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七上教材1—10课)
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知道炎帝、黄帝和禹的传说。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道甲骨文等文体。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考点聚焦
1.炎帝与黄帝——“人文始祖” 2.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意义 3.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
4.甲骨文 5.司母戊鼎 6.孔子及其主要贡献 7.百家争鸣
二、重难点解析
1、今天的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其前身称为华夏族。炎帝、皇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对诸侯“授民授疆土”,诸侯世代享用;而诸侯则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还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地主阶级变法中最成功的一次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围绕“富国强兵”和加强封建经济,商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也成为了我国封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的人们。
4、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孔子的言论由他的弟子们收集整理成《论语》一书。
5、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
A、女娲 B、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嫘祖
2、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4、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 )
A.司母戍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5、 右图材料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6、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7、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的变法。下列选项属于该变法内容的是( )
A.把土地分给天子亲属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扩充国学规模 D.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8、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推行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9、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10、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 B、变法得到所有贵族的支持
C、变法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D、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12、2010年1月22号,电影《孔子》热映,下列不能作为孔子的主张在电影中出现的是( )
A.因材施教 B.仁者爱人 C.温故而知新 D.无为而治
13、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体现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是 ( )
A、“兼爱、非攻” B、因材施教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14、下列哪一位思想家没有参与“百家争鸣” ( )
A.庄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孟子
15、下列思想家中,最受战国时期的各国统治者欢迎的是 (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16、下列主张,明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7、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发展,但有时也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它的最早出现应该在我国古代的什么时期 ( )
东周末年 B. 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秦皇汉武之际
18、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派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9、主张“法治,中央集权”的是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战国时引起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最根本原因是 ( )
A.战争频繁 B.各国的社会变革
C.国家重视人才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回答:
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
该制度对西周政权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说明道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县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商鞅变法发生于我国历史的哪个时期?哪个诸侯国?
(2)、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句),并指出其变法的理论基础。
(3)、根据材料二,说说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2011年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吕章申告诉记者,孔子在我国家喻户晓,历代被称为“圣人”,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请问:
(1)孔子在我国家喻户晓,历代被称为“圣人”, 他生活于什么时期?
(2)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孔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家,你最欣赏他的什么教育思想,请举一例。
(4)对待孔子创立的思想学派,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皇帝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你知道是哪两位吗?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24、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七上教材13—18)
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3、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史实;
6、知道《史记》的作者、体例、影响;
7、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
考点聚焦:
1、秦的统一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3、汉武帝的大一统 4、张骞出使西域 5、西域都护的设置 6、丝绸之路 7、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8、佛教传入中国
9、司马迁与《史记》 10、秦始皇陵兵马俑
二、重难点解析
1、秦的统一及其意义:⑴背景:①战国以来,统一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②商鞅变法后,秦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⑵ 建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都城咸阳。⑶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了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统一的措施:⑴ 政治上: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所有官吏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从而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⑵ 经济上:统一车轨、度量衡;统一货币,以秦的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 ⑶ 思想文化上: 统一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规范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⑷ 军事上:修筑长城,移民戍边,抵御匈奴侵袭;加强岭南地区的管理与开发,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⑴ 措施:①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藩”;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②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巩固北部边防。⑵ 影响:西汉出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4、张骞通西域:⑴ 汉朝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为加强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⑶ 影响:张骞战胜艰难险阻,成功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陆上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都护的设立,为今天的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奠定了基础。
5、丝绸之路:⑴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⑵作用: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的交通,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6、造纸术的发明与外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早期,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史称“蔡侯纸”。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诸侯国是( )。
A. 赵国 B. 楚国 C. 秦国 D. 燕国
2、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采纳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治国之道 ( )
A.儒家 B.道家 C. 墨家 D.法家
3、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了 ( )
A.分封制 B.县制 C.郡县制 D.颁布“推恩令”
4、山东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地都有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的碑刻遗存,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5、秦汉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和官员中没有 (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司隶校尉 D.刺史
6、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7、“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下列哪一事件联系密切? ( )
A.张骞通西域 B. 楚汉之争 C.昭君出塞 D.文成公主入藏
8、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 )
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10、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1、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碰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
① 焚书坑儒 ② 书同文,车同轨 ③ 颁布“推恩令” ④ 张骞出使西域 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2、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 ( )
A. 咸阳 B. 长安 C. 大都 D. 京师
13、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14、2010年5月17日至19日,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你知道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15、经考古证实,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 ( )
A.秦朝时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时期
16、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的是 ( )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B.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C.从夏朝到三国的史事 D.从商汤到隋唐的历史
1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右图反映的是( )
A.秦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C.唐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D.清朝对今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
18、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
A. 西汉末年 B. 西汉初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19、秦汉时期最杰出的雕塑艺术品是 ( )
A. 画像石 B. 铜奔马 C. 秦始皇陵兵马俑 D. 敦煌莫高窟
12. 秦始皇修筑长城主要防御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女真 B.蒙古 C.契丹 D.匈奴
(二)、非选择题
21、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对儒家学说持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
(2)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又持什么态度?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元二年(前139)到元朔三年(前126)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他们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依然不忘身上的使命,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大月氏早通过战争使大夏臣服,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
材料二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这一次,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各国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介绍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请指出其中与我们学的史实有异议之处。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作用有什么不同?
(4)张骞出使西域为后来的什么路线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七上教材21——24课)
一、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1、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事实。
2、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考点聚焦: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羲之书法
二、重难点解析
1、东晋南朝时,我国南方经济开始发展。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北方战乱严重,而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正因如此,南方经济正式获得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北方经济优于南方的格局,南北方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次重要改革。孝文帝为了顺应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两个方面。孝文帝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2.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当时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建康也就是今天的( )
A.广州 B.南京 C.杭州 D.咸阳
3.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中国统一 D.经济发展
4.“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6.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 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7.(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 )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宋朝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反映的江南情况说明了什么?这一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⑵江南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原因?
⑶材料三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在何时完成?
12.阅读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拓。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也,谓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东北河北西北部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⑴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措施?
⑵除了上述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⑶此次改革对该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七下教材1—8课)
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以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列举古代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考点聚焦:
1、隋的统一 2、隋朝大运河 3、贞观之治 4、科举制 5、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6、玄奘西行 7、雕版印刷术 8、火药 9、莫高窟
二、重难点解析
1、隋炀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我们把大运河的基本内容归纳为:“54321”五个阿拉伯数字,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凿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共有三个支撑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是古代历史上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现在仍然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由于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他调整了统治政策,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经济上轻徭薄赋;法律上修订《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他还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皇帝。
3、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和逐步完善,科举中常设的主要考试科目有明经和进士。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复习此知识点时可与明清时的八股取士联系,于1905年废除。关于评价科举制应该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
4、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非常发达。其杰出的代表是高僧玄奘,他是第一个系统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70多年的“大一统”局面。隋朝重新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580年 B.581年 C.589年 D.618年
2、“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 ( )
A.灵渠 B .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3、唐朝时期,如果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4、下列政治制度中是隋朝开创的有 (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科举制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隋朝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 ( )
A.秦朝 B.东汉 C.西汉 D.东晋
6、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它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 ( )
A.《汉武大帝》??????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 D.《三国演义》
7、“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 ( )
A.唐太宗 ????? B.唐高宗??? ??? C.武则天??? ? D.唐玄宗
8、小明在整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时忘记了朝代,你能从下列选项中提醒他应该是 ( )
A.隋 B.唐 C.宋 D.元
9、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10、“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 ( )
A.行省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科举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11、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 ( )
A.选拔合格人才 B.发展儒家文化 C.加强思想控制 D.规范选拔制度
12、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B.??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13、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 )
A.隋朝???????B. 唐朝????????C.明朝?????????D.清朝
14、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减机构
C.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15、他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筪、657部;回国后又潜心译经19年,翻译经纶75部、1335卷。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千古一人”;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他是 (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6、2011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是 (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
17、作为小历史学家的你,如果想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A.《史记》?? B.《唐律疏议》??C. 《西游记》??? D. 《大唐西域记》
18、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印两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朋友。的确,早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有位杰出的使者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问,下列选项中描述的与这位使者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鉴真东渡 B.赤壁之战 C.玄奘西行 D.开凿大运河
1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著名诗句,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A. 造纸术 ? B.指南针 C. 印刷术 D. 火药
20、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两项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 )
A.造纸术、火药 B.印刷术、火药 C.指南针、火药 D.造纸术、印刷术
21、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同学们看到了色彩缤纷的烟花,你知道制造烟花的主要原料——火药用于军事和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吗?? ( )
A.西汉 B.唐代 C.宋代 D.明朝
22、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有30万片古书雕版,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印刷的
A.《大唐西域记》 B.《丹经》 C.《金刚经》 D.《全唐诗》
23、2008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酷爱旅游的张中华准备在暑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请你确认他将会游览到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 )
A.北京故宫 B.敦煌莫高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龙门石窟
24、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
A.《徐霞客游记》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史记》
25、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奖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近几年,经国家多次投入巨资整治,京杭大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如今,每年仅江苏北段的货物运输量就近一亿吨,相当于3条铁路的运输量。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江苏省就开始利用京杭大运河向北调水。当前世人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东线工程就利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朝人,他们对大运河作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你同意谁的观点?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大运河?
(3)现在大运河又在担负起什么新使命?
28、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接着他又说:“……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贞观之治”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关爱百姓的原因。根据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9、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墨子关于“选拔官员”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銮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诗人赵嘏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三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明朝时考生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长策”和“选举制度”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重要制度?这一制度开创于何时?
(2)材料三中,顾炎武对八股文持什么态度?“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请你简要谈谈科举制度的利弊。
(4)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
(七下教材11——15课)
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1、介绍岳飞等抗金将领进行英勇的抗金斗争,体会岳飞等抗金斗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所以是正义的。
2、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知道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白纸币的出现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
4、简述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制度改革的史实,知道其历史影响。
5、知道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6、了解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改造、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事业地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考点聚焦
1、岳飞抗金 2、经济重心南移 3、交子 4、忽必烈改制
5、活字印刷 6、指南针 7、火药
重难点解析
1、岳飞和他指挥的岳家军不但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免于遭受金兵的蹂躏,而且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得人民的爱戴。他领导的抗金斗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应该给以充分肯定。教材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又从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出发,没有说他是民族英雄(整个中国古代史里,两位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一是戚继光,另一是郑成功)。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我国经济重心已自然分水岭秦岭——淮河为界,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七年级上册所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就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南宋时期是第三阶段,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人口为避祸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工具和劳力;南方相对稳定;重视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3、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政治上,他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十大行省),同时将有关边疆地区置于中央管辖之下。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经济上,以农桑立国。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建立农业机构“司农司”;重视技术指导,颁布《农桑辑要》。其结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样,他们的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北宋的毕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欧洲要早四百多年。宋代发明的指南针很快就应用到航海上,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唐代发明的火药宋代加以改进,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贡献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为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 )
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2. 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林升在《题临安邸》诗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 B.揭露南宋统治者腐朽的生活C.斥责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 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
4. 宋史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 )
A.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B.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C.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D.南方是粮食主要产区
5.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读《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统计表》,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变化表明( )
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统计表
时期
北方(人)
南方(人)
比例(北方:南方)
隋唐时期
414
285
59:41
辽北宋时期
159
226
42:58
金南宋时期
189
505
27:73
A.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导致了市民文学兴起
B.政治经济重心的迁移影响文化发达地区变迁
C.宋代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D.两宋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
7.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 ) A.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C.秦汉时期、两宋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
8. 两宋时期,有天下闻名的“粮仓”之称的地方是 ( )
①成都 ②泉州 ③苏州 ④湖州
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 ①②
9.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发现了元代使用的纸币,在1298年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其实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0.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 )
A.会子 B.关子 C.交子 D.人民币
1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 “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进行研究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了如下小论文要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宋代泉州造船业发达,成为闻名世界的贸易大港,海外贸易大港,海外贸易兴盛
B、不少阿拉伯商人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来泉州销售香料
C、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打击海外贸易
D、当地商人携带“交子”经商
1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统一的全国性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①匈奴 ②契丹 ③女真 ④蒙古 ⑤满洲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⑤ D. ④⑤
1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14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 (?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 郡县制??????? D.厂卫制
15.在某一朝代的疆域中,我们扬州地区属于“江浙行省”。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16. 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
A.①蒙古 B,②新疆 C.③台湾 D.④西藏
17.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C.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的整体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18.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19.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相比,元朝时的民族融合具有的新特点包括( )
①在全国统一的基础上得以加强 ②一些少数民族的自身特点基本消失,被称为汉人 ③外族迁入,与国内民族融合为一新的民族 ④统治者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①③④
20. 下列属于忽必烈业绩的是 ( )
A.定都和林,灭亡南宋 B.建立蒙古政权
C.正式定国号为元,迁都大都 D.创制蒙古文字
21.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2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为新航路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 )A. 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23. 我国至今一直延用的县、省级行政机构,最早推行分别是在 ( )A.秦朝、元朝???? B.夏朝、唐朝???? C.商朝、汉朝???????? D.西周、秦朝
24.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 ( )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的传教士 C.阿拉伯的商人 D.中国的航海家
25.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唐朝时,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岳飞的《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笑,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十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请回答:
(1)长久以来,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尊敬,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认为该如何评价岳飞呢?他是不是一位民族英雄呢?
(2)岳飞有没有实现《满江红》中的愿望?为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古代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的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有26项,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中,被誉为“四大发明”的是什么?
(2)该四大科技发明先后传入欧洲,其中起桥梁纽带作用是什么人?
(3)在传入欧洲的诸多发明中,哪一项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哪一项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2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又令鲜卑贵族改姓氏、与汉族通婚等,向“汉胡融合”的目标迈进。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640年,唐太宗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遂使唐蕃“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四?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别写出唐朝和元朝民族融合的一则事例。
(3)与北魏、唐朝相比,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4)材料所述四朝的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
29、全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是在何时?为什么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表现有哪些?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
(七下教材18—24课)
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6、掌握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了解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考点聚焦
1、八股取士 2、军机处 3、郑成功收复台湾 4、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5、驻藏大臣 6、郑和下西洋 7、闭关政策 8、明清经济发展
重难点解析
1、明朝时期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卷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的科举考试已经演变为统治者钳制人民的思想工具,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鲁迅曾说过:“八股原是愚蠢的产物”。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用历史史实证明)。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的派遣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给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下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随着国力的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遭废止。
4、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对外贸易的政策。清朝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实行,对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切断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抵挡西方的殖民势力,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的发展潮流。
5、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并一度繁荣,甚至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此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出口大增,世界市场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商帮形成,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且城市的功能也在变化,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扬州也属于世界五十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但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
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C.鼓励读书人参政议政 D.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下列关于明朝科举制叙述正确的有 ( )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
A.刘墉不是驼背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是哗众取宠
4、《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 )
A.等级制度的森严??????????????????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皇权的独尊?????????????????????? D.文化专制的扩展
5、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之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B.中央各部与地方机构无任何权力
C.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D.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上的事务
7、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
八股取士 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 )
A.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9、“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称赞收复台湾的英雄人物的一首诗。台湾“入版图”后,清政府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A. 澎湖巡检司 ??B. 奴儿干都司 C. 台湾府??? D. 台湾行省
10、清朝继顺治帝后的杰出君主是 ( )
A.康熙皇帝 B.雍正皇帝 C.乾隆皇帝 D.嘉庆皇帝
11、正式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喇嘛”封号的皇帝是 (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2、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某同学举办“西藏历史变迁”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的是 ( )
①唐蕃会盟碑 ②玄奘西行 ③金奔巴瓶 ④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14、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 D.推行了近三百年
1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
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
16、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治时期
17、2、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1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 (?? ? )
A.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B.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19、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 )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20、6、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求》、《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
A.浅议“焚书坑德” B.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C.简论“闭关锁国” D.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二)、非选择题
26、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多次斗争。请举一例。它起到什么作用?
(2)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西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7、史海泛舟
材料一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致荷兰总督信中的一段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3)郑和下西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本质区别?
28、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一处边疆地区的名称。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9、阅读下列村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材抖二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某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三
国别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
鉴真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材抖四 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地方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改动)
请回答:
(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二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哪一时期的哪一地区?
(3)根据材料三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
(4)材料四说明清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什么政策?材料中的“地方”是指哪里?
(5)纵观以上材料,请你说说不同的外交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七上、七下)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 《左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是指西周时期实行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21世纪降临之际,我国政府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把它作为中国人民迎接21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你知道司母戊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 )
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唐朝
4.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
A.商代文字 B.可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5. 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
A. 开元通宝 B. 刀形币 C. 秦圆形方孔钱 D. 交子
6.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下面四点看法。其中代表儒家观点的是 ( )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虔诚信佛,行善积德
7.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 “伤人了没?”而对财产只字不提。这体现了孔子 ( )
A.礼治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 C.教育的思想 D.民生思想
8.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为搬运,很不方便。后来促使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9.《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10.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
①国家的统一 ②社会的高度繁荣 ③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④科学技术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1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就是 ( )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
1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B.完成了统一大业
C.创立了科举制 D.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14.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奖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5.科举制从诞生到完善,最后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 )
①贵族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右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 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如果给右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请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18.唐朝中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主要原因有 ( )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点,南北交通便利 ②中外客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各业繁盛 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最恰当的是 ( )
A.经济发达但文化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军事并不强大
C.军事强大但科技并不先进 D.军事强大但经济并不发达
2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C.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总比北方先进
21. 右图是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人华尔纳从敦煌莫高窟盗走的珍贵文物,它体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这里的“宗教”是指( )
A.道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敦 D.佛教
22.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当时在东北地区设置 ( )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吉林将军
23. 挽联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多为对逝者生平事迹的追忆或表达惺惺相惜之情。康熙帝写的一副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施琅
2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25.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笨一点的去官府里当差。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具有反抗精神
二.非选择题
31.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角色扮演】
(l)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甲同学和乙同学产生了分歧(见图)。
(3)由此,你认为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
材料二
国别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
鉴真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著作是什么?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启示?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所以称“华夏”,是因夏朝而得名。……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至春秋战国时,已成为较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但政治上尚无巩固的统一。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个名词。
材料二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从秦统一后的2000多年,中国的统一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30%。……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中华民族不是由汉族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初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个时期?材料二所阐明的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元朝和清朝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什么?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又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了什么?
(3)“中华民族”这个名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今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有何意义?(从两个方面作答)
34.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某校历史探究小组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小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有关活动内容。
探究一 历史回眸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明太祖
清雍正帝
政治
皇帝总揽全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 ①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
思想问题
焚书坑儒
③
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探究二 历史思考
上述表格内容反映出我国中央集权制怎样的发展趋势?
探究三 历史方法
学习历史要讲究方法。以上学习活动除了探究法,还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写出两种即可)
第七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八上教材1—4课)
课标扫描与考点聚焦
课标扫描: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魏源等人的主要思想。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6、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7、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8、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聚焦: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 3、《海国图志》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左宗棠收复新疆 6、新疆行省的设立 7、甲午中日战争 8、《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
二、重难点解析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终。《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旋涡。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此知识点可以和古代史的“闭关锁国”和近代史的“洋务运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2、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劫难中的抗争”中的重要一方面,也是近代中国在对外抗争中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新疆局势处于危急中。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此知识点可以和古代史的“西域都护的设置”、“元的统一”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复习。
3、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富强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所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战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英勇事迹为代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威海卫战役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要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从此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复习本部分内容要联系古代、近代及今天的中日关系,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动向。
4、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列强联合起来于1900年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以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结束,这个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5、复习完本单元之后,要通过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认识并掌握中国一步一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
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2005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得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右侧这幅漫画反映的不平等条约( )
A.是在上海签订的
B.是甲午战争的结果
C.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4、《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 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其中“全仗”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同时也为了抢救圆明园十二兽首遗产,圆明园十二兽首纪念币首次铸币(右图)。圆明园十二兽首青铜尊在下列那次侵华战争中被掠走的 ( )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7、“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所描写的是右图所示人物的功绩,他是(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8、“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9、“1853年,他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1870年,他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1895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文中的“他”指 (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张之洞
10、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注: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其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2、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中国走不通
B.中华民族富有抗争性,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C.要取得反侵略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D.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
13、“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是指( )
A.《南京条约》 B.列强在华办厂 C.“门户开放”政策 D.《辛丑条约》
14、“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16、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C.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各国驻兵保护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7、一位老爷爷出生在十九世纪初,见证了堂堂大清帝国像列强眼中的“一只羔羊”一样被任意宰割,他有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他对四个儿子的描述,不属实的是 ( )
A.老大1843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协定
B.老二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老三1896年在重庆看到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
D.老四 1905年居住在北京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