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是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的第三个课时,主要讲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以及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两个子目是因果关系,第一子目侧重介绍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及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成就及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理解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同时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中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史实,学生在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中零散地学习了相关内容,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且对于其发展成就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革命性意义理解还不够透彻。高二学生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在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在系统梳理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并理解科技不仅要制造和创新,科技更多的是充满善意,我们应当更好的开发利用科技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服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及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成就,从唯物史观明白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理解科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的标志之一,我们要坚持发展科技,同时坚持创新思维。
2.通过材料探究,加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知道二战后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理解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产生的革命性意义,同时明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发获取其效益的同时也需要防范技术缺陷或利用不当带来的危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及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2005年《科学发现报》刊登的“中国探月分三步走”的规划,并展示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新闻截图。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展现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航天,硬核前行。航天技术属于新科技革命中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导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引入本课现代科技进步,同时展现出国家科技自强的实力,彰显大国自信的豪情,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向精而行 科技实现新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展示材料,人类正在面临第三次浪潮的冲击,即信息革命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以来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烧火箭,是用于空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二战后,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大力发展科技……美国和西方在电子、新材料及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四:凡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也无力投资的项目和产业,国家通过巨额财政拨款来完成。那些高风险、高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几乎都是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兴建的……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贵玉君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明白二战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9-32页,自主梳理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成就。
1.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
根据教材,概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补充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就,从银河Ι号,银河Ⅱ号到天河一号,神威·太湖之光运算峰值计算速度的进步,得出对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并且补充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就,加强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信心。
2. 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例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和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表现,理解人工智能会极大的改变人们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可以协助人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日常生活也将更加便捷。人工智能还会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社会生产力,积累财富。明白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之一: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现代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
展示图片世界与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成就,并概括航天技术的意义,明白航天技术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生活动:学生将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填空,加深对航天技术成就的印象。
【设计意图】航天技术成就学生以往有学习过,相对比较熟悉,让他们自己进行填空,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解读“天问”的含义,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该名称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增强家国情怀的培养。
4.现代科技的发展——海洋技术
结合图片,展示世界与中国海洋技术的发展成就,补充中国“奋斗者号”的深潜记录,概括海洋技术的意义。
5.现代科技的发展——原子能技术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的。今天,原子动力已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活动:结合图片与材料,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原子能应用的图片,结合文字史料,引导学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分析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学生的史实实证核心素养。同时让学生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更好的开发利用科技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生产生活服务,科技更多应该充满善意,尽量避免使用不当给人类带来危害。
6.现代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与新材料技术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对生物技术有初步的了解,生物技术包括如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制药(疫苗等)、生物信息技术(DNA技术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生物科学技术还可使人们物质生活更丰富,生活质量有更大提高。图片展示新材料图片,知道新材料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二、向新而进 科技创造新世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与材料,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意义,提示学生可以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16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分析现代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跃进、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拓展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生产更高效更快速、生活更丰富更便捷,但是科技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科学运用并加以防范,加强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明白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大量的现代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展示材料,以材料为小结明白科学技术对国家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并且从中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启示。
材料: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5.28
【设计意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很好的概括本节课的内容,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启示:科技尤其是尖端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的标志之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发获取其效益的同时也需要防范技术缺陷或利用不当带来的危害。科技发明的关键在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需要我们坚持创新思维。
课后思考: 学生思考并讨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的理解。
【设计意图】放眼未来,跨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这就要求打破学科边界,积极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让学生课后思考这道题目,从而延伸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当中,明白理科和文科同样重要,既要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文科素养的形成。
思维导图进行本课内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