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7 19: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复习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在已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通过实验验证唾液能消化脂肪,认识并理解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3、学生关注自身的生长与健康,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形成珍爱生命、爱护环境、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方法 学—教----练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因为中国人见面的寒暄经常是“你吃了吗”,我也就用这句话来引入,一下子引起学生注意,拉近师生距离,也激发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老师想要干什么?
(二)出示复习目标:目标少而精,简单的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复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复习,能有效提高效率。
(三)布置复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或者讨论问题。同时出示复习范围内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我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也是事先仔细阅读教材和教学大纲,自己先搞清楚相关知识以及具体目标要求,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设置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设置的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一教材为蓝本,着重解决课本知识,第二部分则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或解释生活现象,一方面让学生吧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锻炼分析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应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因此我主要设置了如下问题:
(1)消化系统由那两部分组成?消化系统有什么功能?
(2)消化腺包括那哪些?分别分泌什么消化液?流入什么部位?
(3)什么是消化?哪些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4)几种大分子有机物分别被消化分解成什么物质才能被吸收?
(5)消化管哪些器官有消化功能?分别消化什么物质?
(6)什么是吸收?说出哪些器官有吸收作用?分别吸收什么物质?
(7)消化食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分析小肠具有哪些特点适于消化和吸收?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什么关系?
(8)人在疲劳时吃些葡萄能迅速恢复体力的原因是什么?
(9)淀粉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什么?是什么消化液起的作用?
(10)人一边喝酒脸就会发红的原因是?
(11)有些药制成胶囊,胶囊表面是一层什么物质?为什么能对胃有保护作用?
(12)所有消化液中都有消化酶吗?人体最大消化腺是什么?它分泌的消化液是什么?消化作用是什么?
(13)肝炎患者适合多吃油腻性食品吗?
(四)学生经过自主复习,能够弄清楚大部分问题的来龙去脉,少部分问题则需要经过讨论或者老师的指点才能完成,所以,在整个复习过程我会在学生中间走动,及时提醒或是指点,了解到哪些问题还需要老师支援,我会及时伸出援手,或者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醒。
(五)设置实验复习,同样给出正确的操作过程,出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六)整节课都是学生参与进来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会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加强理解和记忆,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何乐而不为?
(七)以概念图形式做小结,是知识层次突出,更加系统,既有对知识的小结,更是再一次提起,增强记忆的同时,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使学到的内容保存更长久,更容易提取,有利于学生自信自强。
(八)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像我上课时在学习消化系统组成用时过多,致使后面的知识点讲解时就有些仓促,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
201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