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类练&模考预测:6.1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分类练&模考预测:6.1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6 21:0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分类练+模考预测(明考向|强能力)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题组一 高考分类练 明考向
类型1 翻阅教材,原味品高考选择题
1.[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高考VS教材
选项 教材原文 教材页码
A项 [人教必 修3] P81
B项 [人教必 修3] P80
C、 D项 比较教材图4-14和图4-15会发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同时比较图4-14和图4-15对应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会发现,群落演替过程中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人教必 修3] P79 P80
2.[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高考VS教材
[人教必修3]P90
[人教必修3]P66
类型2 照抄教材,原味品高考非选择题
3.[全国卷Ⅰ,31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年龄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高考VS教材
[人教必修3]P63
[人教必修3]P62
4.[2019·海南卷,节选]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________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VS教材
[人教必修3]P67
[人教必修3]P74
【借题发挥】理清教材,突破高考的瓶颈——长句描述类题型
问题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能否看作“J”型曲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在渔业上,若想持续获得最大收获量,应该怎么办?若想单次获得最大收获量,又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5:群落的演替是永不休止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3 整体对比历年同类题,找共性和趋势
5.[2020·全国卷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6.[全国卷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类型4 它山之石——亦可攻玉
7.[2021·浙江1月]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8.[2021·广东卷]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9.[2021·湖南卷]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a点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0.[2021·浙江6月]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11.[2021·浙江1月]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12.[2020·山东卷,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13.[2020·浙江7月,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命题揭秘]
以具体环境条件下生物数量变化为情境,本专题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以及群落的结构为考查重点,考查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变化规律。选择题、简答题均有出现。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新考纲的要求。
[命题趋势]
预计2022年高考可能以文字、曲线或表格等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或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还可能结合生活实际以某一具体的种群或群落来考查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社会责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也可结合生态系统的其他有关内容,采取表格、曲线图、生物之间关系图的形式,命制小范围综合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非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但一定要重视教材中的生物术语及相关描述。
题组二 模考预测练 强能力
预测一 把握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
1.[2021·浙江省高三三模]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指数增长的种群一定处于最适的环境条件
B.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C.种群中每对亲本平均生育2个子代,则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领域行为或内分泌调节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而影响种群数量
2.[2021·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三模]2020年初,蝗灾在世界个别地区蔓延,所谓“飞蝗蔽天,禾草皆光”。科学工作者通过对同一草场的牧草产量的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蝗虫幼虫跳蝻进行密度调查时通常采用样方法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C.据图分析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
D.据图可知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也有益
预测二 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3.[高考改编]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易错警示]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2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预测三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长句应答类专训
4.[2021·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二诊]鲌鱼是某湖泊中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类,鲚鱼和银鱼为小型鱼类,食性有差异,但均能以浮游动物为食。研究人员对该湖泊中鲌鱼、鲚鱼和银鱼的年捕获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鱼的年捕获量反映该鱼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中全部鱼类在生态学中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鲌鱼和鲚鱼之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用文字“→”表示)。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过度捕捞,1995年后鱼类优势种群发生了改变,鲌鱼数量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这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该湖泊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鲌鱼数量的减少,银鱼数量呈现图2所示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1·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月考]2021年初,记者报道了西部某地防护林被砍伐而改种经济作物,且截留灌溉水在该林场养鱼,造成“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情形。该防护林带地处沙漠边缘,总体为长条形,被誉为“绿色长城”,种植有新疆杨、柽柳、胡杨等树种。
(1)调查该防护林带胡杨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取样方法为______________,简要说明如何计算胡杨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护林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沙丘,从沙丘变为防护林,此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护林是人工建造的“生态屏障”,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题组一
1.解析: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答案:C
2.解析:异养生物细菌甲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更换培养基可提高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图示曲线a变化规律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细菌数量以较大的速率增长,说明此阶段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在刚开始培养时及培养基更换后,细菌的生存环境均较理想,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种群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答案:D
3.解析:(1)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比例是1∶1∶1,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因此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数量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4.解析:(1)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即通过就地保护措施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答案:(1)自然保护区 (2)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借题发挥】
问题1:答案:不能。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问题2:答案:“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生存环境应无环境阻力,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问题3:答案:①持续最大收获:种群数量超过K/2时收获即增长速率超过最大值时收获。
②单次最大收获:种群数量达到K时收获即增长速率降为0时收获。
问题4:答案:不相同。①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问题5:答案:群落演替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5.解析:河水携带泥沙进入大海时,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的过程中,海水逐渐淡化,所以,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为: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生长在陆地环境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是②①③,A正确。
答案:A
6.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7.解析: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答案:D
8.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未达到K值,A错误;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B正确;c点和d点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C、D错误。
答案:B
9.解析: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答案:B
10.解析:严格说来,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图中幼虫种群数量的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故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食物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之一,B正确;落叶松是生产者,该昆虫幼虫为初级消费者,两者间是取食和被取食(捕食)的关系,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C正确;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因此落叶松的种群数量不是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答案:D
11.解析: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答案:A
12.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答案:B
13.解析:存活曲线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A正确;存活曲线的数据收集需要至少观察1 000个个体,B错误;存活曲线的数据收集从新孵化的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C错误;存活曲线的数据收集直到全部个体死亡为止,D错误。
答案:A
题组二
1.解析:发生指数增长的种群不一定处于最适的环境条件,如在培养液中培养的细菌,其生存环境和资源均有限,但最初时由于数量较少也可能存在指数增长,A错误;逻辑斯蒂增长(S型曲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B正确;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或百分比,种群中每对亲本平均生育2个子代无法反映年龄结构的类型,C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种群个体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等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错误。
答案:B
2.解析:蝗虫的幼虫(跳蝻)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B错误;分析图中曲线可知,4种蝗虫中,亚洲小车蝗对草原的危害最大,C正确;蝗虫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会产生危害,如狭翅雏蝗密度在0~5只/m2时,随狭翅雏蝗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此时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益的,D正确。
答案:B
3.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
答案:D
4.解析:(1)该湖泊中全部鱼类在生态学中不属于群落,因为群落应包括该区域全部生物种群的集合。(2)根据图示数据和题干信息可知,鲚鱼的营养级低于鲌鱼,所以推测鲌鱼会以鲚鱼为食,二者之间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鲚鱼→鲌鱼。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3)因过度捕捞,1995年后鱼类优势种群发生了改变,鲌鱼数量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这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该湖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于鲚鱼是鲌鱼的食物,鲌鱼数量减少会导致鲚鱼数量增加,而鲚鱼与银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银鱼由于生存压力增大而数量减少。
答案:(1)不属于 群落应包括该区域全部生物种群的集合 (2)鲚鱼→鲌鱼 食物链 (3)速度和方向 鲌鱼数量减少导致鲚鱼数量增加,鲚鱼与银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银鱼生存压力增大导致数量减少
5.解析:(1)该防护林带地处沙漠边缘,总体为长条形, 因此调查胡杨等乔木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再取平均值即为该防护林带中胡杨的种群密度。(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该防护林是从沙丘演变而来的,而沙丘属于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属于初生演替。(3)防护林是人工建造的“生态屏障”,其使得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1)等距取样法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再取平均值
(2)初生演替 沙丘属于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
(3)抵抗力 防护林建造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