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點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徐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公元前536年,郑国正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并向全社会公布。面对“弃
礼从法,是末世之制”的指责,子产说“吾以救世也”。这反映出,当时
A.民本思湖开始兴起B.商鞅变法影响巨大C.治国理政亟需转型D.专制集权理论形成
25.秦朝在中原人多地少的狭乡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而在南方“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面积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说明秦朝
A.经济制度尚需完善B.注重稳定边远地区C.南方经济更具活力D.南北地方制度有别
26.南宋时,历史故事画流行,如描绘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的《采薇图》,重耳流亡归国取得政权的《晋文公复国图》,东汉才女蔡文姬坎坷经历的《文姬归汉图》,唐太宗智退颇利可汗的《便桥见虏图》等。当时,此类题材的画作
A.体现了浪漫开放风格 B.改变了因循守旧政风
C.填补了官方正史遗漏 D.彰显了理学价值取向
27.台湾砂糖产量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夕为170万斤,康熙中期超过5000万斤,康熙末年达1亿斤以上。雍正、乾隆时期虽有下降,但稳定在8400万~-8800万斤.这主要得益于
A.大陆市场的广阔 B.台湾行省的设立 C.制糖技术的突破 D.移台人口的剧增
28.
表2 关于三元里斗争的叙述
据表2可知
A.韦绍光的领袖地位因调查得以确认 B.清政府进行了社会动员
C.三元里人民开展了保卫家园的斗争 D.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萌发
29.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政治构想是面向全体国民,经济构想比较倾向于下层群众,但革命党人始终与民众存在距离。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党未正确认识革命动力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三民主义对革命党影响有限 D.民族危机加深与革命仓促
30.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规定个人和商家购买物品均不得超过了3个月用量,工厂商号存储的物品应尽量供应市场且不能抬价出售。购买市场度空前活跃,很多商家为避免售空而惜售。这反映当时
A.人民生活水平上升 B.欧美商品的大量涌入
C.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D.国统区经济困难重重
31.1984年7月,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实行浮动价格。将蔬菜收购站改为交易站,零售蔬菜货源由分配式或采购式变为产销直接见面。由此可以看出
A.统购统销政策取消 B.城乡经济互动增强
C.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2.经过公元前5世纪末到4世纪初的一系列调整,雅典民主政治已经从纯粹的人民主权,变成了一种以法庭为核心的法治 型民主政治,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形成制约关系。这一变化
A.弱化了城邦至上原则 B. 加强了公民大会行政权
C.放弃了人民主权传统 D.反思了民主政治的局限
33.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已无强劲的故手,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但它仍然失去了北美广大殖民地。这表明当时
A.英国世界海上霸权地位动摇 B.世界处于大变局中
C.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D.西方掠夺方式变化
34. 1915年以前,上海俄侨不到500人,到1921 年前后,上海有俄侨约5000人,1924年上海俄侨超过7000人。据此可知,这一变化说明苏俄
A.冲破了列强包围封锁格局 B.工业化进程重视对华贸易
C.政局相维发生剧烈变动 D.支持了中国的北伐战争
35.图4为1958年美国人创作的漫画《最后在峰会见 ).该漫而表明
A.联合国制裁美苏争霸 B.美苏合作研发空间技术
C.美国取得对苏竞争优势 D.美苏之间的冷战加深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迅猛增长,六七十年代约900项,1793~1815 年间约2000项,导致敵田或公地占比持续下降,农场的平均规模由17世纪的59英亩达到18.世纪的77英亩。期间,大农场饲养品种更为优良的牲畜,如良种绵羊:使用更好的农具,如到1808年配件易于更换的标准化铁犁开始投入使用,推动了铁犁全面取代木犁的进程。
马拉播种机、马拉锄与脱粒机相继发明与改造;购买更多的肥料;四圈轮作制以及甜菜、
马铃薯、油菜、萝卜、目蓿等作物得到极大推广。
——摘编自刘金源 (《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在联产责任承包制度下,土地使用权被一村一村地均分给村民,农业收入虽然很低,即便是最贫穷的农民也占有承包地的使用权利,其所起作用相当于一个生存的安全网,防止了完全的无产化。在青年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部分中年以上的农民或妇女,可以继续耕种其家庭承包地,保有其使用权。因此,无户农业工人在中国仍然比较少见。
一一摘编自黄宗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英国农业革会的原因及影响。(12分)
(2)根期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概括20世纪70年代来开始的中国农业革命主要特征,并指出其历史价值。(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葛剑雄等 (《中国移民史》
根据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次或多次人口流动现象,分析其概况。(要求:明确指出迁徒,理由准确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 [历史一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降(15分)
材料
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情况很严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令各州县“大索貌阅”。
“大索”针对关东豪强士族荫户问题,把大量户口从豪门纳入到国家户籍。“貌阅”则是政府严格户籍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不使一人一户成为“浮客游户”。过程中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史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这次检括“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为配合“大素貌闲”。隋文帝还实行“输籍之法”,政府颁布低于地主所收的税役数目,使豪强地主的附属户看到作国家的编民更好,自动脱离豪强地主……589年隋灭陈。唐继承隋法,将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大索貌阅”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初“大索貌阅"的意义。(9分)
46.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15分)
材料
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纽芬兰停泊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规上举行大西洋会议。会后于8月14日发表了联合申明,即有名的“大西洋宪章”,主要内容有:反对强加于人的或不民主的领土易手:待纳粹暴政消灭后,重建世界和平等等。在讨论中,罗斯福嘲讽英国的殖民政策是“18世纪的方法”,要求废除大英帝国的特惠决定,开放市场。丘吉尔则反驳说,“他当英国首相的目的并不是来主持 大英帝国解体的”,但还是不得不同意把美国坚持的“贸易自由”“航海自由”“机会均等”等原则写进宪章。会议期间,美英两国还商定援助苏联抗击德国。9月24日,苏联政府宣布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一一据齐世荣 《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会议的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大西洋会议。(8分)
47. 历史一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颜师古(581~645),祖籍琅琊临沂人,祖之推、父思鲁,俱以儒家著称于世。师古少传家业,及至成年不论为官还是赋闲,都能遵循家训坚持读书,研习学问。太宗尝“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令师古考订《五经》,撰成《五经定本》,诸儒无不折服。后为《汉书》做注,鉴于各家注或“离析本文、隔具辞句”,或“从意刊改”,错乱失序,他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基础上,多有创新,解释翔实明晰,深受时人赞许。太宗下令将此书编入秘闻,并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以示褒奖。又“以世俗之言多谬误”,撰《区廖正俗》八卷,涉及典籍有《诗经》《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汉赋、六朝史书等,并提出:“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苟不明练,岂宜臆说,以误将来。”成为整理古代文献的千古不易箴言。
——摘编自 《旧唐书》 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颜师古的文化贡献。(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师古在文化方面作出贡献的原因。(9分)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
历史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24.C [解析]子产铸刑鼎,意在通过调整社会治理措施实现富国强兵,但遭到指责说明当时传统势力与改革势力的矛盾尖锐,故选C。民本思想兴起于西周,排除A,商鞍变法和专制集权理论形成都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D。
25.B [解析] 泰朝在南北方采取的授田有差异,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于北方,秦朝采取因地制宣措施的体现。故排除C.选B。泰朝統一后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D.
26.D [解析] 南宋时期流行的历史故事画作,或借古颂令,或讽喻时政,表现了鲜明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渗透着主流价值观,故选D.历史故事画作流行,能体现开放的文化风气,但这些画作不能体现浪漫风格,排除A:宋代制度下存在因循守旧政风,这些画作具有改变这一政风的意图,但并没有达成目标,排除B;这些历史故事在正史中都有记载,排除C.
27.A [解析] 1684年康熙帝在台湾设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故台湾砂糖大量售往大陆,故选A。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排除B;此时期制糖仍用传统技术,排除C:移台人口增加不是制糖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
28.C [解析]四则材料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记载或认识各不相同,故只可确认的是三元里人民进行了反侵略斗争,而斗争领导人和政府作用等都无法确认,故排除A、B,选C。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萌芽于19世纪末期,排除D.
29.A [解析]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面对民族危机,构建的三民主义主要是依托民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并未认识到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故选A。
30.D [解析] 1940年后期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此阶段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导致社会经济凋零,物价飞涨,社会矛盾凸显,国民政府试图通过限制个人与商家购买量来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
31.B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武汉市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新的实践探索,变计划价格为市场价格,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故选B.统购统销政策在1985 年开始逐步取消,1992 年后完全取消,排除A:材料不是表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排除C;社会主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
32.D [解析]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期,津贴制度使低等级公民也能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但公民直接参政受公民素暴养与情堵影响,容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因此,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形成制约关系,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弊端。故排除A、B、C,选D.
33.B [解析] 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矛盾尖锐,在启蒙思想影响下,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美国,故美国建立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体现,故选B;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工业革命展开为英国的世界霸业奠定基础,此阶段列强扩张主要是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排除A.、D:;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排除C.
34.C [解析] 1915- -1924年,俄国社会经历了从参加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变动,促使一部分俄国人因政局变动到达上海: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为扩大革命影响和冲破帝国主义包围,也积极派人到上海展开革命工作,故选C.此阶段苏俄(联)未冲破列强封锁,排除A;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 年,排除B;中国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
35.D [解析] 漫画信息中的“导弹” “人选卫星”分别代表的是美国和苏联,呈现出1957年苏联人造卫里上天后,美苏在外太空领域激烈争夺,故排除B、选D。20世纪50年代,美国操控着联合国、排除A;作者借漫画表明美国已重视发展空间技术,导弹与苏联卫星角逐,最后美国一定会领先苏联,排除C.
41 [解新]解答第(1)问,注意从经济发展,议会立法、科技进步、世界联系加强和农场主追求利益等角度回答原因,从农业革命对土地经营方式、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工业化变革等角度分析影响。解答第(2) 问,注意从中国农村变革地位、变革内容,经营与劳动形式、变革目标等角度分析特点:注意从农业变革自身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作用和对国家未来发展价值等角度分析意义。
(I)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议会立法推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丰富了农作物,经济结构改变:农场主的推动。(6分,任答3点)
影响: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模式变革,资本主义农场兴起,激化社会矛盾;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促成英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6分)
(2)特征: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变革土地所有制);个体家庭生产为主(运用分散经营的形式);着力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以解放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之路。(8分,任答4点得8分)
意义:激发了“三农”活力,推动了伟大转折: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了改革开放;体现了人民至上,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5分,任答2点给5分)
42. [解析]首先注意答题结构,概况中需要明确指出流动空间情况,需分析其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如回答古代人口流动,注意从民族交融、经济格局变动、政治文化发展等角度认识意义,尤其在价值层面要提升就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角度认识意义。如回答近代人口流动,特别注意近代民族危机、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示例:
现象:①西晋末年到唐中期
概况:西晋末年起,大量河南、山西等地的北方民众为躲避战乱,南下安徽、江西等地。(3分)
分析: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提升了南方经济地位和政治与文化地位。推动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南北互动。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分)
45. [解析]解答第(1)问,注意从户籍政策变化,吏治治理重点、措施涉及领域等角度回答特点。解答第(2)问,注意从强化集权、增加政府收入。推动治世局面和影响后世制度角度分析意义。
(I)特点:针对户口隐漏,重视国家户籍:注重吏治,严防基层官吏营私舞弊;措施全面。(6分》
(2)意义: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民众负担,壮大了国力,为“开皇之治”奠定基础,促进了唐朝户籍制度化(影响了唐朝制度建设)。
46. [解析]解答第(1)问,注意分别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扩展、世界国家抗击法西斯需要等角度说明背景。解答第(2)问,注意从正反两面看待大西洋会议,从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世界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角度回答积极作用,从美国利己主义角度回答不足。
(1)背景:纳粹德国疯狂侵占欧洲,英国遭到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在亚太扩张,与美英矛盾尖锐化,世界各国需要合作抗击法西斯。(7分, 每点2分,答到三点给7分)
(2)简评: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同盟形成,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合作,但美国也有觊觎世界市场和主导世界的意图。(8分,每点3分,答到三点给8分)
47. [解析]解答第(1) 问,注意从考修典籍,促进唐文化发展和对后世影响等角度概述贡献。解答第(2)问,注意从国家状况、统治者态度、个人文化修养和文化贡献的方法等角度分析原因。
(1)贡献:考订、注释典籍,促进唐代文教和儒学发展,为后世整理古代文献树立典范。(6分)
(2)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处于盛世,统治者重视,家学渊源和个人努力,坚持继承与创新。(9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