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高频考点过关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高频考点过关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6 14: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高频考点过关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
一、看拼音写词语,请书写规范。
rán fànɡ tōnɡ xiāo  bǐ cǐ   bǎi tān
( ) ( ) ( ) ( )
luò tuo hè sè jiǎo bàn wū yā
( ) ( ) ( ) ( )
1.春节到了,小城道路两边开始有许多xiǎo fàn( )bǎi tān zi( )卖年货。
2.今天,妈妈qià hǎo( )有空,就áo( )了一锅甜腻、nónɡ chóu( )的là bā zhōu( ),我们一个个忍不住狼吞虎yàn( )起来。
二、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旬(xín) 吞噬(shì) B.机杼(zhù) 敦厚(dūn)
C.正月(zhènɡ) 汤匙(chí) D.火炽(zhì) 唾沫(tuò)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堂大笑 残灯未庙 青面獠牙
B.糊糊涂涂 师传生授 开山鼻祖
C.地广人稀 无暇顾及 优哉游哉
D.能歌擅舞 随心所欲 两面三刀
3.[字义]“熬”的意思与(  )有关。
A.木 B.火
C.脚的动作 D.手的动作
4.[词义]与“摘得桂冠”一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拔得头筹 B.勇夺第一
C.金榜题名 D.喜获金牌
5.[词义]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指现在的昆明)
B.纤纤擢素手(白皙)
C.轻烟散入五侯家(泛指权贵豪门)
D.终日不成章(花纹)
6.[修辞手法]句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问
7.[标点运用]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C.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D.藏戏——藏文化的“活化石”。
8.下列诗句中,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B.“万象更新”写出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
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10.下列习俗与其包含的吉祥寓意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B.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C.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D.中秋节吃月饼:寓意背井离乡
三、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张灯结( ) 截( )不同 万不得( ) 万( )更新
零七八( ) 能歌善( ) 行善( )德 随心所( )
1.“ ”的近义词是“迫不得已”。
2.新年伊始 ,大街小巷 ,鞭炮声此起彼伏。
3.在知识的海洋里,你可以 地畅游。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已经吃饱了。(改成比喻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仿照句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3分)
节假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__________,南锣鼓巷__________,什刹海__________。
3.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仿写句子)(4分)
青藏高原的红柳不要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就能深深扎根,顽强地生长。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 ( )
(2)《腊八粥》一文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主要描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 ( )
(3)《藏戏》一文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 )
六、课文内容回顾。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为了说明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而引用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中“腊八”“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五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
(2)《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全文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了他盼粥、______、______、______、喝粥的过程,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生活场景图。
(3)《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用神态描写来表现织女思念牛郎极其悲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食》一诗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藏戏》一文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情况
图表一
问题 积极 一般 无所谓
你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吗? 55.92% 37.28% 6.80%
你怎样看法定节假日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 86.09% 8.88% 5.03%
1.你从图表一中获得了什么信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图表二中获得了什么信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这两份图表结合起来看,你产生了怎样的想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情思腊八粥(节选)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我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的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伯母煮的腊八粥我吃过,三婶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  )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  )的稠液中莹莹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的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____)、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的不断诱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想念三生啦!
现在城里的商店里卖的碗粥或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  )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
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甜香,在纯朴的乡民心里,在淳厚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
1.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2.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里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胀鼓鼓 黏糊糊 甜腻腻 甜丝丝 B.胀鼓鼓 黏糊糊 甜丝丝 甜腻腻
C.胀鼓鼓 甜腻腻 黏糊糊 甜丝丝 D.胀鼓鼓 甜腻腻 甜丝丝 黏糊糊
3.第2自然段在短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2分)
A.总结上文 B.总起全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4.短文最后一句中,省略号表示(  )(2分)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引文内容的省略 D.语意未尽,引人思索
5.短文写了“腊八粥名称的来历”“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商店卖的粥吃不出当年的味道”等内容,其中详写“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略写其他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①突出中心 ②主次分明 ③引发读者思考 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6.有读者认为第4自然段与短文主题关系不大,属于次要内容,可以去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燃放 通宵 彼此 摆摊 骆驼 褐色 搅拌 乌鸦
1.小贩 摆摊子
2.恰好 熬 浓稠 腊八粥 咽
二、1. B 2. C 3.B 4.C 5.A 
6.B 7.C 8.C 9. C 10. D
三、 彩 然 已 象 碎 舞 积 欲
1.万不得已
2.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3.随心所欲
四、1.示例: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2.示例: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3.示例:适宜的气候 肥沃的土壤 充足的雨水 一黄土
五、(1)√(2)√(3)×
六、(1)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2)沈从文 分粥 猜粥 看粥 甜蜜温馨 其乐融融
(3)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4)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5)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6)藏戏的起源 面具 舞台形式 演出方式
七、1.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且积极支持法定节假日增加中国传统节日。
2.愿意积极参加宣传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态度一般,还有小部分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3.示例: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宣传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
八、1.夸张 香、甜
2.B 3.C 4.D 5.C
6.示例:不赞同。第4自然段用现在城里商店里卖的腊八粥与当年母亲熬的腊八粥进行比较,能够衬托出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更有利于作者抒发对母亲、对腊八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