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
【学情分析】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
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
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
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
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
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
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
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
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
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
(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活动2: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
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3:
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
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
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
(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
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
【板书设计】
2. 产生气体的变化
【作业设计】
1.以下几组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C )
A.豆子与沙混合 B.白糖和水混合 C.铁锅生锈 D.水结冰和融化
2.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 C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二氧化碳的特点是( B )
A.比空气轻
B.不支持燃烧
C.有漂亮的颜色
D.有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