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方法:文言—文意—文化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通过“解词--串意--顺意”的翻译方法,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理清文脉。
任务二:从语言看性格,思考孔子评志的缘由,结合四位弟子的观点,概括儒家的为政之道。
任务三:了解春秋乱世背景,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教育思想,感受孔子晚年的心境。
探究活动:结合《论语》二十章的名句,思考儒家的为人、为政之道,深入理解孔子为何言“吾与点也!”
探究活动:结合《论语》二十章的名句,思考儒家的为人、为政之道,深入理解孔子为何言“吾与点也!”
探究活动:结合《论语》二十章的名句,思考儒家的为人、为政之道,深入理解孔子为何言“吾与点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侍坐:
陪侍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取字代表成年,表示可以婚嫁。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竿礼。
取字是为了尊重,“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对晚辈说话或者尊称对方、自谦时一般称名;
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①姓是旧的族号
氏是后来子孙繁衍,各个分支的特有称号。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
②姓是不能变的
氏可以自立,往往隔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的,如“解狐”;有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的,如“百里奚”;有以官名为氏。如“史墨”等等。
③“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男子只称氏,不称姓;而女子必有姓。
“姓”和“氏”的关系:
初读正音
1.集体朗读,理解文意。
2.听朗读,正音。
饥馑 哂之 舞雩
铿尔 小相 毋
沂 冠者 喟然
俟 撰 莫春
j n
sh n
yú
kēng
xiàng
wú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mù
“文言”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
方法:
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
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
了解文言文的主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加强朗读和背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因为
介,比
代词,你们
动,不要
同“已”,止
名,平时
动词,了解
连词,表假设
有的人
动词,做
圈点勾画,疏通文意
【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夹处
介,于
动词,施加
军队
接续
泛指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治理
等到
省略句
形作名,勇气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微笑
【翻译】子路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于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连遇上饥荒;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计量土地用语,纵横
或者
使动,使……富足
介词,至于
等待
【翻译】“冉有,你怎么样 ”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连词,或者
胜任,能做到
诸侯祭祀祖先之事
诸侯朝见天子
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曰同。
【翻译】“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名作动,弹奏
同“稀”,稀疏
放下
连词,表顺承
起身,站起来
介词,与、和
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何妨
同“暮”
成年人
介词,在
名作动,吹风
唱歌
叹息的样子
赞同
少年
【翻译】“曾皙,你怎么样 ”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名作动,走在后面
已矣,罢了。也已以,语气助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为何
介词,用
谦让
因此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语气词
国家
语气助词,
‘与’通“欤”表反问
怎见得
形作名,小相;大相
【翻译】“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
文言归纳归纳
通假字 原句 字意
鼓瑟希
莫春者
唯求则非邦也与
毋吾以也
古今异义 原句 古义 今义
以吾一日长乎而
何伤乎?
童子六七人
通“稀”,稀疏
通“暮”,暮春
通“欤”,表反问
通“已”,止
一两天,引申为年龄
一天
何妨
少年
儿童
什么伤
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毋吾以也
为国以礼
以俟君子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则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连词,因为
动词,做
介词,用
通“已”,止
代词,你们
形容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然”
连词,如果
介词,至于
连词,或者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
子路率尔而对曰
舍瑟而作
非诸侯而何
名词,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土地计量用语,纵横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词类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
风乎舞雩
鼓瑟希
三者子出,曾皙后
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名作动,吹风
名作动,弹奏
方位名词名作动词,走在最后
异乎三者之撰
可使有勇
可使足民
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形作名,勇气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特殊句式
可使有勇 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异乎三者之撰 为国以礼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浴乎沂,风乎舞雩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任务三:从言行看性格,思考孔子评志的缘由,结合四位弟子的观点,概括儒家的为政之道。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志向虽各有侧重,有骄谦之分,但都是入仕参与政治。
求仕
国家:“风乎舞雩,咏而归”暗合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个人:曾皙言志委婉,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曾皙
盛世愿景,为国以礼
求乐
符合孔子社会大同的政治理想;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特点 孔子评志
子路 “千乘之国” ——有勇、知方 直率鲁莽 其言不让(哂之)
冉有 小国—足民 谦虚谨慎 为求则非邦也与?(叹之)
公西华 愿为小相焉 谦恭有礼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惜之)
曾皙 暮春游乐图 从容淡定 吾与点也(与之)
作业:任意选择一位或多位弟子的为政之道进行思考,对于当下的中国,我们需要哪些为政之道?
提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2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
任务三:了解春秋乱世背景,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教育思想,感受孔子晚年的心境。
春秋背景乱世:周朝尚未灭亡,礼崩乐坏,各诸侯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大争之世已然来到,强者生存,弱者灭亡。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经过灭国大战,抢地抢钱形成。
思想方面:流派众多,百家争鸣。
思考:孔子的儒家学说是否为统治者所重用?为什么?
那么,统治者(大国诸侯、小国贵族)喜欢哪种学说?
最为主要的有十家流派:
1、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2、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3、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4、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为法家。
5、名家:因从事论辩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6、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7、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8、杂家: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
9、农家: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10、小说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六世祖子袁的大臣,他的字是孔心,当时也称孔父喜,从此“孔氏”出现。孔子是子姓孔氏,名丘,“子”才是孔子的姓,“孔”是氏而已,而我们口中“孔子”里面的“子”,是当时对一个人尊敬的称呼,比如孟子、荀子、老子等,和现在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呼为张老、王老类似。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如,“稷下学宫”。(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仪不把庶民置于下,刑罚不把士大夫置于上。
私人讲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亦设学舍于曲阜,外出游历时,弟子相随,为春秋末期最大私人讲学团体。
束修: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束修之礼指的是拜师礼。
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孔子周游六国路线图
思考:乱世之中,孔子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一、孔子的治国理念不能迅速增加国家的财富,也不能增加国家的军事力量;
二、孔子提倡恢复周礼,也是不合诸国心意的,要是都回到过去,诸候国的争霸就是一个笑话。
三、孔子的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更是为统治者所不看重,让高高在上的贵族向下层平民以“礼”,那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没有
PPT模板 http://www./moban/
《论语》导读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说文解字》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篇》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论语选读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
乱作为与不作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僭越礼制的危害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篇
好学不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
(道与德为精神思想、仁与艺是处世准则。)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篇
(愚民思想)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篇
少谈利益,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席不正,不坐。 ——乡党篇
注重礼仪细节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篇
用人标准
论语选读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篇
(成人之美)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篇
(先之、劳之、无倦)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问宪篇
不能欺骗,可犯言直谏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季氏篇》
礼乐治国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
乱作为与不作为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
君子之仕行其义
论语选读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篇》
君子难得之处是他有过不会瞒,有过他能改,他能够忏悔,他能够向公众承认错误。因此“人皆见之”,改了“人皆仰之”。
论语选读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文与质对立统一,应文质双修
论语选读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曰篇》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管是度量衡,还是法律法规,抑或是官员任免的制度,都是为了有法度可依。
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宗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有继承有发展)
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诚信、勤敏、公正
民本思想
中国的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