;第二个“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选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笔锋犀利,“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唉,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师说》)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B.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C.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D.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
B.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后来也称佛塔,泛指佛教。
C. 致仕,指古代官员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D. 六义,出自《诗·大序》,一般是指《诗》的表现手法“风”“雅”“颂”和《诗》的分类“赋”“比”“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获得认可。顾况曾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但当他翻阅了白居易的诗卷后,认为白居易居天下都不难。
B. 白居易才华横溢。他写的诗流传到宫中,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后,他开始步入官场任职。
C. 白居易敢于进谏。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他第一个上奏皇帝,却触怒了权贵,仕途受到影响。
D. 白居易豁达超然。他喜欢佛教,喜欢神仙,在官场失意时能随遇而安,泰然处之,超脱现实的痛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14. 白居易的诗歌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担任了杭州刺史。
(2)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低沉落寞。
14. (1)内容上,讽谏时事;(2)语言上,通俗易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担任了左拾遗。当时有刺客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杀人者。
“历左拾遗”中“历”的含义是“担任”,后面应该加官职,故应在官职“左拾遗”后停顿,且“时”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应放在下一句中,故排除BD。
“请亟捕贼”是白居易“上疏”的内容,内容独立,且“白居易首上疏”主谓宾俱全,所以“上疏”和“请”之间断开,故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一般是指《诗》的表现手法‘风’‘雅’‘颂’和《诗》的分类‘赋’‘比’‘兴’”错误,“风、雅、颂”是指《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写的诗流传到了宫中,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后,他开始步入官场任职”错误。由文中“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的内容可知,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后就担任了校书郎一职,并不是得到了皇帝的喜欢和赏识,才开始步入官场任职。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河朔”,黄河以北;“见听”,被动句,被采纳;“外”,外调;“除”,动词本身含被动,被任命;“为”,担任。
(2)“累”,多次;“以”,因为;“摈”,排斥;“乃”,于是;“用”含被动,被任用;“仕情”,做官的心情;“索寞”,低沉落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可知,白居易创作了一百多篇乐府和(其他)诗歌,讽谏时事,据此可以概括出其诗歌内容上的特点。
由“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可知,白居易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崂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据此可以概括出其诗歌语言上的特点。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的时候,名声未起,(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的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就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也不难。老夫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拔萃考试,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了一百多篇乐府和(其他)诗歌,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担任了左拾遗。当时有刺客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杀人者。有权贵嫌怨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担任了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白居易)辞职退休回家,(最后在家中)去世。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低沉落寞。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没戴帽子,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非常)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整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崂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金,(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镇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徵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剌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谏诤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於才章,盖天禀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 翰林,这里指翰林院。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
C. 卒,这里指死亡。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死,庶人死曰不禄。
D. 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 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 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筑堤坝,聚泄湖水,以利灌溉,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用水问题。
D. 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
13. 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
【答案】9. A 10. C 11. B
12. (1)白居易见诏书的细节不够详尽,就提出建议请求全免江淮两地的赋税,来救济的逃荒的饥民,并大量放出宮人。
(2)白居易蒙受宪宗恩遇时,遇事没有不说的,大多被听取认可,然而被当道者忌恨,于是遭到排斥。
13. ①不愿卷入党争之事;
②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
③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宜。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出讨”意思是征讨,词义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D;
“深州”是地名,不能断开,排除B。
本句译: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士死曰死,庶人死曰不禄”错,庶人死曰死,士死曰不禄。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错误。原文是“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应是李师道“不宜掠美”,应成就皇上的美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建言”,提议;“乞”,请求;“流瘠”,逃荒的饥民;
(2)“被”,蒙受;“遇”,恩遇;“见”,被;“摈斥”,遭到排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由“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分析可知,不愿卷入党争之事;
由“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分析可知,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
由“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分析可知,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田布官拜魏博节度使,穆宗命白居易持节去宣布谕旨,田布送他五百匹缣。穆宗叫他收下来,居易婉辞谢绝,说:“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以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忍心收下的。现在前去宣谕慰问的官员很多,如果都要赠物,那么敌人未消灭,而田布的资财就都搞光了。”穆宗准许他推辞了礼物。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白居易上书说,可以派李光颜率领,可以直接进击敌人,打开弓高粮道,联合下博军,解深州的围困。白居易虽然多次忠谏,但没有引起注意,就恳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最初筑堤围钱塘湖,聚泄湖水,可以灌溉千顷良田。又复浚疏李泌浚治过的六口大井,百姓靠这些井饮用。文宗即位,居易任秘书监,封晋阳县男。大和初年,二李党争开衅,居易不愿卷入党争,就称病还东都洛阳。后来起用为同州刺史,未受,改太子少傅,晋爵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会昌六年(846)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遗嘱薄葬,不必请谥号。白居易受知遇于宪宗,遇事无不直言,论事详尽严格,许多意见被认可,但遭当道者所忌,遭到排挤,以致抱负不能实现,乃纵情于诗文美酒。在再度受重用以后,又都是年少的皇帝,屈曲更不合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因之就无意于功名了。居易和弟白行简及从祖弟敏中友爱。在洛阳所居的履道里,疏理塘沼种植树木,修筑石楼于香山,又凿通龙门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并写了传。白居易为文精切,然最善于写诗,当时即为士人争相传诵。他出生才七个月就能翻看书籍,九岁私下学声律。他深通文章,大概是天赋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