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等有关文体知识。熟读课文,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形成文言文语感。
2、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梳理文章的文脉,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
3.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孝道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产生的独特美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任务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出师表》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祭十二郎文》,韩愈写给侄子韩老成的一篇祭文,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抚养成人,共历患难,感情特别深厚。韩老成英年早逝让韩愈悲从中来,写下此文表达对侄子的深深友爱。《陈情表》是一篇怎样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解题及相关文体知识
陈情表:向皇帝陈述心中的隐情,禀告内心苦衷的奏表。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讨论专门问题。《谏太宗十思疏》
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详见课件)
三、 李密及其陈情背景
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晋武帝废魏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并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听朗读录音,并读准字音
险衅( xìn) 夙(sù)遭闵(mǐn)凶 行(xíng)年 愍(mǐn)臣孤弱 终鲜(xiǎn)兄弟 门衰祚( 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五尺之僮(tóng)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夙婴(yīng)疾病 床蓐(rù)床 逮(dài)奉 前太守臣逵(kuí)
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以微贱 逋(bū)慢 日笃(dǔ)矜(jīn)育 宦(huàn)达 不矜(jīn)名节 拔擢(zhuó) 优渥(wò)盘桓(huán)更(gēng)相为命
四十有(yòu)四 矜愍(jīn mǐn)愚诚
五、研读第1段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臣密言:臣以(介词,因为)险衅(艰难祸患),夙(早年)遭闵凶(闵,通假“悯”,怜悯哀伤,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生孩六月,慈父见(我,用在动词前,指代第一人称我)背(宾语前置),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名词状语,亲自)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古今异义,古义不会走路),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成立(古今异义,古义成人自立)。既(已经)无伯叔,终鲜(少)兄弟,门衰祚(福分)薄,晚有儿息(子嗣)。外(名词状语,在门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强近之亲,内(名词状语,在家里)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立,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婴(缠绕)疾病(被动句),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停止侍奉)离。
2、研读文章内容
本段哪一句话是作者陈述的中心 作者究竟有哪些“闵凶”
夙遭闵凶。
“闵凶”之一:父丧母嫁
“闵凶”之二:多病零丁
“闵凶”之三:门衰祚薄
“闵凶”之四:夙婴疾病
故不能废远。
六、研读第2段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逮(及、至)奉(承奉)圣朝,(我)沐浴清化(清明的教化)(省略+被动)。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古今异义,古义优秀人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臣以(介词,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予)臣郎中(古今异义,古义上书部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被动),除(授官)臣洗马。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落)首所能上(名词状语,上:向上)报(古今异义,古义,报答)(判断句)。臣具(详细的)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逃避)慢(怠慢、轻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古今异义,古义流星,比喻急迫)。臣欲奉诏奔驰(古今异义,古义赶快向前,奔走效力),则刘病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笃(形容词作动词,病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古今异义,古义申诉苦衷,)不许(被动句):臣之进退(古今异义,古义两难处境),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2、研读文章内容
1.本段分几个层次 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两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由这些词可见什么 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
按时间顺序。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蒙国恩益重,也表达了作者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3.第二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严重和作者处境狼狈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像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不去应征。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第 二 课 时
一 研读第3段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伏惟(敬词)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名词做动词,做官)伪朝,历职(名词作动词,任职)郎署,本图(希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古今异义,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以(介词,因为)刘日薄(迫近)西山,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想)夕。臣无祖母,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动词使动,使……结束)余年。母、孙二人,更相(相互)为命,是以(因此)(宾语前置)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研读文章内容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
2.讨论: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①抓晋“以孝治天下”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同情。
②自陈宦历;称颂君恩。
③祖母病笃。
二 研读第4段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假,通“又”)四,祖母今年九十有(通假,通“又”)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判断句)。乌鸟私情,愿(希望)乞(求)终养。臣之辛苦(古今异义,古义辛酸悲苦),非独(不仅)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表被动)明知(被动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形容词用作名词,诚意),听(任从,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古今异义,古义幸运),保卒(动词使动,使……终了)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名词状语,像犬马一样)怖惧之情,谨拜表(上表章)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陛下,省略句)。
2.研读文章内容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三 梳理全文结构
第一段:说家境闵凶,
显祖孙相依为命的情状;
第二段:感朝廷恩命,
示祖母供养无主的苦衷;
第三段:晓圣朝孝治,
言降臣盘桓废远的处境;
第四段;释忠孝矛盾,
提愚诚共鉴终养的请求。
四 总结全文内容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说理的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3.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述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
拓展阅读
本文之中还含有一个比较大的命题,即“忠”与“孝”的关系。请阅读下面文章,谈谈你对“忠”与“孝”关系的看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谈谈孝道(节选)
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整理文言知识
3.完成同步训练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