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太空一日
第23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六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D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D
4
6
7
8
D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9
11
10
12
13
15
14
16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遨( )游在天上,从舷( )窗看远处的云。
(2)我站在山顶俯瞰( )山下,chóu( )密的森林一片苍翠。
(3)他做事很严谨( ),无奈天气过于炽( )热,这次mó( )nǐ( )实验失败的gài( )率很大。
áo
xián
kàn
稠
jǐn
chì
模
拟
概
(4)她不堪重负,腰弯成一道弧( ),身体的烧灼( )感越来越强,五脏六fǔ( )似乎都要碎了,好在生命无虞( )。
(5)山的轮kuò( )在雾里若隐若现。
hú
zhuó
腑
yú
廓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考试了,大家都屏息凝神地答题,生怕出现一丁点儿的错误。
B. 这次事件带给政府和人民千钧重负和无穷祸害。
C.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写景细腻、情感丰富,耐人寻味。
D.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对答如流。
D
3.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D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信等先进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 ⑤①③②④ B. ⑤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⑤①③④
4.【2021·铜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是通过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此句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
B.“流水鸣溅溅”“涓涓细流”“莲叶田田”中都运用了叠词。(叠词的运用,不只是字词的简单重复,还可产生节奏韵律之美,突出事物特征,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D
C.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该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香味化为有形的颜色,将人带入了梦幻般的境界。)
D. 李老师对小涵说:“请你明天告诉语文科代表,叫她把今天布置的作文收齐后,交到我的办公室。”第二天,小涵对语文科代表说:“李老师让我告诉你,叫你明天把今天布置的作文收齐后,交到他的办公室。”(小涵转述的内容是准确的、完整的。)
5.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第一次: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第二次: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第三次: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次: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第五次: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得很厉害,折磨人。
▲6.“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此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出杨利伟当时内心紧张的状态,突出了情况的危急。
★7. 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组织材料有何表达效果?
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概括叙述了“我”在太空一日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使得课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读后能让人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8. 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利伟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杨利伟具有顽强、认真求实、严谨科学、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9. 本文运用了小标题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90页第9-12题。
X ①小标题揭示了文段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一目了然。②呈现出文章各部分的层次关系,条理分明。
▲10.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先点明运用的描写方法,再从这句话的表层意思分析这样想的原因,最后点明心理活动揭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X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这句话是翟志刚和刘伯明面临危险情况时做出的决定,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太空,表现了两位航天员崇高的使命感和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
11. 航天员出舱前,发生了两个“意外”,这两个“意外”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点拨】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从文中找到对应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意外”加了引号,说明不是意外,所以表示“否定”。
G 两个“意外”分别是:①舱门正常情况下打不开,只好采用辅助工具打开;②轨道舱火灾的警报。加引号是表示否定,舱门后来打开了,轨道舱火灾的警报是虚惊一场。
12. 从“飞天”“等待”到“心胜”,谈谈你对这三部分内容的理解。
H “飞天”是介绍翟志刚出舱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完成了航天员“飞天”的梦想;“等待”是指翟志刚作为祖国培养的航天员,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新航天任务;“心胜”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是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应激反应能力,是淡泊名利的表现,是从航天员到空间站工程师的跨越。
【点拨】
既要解释每一层次的内容与意义,也要解释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需从文中摘取关键信息回答。
13. 从本文来看,航天员经历的魔鬼式训练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92页第13-16题。
G 做适应加速度的训练,要承受超过自身八倍的重量,以至于脸部变形、难以控制地流泪;用转椅、秋千进行训练,一个训练周期中要进行五天连续训练,每天都要进行十五分钟的连续旋转,很多人几天都吃不下饭;
为了承受从太空返回时从微重力到有重力的情况,要进行立位耐力、下体负压的训练;要适应狭小的环境和高负荷的工作,还要进行剥夺睡眠的训练,三天三夜,在密闭的环境中,一个人在里面,不允许睡觉,要工作【条】。
★14. 本文采用了小标题结构,有什么作用?
【点拨】本题属于效果作用题,运用小标题作用分析法。这里要从内容概括、条理分明两方面回答。
X ①提纲挈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情感【内容】。②给读者以清晰的认识,条理分明【客】。
1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点拨】要联系语境,扣住“那一刻”这一背景及作者的身份、责任来体会其思想情感。
Y 画线句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形】,写了作者进入太空俯瞰美丽家园时的骄傲、快乐、幸福【容】,表达了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航天员的使命感及荣耀感【情】。
16. 你从杨利伟身上看到了中国航天员哪些可贵的品质?
G 目标远大、以苦为乐、不畏艰辛、有责任有担当、热爱祖国、忠于事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条】。(共30张PPT)
伟大的悲剧
第22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六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B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C
4
6
7
B
8
C
C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9
11
10
12
13
15
14
16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7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储存(zhǔ) 怏怏不乐(yàng)
贮藏(zhù) 毛骨悚然(sǒng)
B. 步履(lü) 姗姗来迟(shān)
厄运(è) 海市蜃楼(chén)
C. 凛冽(lǐn) 忧心忡忡(chōng)
遗孀(shuāng) 坚持不懈(xiè)
D. 鲁莽(mǎng) 白雪皑皑(ái)
羸弱(yíng) 踉踉跄跄(liàng)
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姗姗来迟?
B. 十年来,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能不整天忧心忡忡呢?
C. 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
D. 随他去吧,看他明天还能耀武扬威吗?
C
3. 下列各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③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B
④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⑤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A. ④③②①⑤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①③④② D. ①④②③⑤
4. 下面全是动宾短语的一项是( )
A. 纯洁高尚 全面衡量 热烈响应 殷切希望
B. 灿烂光芒 重放光明 热情鼓励 放射光芒
C. 分析成分 巩固成果 战胜敌人 散发香气
D. 安排任务 耀武扬威 修饰限制 出现故障
C
5.【2021·深圳】下列选项中对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A.《闯》的作者是由设计者郑建平为深圳于1993年创作的。(应修改为:由设计者郑建平于1993年为深圳创作的是《闯》的作者。)
B.《闯》的作者是由设计者郑建平于1993年为深圳创作的。(应修改为:《闯》的作者是于1993年为深圳创作的设计者郑建平。)
B
C.“拓荒牛”的作者是著名中国的雕塑家潘鹤在1984年创作的。(应修改为:“拓荒牛”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潘鹤在1984年创作的。)
D.“拓荒牛”的作者是著名中国的雕塑家潘鹤在1984年创作的。(应修改为:“拓荒牛”的作者是在1984年创作的著名中国的雕塑家潘鹤。)
6. 课文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所谓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②做证之悲: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③死亡之悲:归途中五个人全都死了。
7. 课文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
斯科特等人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南极点,归途中恶劣的环境导致他们五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实为一个悲剧。但是,斯科特等人顽强地挑战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为集体而甘愿献身的精神,是远远大于失败本身的,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之处。
8.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9. 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85页第9-12题。
X ①正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②题目表达了作者对科技工作者的敬仰之情。③副标题进一步补充文章内容,指明本文要赞扬的是为“中国天眼”做出贡献的青年人。
【点拨】
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从主旨、内容、悬念、新颖等角度思考。
10.“中国天眼”的研发与制作,面临着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不少于四条。
G ①口径超大,工程标准高,施工环境差。②控制精度高,没有现成的答案。③近百次的试验,研制成功“中国天眼”的“视网膜”。④沿用多年的设计方案无法使用,只能放弃重新设计。
【点拨】
这是信息筛选题,筛选文中关于研制中出现困难较多的重要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1. 文中引用姜鹏、姚蕊、孙京海等几位青年科学家的话,有什么作用?
【点拨】引用人物自身的话语,既是人物性格特征的写照,也符合人物描写真实性的写作要求。
X ①表明他们不怕困难,具有奋进、担当、创新的勇气和信心。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12.“我们的青春很特别。”姜鹏说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H 表层含义是,这伙青年人的青春,没有像社会上那些青年人那样浪漫、轻松、洒脱。深层含义是,作为青年科学家,他们耐得了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有一种对科学的情怀,能够坚守工作岗位,也等到了科学的花开。
【点拨】
理解句子含义,先答出表层含义,句中的“特别”一词,包含骄傲、不遗憾的意思,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关键。
13. 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87页第13-16题。
G 因为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他们活了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他们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上安第斯山的梦想。
【点拨】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可以从文中锁定重点段落,找到关键信息,概括回答。
14. 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山永远在”的?
【点拨】题目含义题,先要从题目运用的修辞或象征着意义入手,先分析其字面意思,再分析其深层含义。
H ①“山”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奋斗方向。②“永远在”就意味着要不断地登攀,不轻言放弃。③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不断地去奋斗争取。
15. 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征途中要实现梦想,除了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
【点拨】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概括回答。
G 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16. 有人觉得和《伟大的悲剧》中的英雄人物相比,《山永远在》一文中的盲人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你怎么看?
T 《伟大的悲剧》中的探险者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无所畏惧,坦然面对的高贵品质,值得歌颂;《山永远在》中的盲人,心中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称颂。
【点拨】
比较阅读题,要抓住英雄的勇敢和为实现梦想不畏艰险的精神来思考。
17.【2021·宜宾】某报社准备写一篇关于世界航空航天发展成就的综述性文章,拟在“人类征服太空”“人类探索太空”“人类遨游太空”中选用一个作为题目。你认为哪个最好?请简述选用理由,限60字以内。
示例1:选用“人类征服太空”,题目用“征服”二字,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探索太空的决心。
示例2:选用“人类探索太空”,题目用“探索”二字,体现了人类对太空奥秘的兴趣。
示例3:选用“人类遨游太空”,题目用“遨游”二字,体现了人类对太空最终的梦想。
【点拨】确定题目以后,一定要有明确的理由,分析 “征服”“探索”“遨游”这些词语所体现出的心理。(共20张PPT)
带上她的眼睛
第24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六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A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D
4
D
D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5
7
6
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9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唱(yíng) 凸现(tū) 漫步 不期而致
B. 迟钝(dùn) 孤零零(līnɡ) 闲瑕 心有灵犀
C. 合拢(lǒnɡ) 闷热(mèn) 蔚蓝 天涯海角
D. 点缀(zhuì) 狭窄(zhǎi) 拍摄 兴趣盎然
D
2. 下列关于成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钧一发”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雷霆万钧”中的“钧”也是这个意思。
B.“妇孺皆知”中的“孺”指的是小孩子。鲁迅就有这样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心有灵犀”中的“灵犀”,古代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称犀牛角为“灵犀”。李商隐就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
D.“气冲斗牛”中的“斗牛”指的是一项娱乐活动,起源于西班牙,后传到许多国家。
D
3. 下面关于“补充短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补充短语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名词或形容词。
B.“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常常引出补充性成分。
C. 补充短语的后一部分主要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D.“漂亮极了”“洗干净”“干得好”都是补充性短语。
A
4.【2021·贺州】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① ”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② 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③ 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④
D
A. ①感叹号 ②逗号 ③句号 ④问号
B. ①句号 ②分号 ③句号 ④句号
C. ①句号 ②逗号 ③省略号 ④句号
D. ①感叹号 ②分号 ③省略号 ④问号
▲5. 小说一开篇就描写双方为抢夺水壶而对峙的场面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95页第5-8题。
X ①引出文章的线索——水壶【结构】。②制造悬念,使文章更加有感染力【内容】。③“水壶”是叙事的焦点,开篇写关于水壶造成的对峙场面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客】。
【点拨】
本题属于效果作用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本题主要从线索、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回答。
6. 请简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Y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描写傍晚时分沙漠冷峻的景色,渲染了“我”与孟海等对峙的紧张气氛【容】。
7. 小说结尾“大家回头望着……才明白自己是怎样走出了沙漠”,你认为“大家”明白了什么?
H 明白了是肇教授用爱和智慧精心安排了那个其实没有水的水壶,来激发大家走出沙漠的希望和信念,使大家面对绝境不绝望、不放弃,最终走出沙漠。【里】
★8. 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有人则认为主人公应该是“我”,对此,你有何看法?
G 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条】,肇教授是“走出沙漠”计划的设计者,生命即将结束时,他能选准接班人,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全文重在表现肇教授先人后己、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品质及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肇教授而塑造的线索人物【理】。
【点拨】
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围绕肇教授在整个计划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9.【2021·台州】尽管公安部早在2017年就发文明确禁止电动车入楼,但还是有很多居民为图方便,把电动车停在楼道内,甚至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为消除安全隐患,社区拟在每幢楼的楼道内张贴宣传画。请你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从下面两幅画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并说明理理由,120字左右。
(甲) (乙)
示例1:我认为甲图更合适。首先,甲图是公安消防的温馨提示,具有权威性;其次,甲图用文字和数字告诉居民,停放在楼道的电动车短路后,火势扩散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用醒目的大字强调了“夺命只需100秒”,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另外,它图文并茂地告知居民,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进行充电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
示例2:我认为乙图更合适。首先,乙图画面简洁明了,由楼道和正在充电的电动车构成;其次,乙图形象直观,一个醒目的闪电符号和一个大大的“危”字,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警示作用。整幅图告诉居民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进行充电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用意一目了然。
【点拨】分析两张宣传画的优点,甲是侧重于图文并茂,权威性强;乙是侧重于图形直观。(共16张PPT)
河中石兽
第25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六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5
2
D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D
4
6
7
A
B
D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8
10
9
11
1. 给加点词注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 )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gān
pǐ
mù
zhào
yè
p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2)棹数小舟,曳铁钯( )( )
(3)山门圮于河( )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经过,经历
划(船)
拖
倒塌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只
▲3. 下面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C.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
4. 下面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D
5.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B.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C.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D.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A
6. 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D. 竟不可得。(最后没有找到。)
B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果,而且作者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D
C. 文中写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判断。
D.《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纪昀,字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等。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2)须其夜艾 ( )
(3)阴布大网 ( )
(4)叹其以诈相笼 ( )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97页第8-11题。
依照
止息
暗中
笼罩,捕捉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点拨】注意关键词“已而”解释为“不久”,“谓”解释为“认为”。
(惊醒后)不久什么也没看见,众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10.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致“主观判断”的现象。
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
11.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在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点拨】
材料的选择,详略、结构的安排,写作手法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解答本题,注意两文都采用了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叙议结合的手法,结合手法及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