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向阳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所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么?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 ——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作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还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地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选自冯骥才《文化可以打造么?》)
1.下列对有关“打造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
B.打造文化在当前之所以叫得这么响,因为文化是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所以打造文化应运而生。
C.打造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这才是打造文化的本质
D.打造文化者不能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可以把鲁迅和齐白石当作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2.下列分析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打造的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地创造文化,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B.打造文化都是政府行为,其本意是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
C.文化不能像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那样通过努力打造出来。
D.打造的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造文化者可以通过整合,包装,改造完成真正的文化建设。
B.在市场霸权的时代,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
C.打造文化之风致使许多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
D.如今,许多游客所游历的景点是打造出来的并非原滋原味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远知,本系琅邪,后为扬州人。父昙选,为陈扬州刺史。母昼寝,梦凤集其身,因有娠。浮屠宝志谓昙选曰:“生子当为世方士。”
远知少警敏,多通书传,事陶弘景,传其术,为道士。又从臧兢游。陈后主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辩论超诣,甚见咨挹。隋炀帝为晋王,镇扬州,使人介以邀见,少选发白,俄复鬒,帝惧,遣之。后幸涿郡,诏远知见临朔宫,帝执弟子礼,咨质仙事,诏京师作玉清玄坛以处之。及幸扬州,远知谓帝不宜远京国,不省。
高祖尚微,远知密语天命。武德中,平王世充,秦王与房玄龄微服过之,远知未识,迎语曰:“中有圣人,非王乎?”乃谂以实。远知曰:“方为太平天子,愿自爱。”太宗立,欲官之,苦辞。贞观九年,诏润州即茆山为观,俾居之。玺诏曰:“省所奏,愿还旧山,已别诏不违雅素,并敕立祠观,以伸曩怀。未知先生早晚至江外,祠舍何当就功?令太史令薛颐等往宣朕意。”
远知多怪言,诧其弟子潘师正曰:“吾少也有累,不得上天,今署少室伯,吾将行。”即沐浴,加冠衣,若寝者,遂卒。或言寿盖百二十六岁云。遗命子绍业曰:“尔年六十五见天子,七十见女君。”调露中,绍业表其言,高宗召见,嗟赏,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升真先生。武后时复召见,皆如其年。又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中改谥升玄。
(选自<新唐书 ·王元知传>) ?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使人介以邀见 介:引见 B. 乃谂以实 谂:告知
C. 诏润州即茆山为观,俾居之 俾:帮助 D. 秦王与房玄龄微服过之 过:拜访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远知作为方士参与国政的一组是( ) (3分)
①今署少室伯,吾将行 ②帝执弟子礼,咨质仙事
③高祖尚微,远知密语天命 ④高宗召见,嗟赏
⑤天授中改谥升玄 ⑥方为太平天子,愿自爱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远知是隋唐时期的一个神秘人物,他从小聪敏,博览群书,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
B.王远知历三朝而宠不衰,其父昙选曾任陈朝扬州刺史,陈主闻远知名声,召入重阳殿,令讲论,甚见嗟赏。
C.隋炀帝为晋王时,曾让人引见过王远知,见他头发马上变白了,一会又变黑了,就有些害怕,打发他回去。
D.王远知终年126岁,高宗是谥为升真先生,武则天时改谥升玄先生,恩宠沿及他的儿子,赠其子为金紫光禄大夫。
7.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及幸扬州,远知谓帝不宜远京国,不省。
(2) 已别诏不违雅素,并敕立祠观,以伸曩怀。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8-9)问题。(11分)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①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第二年秋天,二人鲁郡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飘蓬:草本植物,秋随风飘荡.③丹砂:朱砂。葛洪:东晋道士“神仙丹药”大师。
8.《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请根据诗的内容,概括李白“一生小像”.(5分)
9.本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怎样的深情厚意?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作答时请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写清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选择 武献卫
海啸来的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 名囚犯, 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 ……” 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 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 ”“ 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 ” 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 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 ” 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 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 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 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 哐当 ” 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 监狱长海尔默 “哐当 ” 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 85 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 “ 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 ,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 “ 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 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 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取监狱 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以毫无征兆的海啸来临后,鲁米斯的放囚行为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展开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监狱广场的环境描写和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的外貌描写,刻画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景物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 “信任是相互的”这一信念的真理性。
(2)“ 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 “目光坚毅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 (6分)
(3)小说以“选择”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 “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寡言君子”梅贻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的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说起西南联大,人们无法忘记梅贻琦。
梅贻琦是个话少行动多的人,不仅时人称他为“寡言君子”,他的学生也曾因他的寡言,戏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可正是这样一个寡言的人在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担起了大任。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时,梅贻琦曾讲过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敢向清华的同人校友说一句‘幸告无罪’。”建校初期三人共同主持校务,但蒋梦麟和张伯苓多在重庆参加政府要事,另有公务,偏居一隅的西南联大的众多事情都落到了梅贻琦头上。
在西南联大组创初期,张伯苓就对曾是自己学生的梅贻琦说过:“我的表你戴着。”蒋梦麟当时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地位虽均高于梅贻琦,但他秉着“对于联大事务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态。“论设备、论经费、论师生的人数,都是清华最多,依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联(合),清华是划不来的,反面看来也可以说,清华在联大占了压倒的优势。”有人如此说,不管旁人怎么说,梅贻琦依然是少说多做。他把在清华形成的风范,在西南联大期间延续着。 梅贻琦于1931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此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见怪不怪的事,没有哪位校长能在清华长久地呆下去的,而几年过去,梅贻琦依然稳坐校长的位置,被问到有何秘诀,梅贻琦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他的能力没人愿意倒他,梅贻琦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既讲民主,也法度严明,清华校务始终井井有条。不到十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在西南联大时,梅贻琦延续的这一风气,使得主管西南联大校务的职能部门领导,没有一个不是让人心服口服的饱学名士。 昔日西南联大学生,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申泮文说,“在校领导班子中绝对没有非教闲杂人等滥竽充数,所以也就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了。”
心中只有西南联大,没有清华。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能够“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梅贻琦是有着功劳的,傅任敢先生说梅贻琦“心中只有联大,没有清华了”。 确实,民主作风好的梅贻琦,常说“吾从众”,很少有解决不了的矛盾的。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梅贻琦也很注意三校间的关系。如为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工学院的清华教师组织了“清华服务社”,开展勘查设计和生产等业务,所获收益除清华教师外,也给北大、南开的同仁补助。使得西南联大的不少老师在回忆那段岁月时,都盛赞三校的合作精神。郑天挺先生说:“西南联大的八年,最可贵的是友爱和团结。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三校之间均如此。” 梅贻琦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还在长沙合并为一校称之为“临时大学”时,三校的校长未统一到位,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当年他到了长沙以后,才知道蒋梦麟仍在杭州,叶公超问他南开和清华的两位校长什么时候来,蒋梦麟表示并不乐观。这时候,有人说如果张伯苓和梅贻琦不来,就拆火!后来到了西南联大的梅贻琦到底没辜负大家所有的信任。把西南联大管理得井井有条,不愧是西南联大的“船长”。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陈寅恪是直接批评当局制定法令政策不够严谨,说得多,做得少。引用此言,意在对比。
B.梅贻琦担任联大校长时曾讲过一段话,作者运用“高调”一词评价它,含有揶揄的成分。
C.梅贻琦把在清华形成的最可贵的友爱和团结等风格在联大延续,所以他被称为“船长”。
D.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合并时称“临时大学”, 梅贻琦从这时起便担负起领导三校的大任。
E.文章用别人的戏称“寡言君子”作题目,是对梅贻琦少说多做性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2)“说起西南联大,人们无法忘记梅贻琦。”说说梅贻琦哪些特点让人无法忘记?(6分)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梅贻琦“不愧是西南联大的船长”这个评价的理解。(6分)
(4)“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用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主办方丹麦没有取得各国谈判代表的同意,试图将自行拟定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发展中国家代表坚决反对主办方越俎代庖。
B.2009年,北大伟岸的身躯躺在“北大精神”的墓冢上苟延残喘,芙蓉姐姐成为北大岁末最新的精神依归。
C.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孝毋庸置疑,但在孝道与正道之间,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不是真正的孝道。
D.热那亚和美国一些反华势力推襟送抱,鼓动并支持新疆少数极端分子,打砸抢烧,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B.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D.“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 ,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们攻克。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岩壁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又立刻被弹拨了回来。
③却已有许多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些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着。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 D. ⑤④③①②
16..依照下面文句中画线句,另写两个与画线句句式一致,内容一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6分)
面对有缺憾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而不是求全责备。你如果欣赏塞北的美丽雪景,就必须包容它那难耐的严寒; , ; , 。
17.请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虚词。(5分)
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规律,我们 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 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 会改变出现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现的数字, ,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霍金《宇宙的未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个人来拜伯乐为师。伯乐将识别马的诀窍讲给他们听。
一天,伯乐带着他们到赵简子的马厩里,要他们辨别出最爱踢人的马。徒弟一仔细观察后,指着一匹马说:“就是它。”
徒弟二就用手去摸马的屁股。他摸了三遍,这马依然站在那里,不仅没踢人,甚至连一点焦躁不安的反应也没有。
徒弟一见马很驯服,觉得很难为情,以为自己看错了。徒弟二说:“这的确是一匹踢人的马。没踢我,是因为它受了伤。他的肩部疲塌,是筋骨劳损的表现;前腿膝关节肿胀,说明这马失过前蹄。马踢人的时候,通常要举起后腿,这时,马全身的重量都落在前腿上。一匹肩部和前腿膝关节受了伤的马难以承受自己身体的重量,后腿抬不起来,它也就难以踢人了。你善于识别踢人的马,可是却不善于发现马身上的伤痛。”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说的是“文化”,而不是“打造文化”)
2.C(A.不是作者的观点。B.对本意的理解错误D.“打造文化”错,应是“文化”)
3.A(“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4.C(俾:使)
5.C(①不是参与国政④召见的是他的儿子⑤是改谥号)
6.D(赠为金紫光禄大夫的是王远知)
7.(1)等到隋炀帝巡幸扬州,王远知对皇帝说不宜远离京城,隋炀帝不明白他的意思。
(“幸”“远”“省”各1分,大意2分)
(2)我已另外下诏不使你违背素洁志愿,并命令建立祠观,使你实现先前愿望。
(“别”“敕”“曩”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王远知,祖籍琅琊,后来成为扬州人。父亲王昙选,是陈代时扬州刺史。母亲白天睡觉,梦见凤凰停在她身上,便有了身孕。僧人宝志对昙选说:“你的孩子会成为方士。”
远知小时候便聪明敏捷,对书传很精通,师从陶弘景,得到了他的道术,做了道士。又跟从臧兢游历,陈后主听说他的名字,召他到重阳殿中,辩论高超,很能为陈后主参谋。隋炀帝做晋王的时候,镇守扬州,让人引见,王远知马上头发就白了,一会又变黑了。隋炀帝害怕了,打发他回去。后来巡幸诼郡,让远知到临朔宫相见,隋炀帝用弟子的礼节对待他,咨询神仙之事,在京师建造玉清玄坛让他居住。等到隋炀帝巡幸扬州,王远知对皇帝说不宜远离京城,隋炀帝不明白他的意思。
隋高祖喜欢隐微之事,远知跟他密谈天命。武德年间,平定王世允。秦王与房玄龄穿着便服访问他,远知不认识,迎上去说:“你们当中有圣人,怕不是王吧?”他们才以实情相告。远知说:“将要当太平天子,希望自爱。”太宗即位后,打算让他回宫,他坚决推辞。贞观九年,下诏在润州茆山建道观,让他居住在那里。下诏说:“看了你的奏书,想回到原来的山中,我已另外下诏不使你违背素洁之愿,并命令建立祠观,使你实现先前的愿望。不知道先生什么时候到江外?道观什么时候建成?命令太史令薛颐等前往告知我的意见。”
王远知有很多怪话。对弟子潘师正说:“我小时候有拖累,不得上天。今天当了少室伯,我要走了。”立刻沐浴,穿戴好衣帽,像是要睡觉似的,便死了。有的人说他年寿大约有一百二十六岁的样子。留给儿子绍业的遗书说:“你年纪六十五岁时见天子,七十岁时见女性君王。”调露年间,绍业说出他的这些话,唐高宗召见绍业,叹赏,追赠远知为太中大夫,谥号升真先生。武后时又召见,都如他所说的时间相同。又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中改谥升玄。
8.李白是一位饱学之士(诗仙)①他如飘蓬一般过着漂泊的生活②才华横溢③有痛饮狂歌的豪放④转而求仙未得⑤他渴望舒展怀抱却不被朝廷重用。 (每点1分)
9.①对李白如蓬飘零,放荡不羁的诗酒人生和求仙生涯的怜爱和惋惜②“空度日”表达对李白身世落拓堪悲的内心痛苦。“为谁雄”是对李白渴望舒展怀抱但未能伸展的哀怜及对其寂寞的同情。③表现了自己与李白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每点2分)
10.(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护荣辱之境
(2)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3)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每空1分)
三.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AC(A.不是冒险,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坚定的认为,死囚犯也是生命,他们在未被执行死刑前也有逃生的权利;C.“紧张和绝望心理”错。环境描写是衬托气氛,外貌描写是写外人的心理感受,反衬他品德的高尚。) (5分)
(2)第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对的,即使被绞死业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第二问:①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终于被救而高兴;②为主人公人性的义举和不悔的表现而喝彩;③为“85”个死囚回报“信任”的“义举”而感动。(6分)
(3)①“选择”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故事由鲁米斯选择放死囚而起,由死囚选择回来自首而终。②通过不同人物的选择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③突出主要情节,揭示小说主题。 (6分)
(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8分)
四.12.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运用对比写法,意在表明梅贻琦为人治学严谨、少说多做的性格特点。B.“高调”是加上引号的,没有讽刺之意。其实是格调较高的话,是中肯评价。D.从文中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合并为一校称之为‘临时大学’时,三校的校长未统一到位”梅贻琦是“在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担起了大任”的。) (5分)
(2)①梅贻琦是个话少行动多的人。②鼓起勇气,坚韧前进,危难时刻勇于承担重任。③生活作风民主,讲究团结合作。④身居全局,治校严谨。(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3)作为联大校长的梅贻琦具有如下特点:①在西南联大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他危难时刻担起了校长的大任。②奉行“教授治校”原则,既讲民主,法度也严明。③以身作则,少说多做。④发扬三校的合作精神,清华校务井井有条。因此说他是西南联大当之无愧的领航人。(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4)作用:用传主自己的话开篇,对全篇具有总领和引起下文的作用。体现了传主作为联大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面;又展示了传主治校原则和方略,以引出传主事迹。
名言理解:①大楼只是代表大学校舍的好坏,并不代表大学水平的高下,世界名牌大学校舍就说明了这一点。②大学时传播科学精神、传授知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地方,应该是大师集中和主宰的地方。③现在,有些国内大学以大建大修校舍为自豪,以为校舍豪华、设备先进就是名牌大学了,这一点早在四十年代联大校长梅贻琦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应该引起当下国内大学领导者的深深思索。
(答出统领、引起下文,并加以分析给2分;句子理解,每点2分;必须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社会谈出自己的看法。)
五.13.D (A越:超过。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极品的器具。代:代替。疱:厨师。解释: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B苟延残喘:苟:苟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含贬义.C源远流长: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D推襟送抱:褒义词,比喻坦诚相见。襟抱:指心意。) (3分)
14 .C( A.“炎黄子孙”包含“海外同胞”,两者不能并列使用;B.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D.“传递”与后面的“作用”搭配不当。) (3分)
15. A (3分)
16.你如果欣赏江南的秀丽景色,就必须包容它那潮湿的天气;
你如果领略泰山的壮丽日出,就必须包容它那陡峭的山路。(共6分)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前先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采用“你如果……,就必须……”的句式;再次展开合理想象,组织文字表述)。
17. 即便 仍然 如果 就 否则(其他答案如果合理也可得分) (5分)
18. 写作(请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立意提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无论是相马、看人还是判断其他事物,都要全面地了解情况,注意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难免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