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孙权劝学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16: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十九年完成。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故命名为《资治通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史学两司马”。
2020年4月,《资治通鉴》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 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有江东。公元229年,称帝与武昌,后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建立吴国,在位23年。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他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东汉末,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与赤壁。
曹操与孙权对阵,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三国时吴国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渝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安徽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后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官拜虎威将军,备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占领荆洲,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主要建策:
1. 208年荊南战役获馬300 匹(54 回)
2. 212 年,建濡须塢(61 回)
3. 214 年,急攻皖城(67 回)
4. 215 年,巧詐郝普。
5. 219 年,袭取荊州(75回)
代表性战役:
 1. 214 年,皖城会战。67 回。
 2. 219 年,荊州战役。75~77 回。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告诉

当权
掌管事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当,成为
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古代的学官
同“耶”
只是
罢了
与……比,谁更……
认为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进行
等到
讨论评议
非常
代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怎么
这样
于是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成语
吴下阿蒙:
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
刮目相待: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也作“刮目相看”。
问题研讨: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如何劝的?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执掌军权,不可不学习)
设身处地说明必要性,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现身说法谈及学习的重要性,充满着信任与期待。。
2.当吕蒙推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的时候,孙权又是怎样的表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现出了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满含关心爱护之情。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进步的?
对吕蒙的变化感到吃惊,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惊奇、赞叹。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大有长进。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以读出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对自己才略的进步感到自豪与骄傲。
5.从吕蒙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多读书,增才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并赢得别人的尊重。
人物分析
孙权:
爱才,关爱部下,善劝,好学
吕蒙:
能听取别人意见,勤奋好学
鲁肃:
爱才,敬才
课后练习指导
【思考探究】三 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反间语气,可译为“呢”。
【积累拓展】四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是古代君对巨的爱称。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
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20.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文中吕蒙的好学休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A
B
D
C
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答应。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不到老虎洞中去,怎会捉到小老虎呢?”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入驻吕蒙的屯兵之处。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对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您应该去看望他。”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后拜访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拜为朋友后离开。
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甲】《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4.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5.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6.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D
A
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