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数学八上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数学八上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26 14: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从作图实践和理论推证中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2.通过作图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探究问题的意识,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题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二、展示交流(前置研究: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方法越多越好,并说出作图的过程以及验证或证明方法。)(一)组内交流.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前置研究”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时间为5分钟.(二)班级展示.[问题预设] 1、方法预设:(1)作法一:(如图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作AB=AC.图1 图2(2)作法二:(如图2)作∠B=∠C,并利用刻度尺测量AB与AC的长度,验证△ABC是等腰三角形.(3)作法三:(如图3)取线段BC中点P,并过点P作BC的垂线,在垂线上任取一点A,连接AB、AC.利用刻度尺测量AB与AC的长度,验证△ABC是等腰三角形.图3 图4(4)作法四:(如图4)作∠A的角平分线,在角平分线上任取点P,过点P作垂线,与∠A的两边分别交于B、C两点.利用刻度尺测量AB与AC的长度,验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1)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对于第二种作法可能只关注了用刻度尺测量验证,而忽略了几何证明,因此需要分析证明,注意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并简要说明“作BC边上的中线”不能够证明猜想的原因.(2)对于第三种作图方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口述证明的基础上说明这种作图方法的正确性,但是不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出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研究.(3)对于第四种作图方法,在口述证明的基础上说明这种作图方法的正确性,但是不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出现.(4)对于其他作图方法,首先要充分鼓励,并在学生验证或证明的基础上给予说明.三、巩固应用1、快速判断下列△ABC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先判断,再简要说明理由)2、已知:如图,AB//CD,CB平分∠ACD.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四、归纳总结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2)判定: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
2.思想方法:证明线段相等的思路现在有两个:
(1)利用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2)等角对等边(一个三角形).五、布置作业导学:P57 必做题:A组选做题:拓展提高 静听.课前独立完成.组内交流.请组长推选代表展示学习内容,其他同学质疑、补充.学生到黑板写出证明过程,其他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教师观察其他学生的作法并适时给予点拨、肯定.最后让学生发言提供其它思路和互相纠正出现的问题.口答.分析证明思路,书写解题过程.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梳理、概括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独立完成. 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同伴互助的意义.在班级展示过程中,大胆发言,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学会倾听,敢于质疑.作适当的辅助线,利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对等腰三角形的“等角对等边”判定进行证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小题巩固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规范书写.通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述能力.必做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巩固所学;拓展提高题是对学有能力的学生准备的,目的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2.6.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在△ABC中,∠B=∠C,∴A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