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万水千山总是情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1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 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世间风物的变迁;有的人“像山那样思考”,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毫无疑问,他们是明智的,因为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第一专题“谛听天籁”,重在引导我们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
第二专题“湖山沉思”,旨在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诵读文本,走近作者,感受名家精神风骨、生命气象,体悟文本人文关怀、艺术魅力。
《江南的冬景》是体现郁达夫散文个性色彩的代表作品;《西地平线上》呈现出文化大散文的突出特点;《神的一滴》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瓦尔登湖的美丽风光;《像山那样思考》叙述了一群狼被杀的命运及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在这些平实的叙述中,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作为高考专题之一的散文,在高一时就应该向学生展示关于散文的有关知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领略和领悟大自然中的各种风光,体会由自然引起的人生感怀,并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评价,从而加深对大自然的感情,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体会领悟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什么品味,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和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
4、通过学习这几篇写景散文,掌握该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和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
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各篇文章所描述的景色之美和语言特色。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散文阅读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习这一专题,掌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散文的感受力。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散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江南的冬景一共有几副?分别是什么?
2、西部落日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怀有何特点?
3、从《神的一滴》中你学会了怎样和自然相处?
4、如果你能够象山那么思考,你会想到什么?
5、通过这几篇写景散文的学习,你有没有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
专题划分
专题一:《江南的冬景》 ( 3课时)
专题二:《西地平线上》 ( 3课时)
专题三:《神的一滴》 ( 2课时)
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 ( 1课时)
专题一
《江南的冬景》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江南的冬景》是体现郁达夫散文个性色彩的代表作品,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具体而言,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对自然的主观感受,是他散文艺术的突出特点。?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和清丽明快的语言特点。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
3、学习对比的表达技巧,体味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4、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的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没得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郁达夫仅仅是为景而写景吗?仅仅是为了赞美江南的冬景吗?
5、如何处理写景散文中的情景关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必修一课本和必修一教参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朗读优秀者和仿写作文佳作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疏通文字,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探讨四副景物的命名。并探讨文章中描写文字的美妙之处。
1、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探究:不是闲笔。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但这些均非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作者开笔写北国冬天的人们的活动是引子,是陪衬,是为了引出对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描写,并突出江南之冬与北国之冬的区别。文中一再提到了北方的冬景乃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这些都是对比手法,以此突出江南冬景晴和、宜人的特点,突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探究:《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探究:人是景物的主宰,是景物的核心。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之道理亦然。本文第2段写“老翁小孩在门前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生涯”。第5、6段写江南冬日寒郊散步,去体验“特异的恩惠”。这些图景都是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具体化,使作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可感。最妙的是第7段的冬日农村图中的“几个喧哗的酒客”,意境朦胧,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第8段中“喜欢弄雪的村童”的“报告”,给美丽的画面上平添了几分灵性。景物中有人的活动,使原来可爱迷人的景物更有灵气、更有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深入探讨散文写作技巧的相关问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郁达夫仅仅是为景而写景吗?仅仅是为了赞美江南的冬景吗?
探究:1933年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意的文人在苦闷和踌躇下,往往寄情山水,排遣自己内心的惆怅。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郁达夫的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景物的美就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在“明朗”这个情感基调下,作者是怎样把自然的美与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的呢?
探究: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似一幅幅水墨画,工笔素描,泼墨写意,浓淡相宜,景物描写点到为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江南的冬景,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江南的植被、河港湖泊、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江南的雨雪,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既展示了江南冬景的特征,更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喜爱之情,美的心灵决定美的情景,情意浓浓的江南美景正是作者把自然美与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的产物。
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本文作了如下民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探究:“民俗”体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本段文字用北国之冬对比写出了江南之冬的特点:(1)树叶不至于脱尽(2)寒风吹得时间短(3)地温高,有鸟雀的欢叫(4)老人和孩子不必躲在屋里过冬,可以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因而舒缓有致,柔和淡雅,引人入胜。
第三课时:1、比较阅读几篇相关文章:《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雨》,再次体验文字之美。
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写景散文的写作和鉴赏要注意那么要素,学会鉴赏散文中的情景关系。
2、如何处理写景散文中的情景关系?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个人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
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寒郊散步能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作者说它是“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作者描绘了一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门对长桥,窗临远阜”、“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只乌篷小船”、“喧哗的酒客”……作者说:“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写江南雪景,引用大量诗词 写了不同时间的雪各具特色……这些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2)抓住特点,突出特征
紧扣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选择典型景物从不同侧面加以渲染、刻画,并对所写景物都加以独特的装点与解说。写景抓住“细”、“清”、“真”的特点。“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写江南冬至过后,树叶不至于脱尽,清晨老翁小孩仍要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江南冬天的和暖。“清”即中心明显,情趣鲜明,文章真切描写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即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抓住典型景物即冬草、冬雨、冬雪,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3)语言清新,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学生合作探究积极热烈,效果很好。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字语言之美。
4.区别分析几篇相关作品的不同之处,体会散文之美。
5、学生作品展示,真的能有很好的散文佳作问世,展示作品是学生的学习信心大增。
专题二
《西地平线上》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高建群曾在大西北当过五年兵,又在新疆、陕北工作生活多年。世纪初,与毕淑敏等三人应邀为拍摄《中国大西北》撰稿。在广袤的大西北驰骋了大半年,西北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引起了作者诸多的思考:“当我驱车沿着西北的原野奔驰时,一种苍凉和悲怆的感觉常常填满我的胸膛。我看见了贫困,看见了苦难,看见了伴随贫困与苦难的那人类堪称伟大的生存斗争,看见了每一个卑贱的生命在这块土地上挣扎和成长的痕迹。”他关注西部,更关注西部的生命。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的生生不息,历史刻在这块土地上充满崇高感和苦难色彩的记忆,促使他拿起手中的笔,将自己对西部的热爱倾注到《西地平线上》。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4、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和结构。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
3、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人教版必修一课本和必修一教参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朗读优秀者和仿写作文佳作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高建群的相关知识以及西部风光的特点;熟读课文后,了解三次落日的内容。
文章探究内容:
问题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探究:这篇散文的神是作者对生命无比深情的体验和铮铮男儿对大西北诚挚深沉的热爱,三次落日都表现出“世间大美”“ 雄伟的风景”的共同特点,都令人震撼和感动,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将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问题2: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
以列表的形似完成。
西 地 平 线 上
观察
地点
观察过程
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
作者
联想
作者的审美
感受
定西
高原
转过垭口
停车
拍摄
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
背景;群山;
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
罗布
淖尔
荒原
匆匆行旅
偶尔回头
不经意突
然看见
下车观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红(胭脂色)
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罗
曼
·
罗
兰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阿勒
泰草
原
迎着落日
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
匈奴
民族
成吉
思汗
卑微平庸
惊世骇俗
问题3: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探究:(1)以前面第5至第9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2)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3)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4)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思索西部落日的景象给人以独特审美意蕴的原因,及西部独特的背景,西部雄壮的历史氛围,以及西部独特的人文精神。
问题1、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探究: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第三次落日,匈奴的外迁,成吉思汗西征。
萨克斯曲《我心永恒》感伤,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是悲剧式的爱情,自然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只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更应该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这才是主题歌要唱的,所以它题为《我心永恒》。这首歌出现两次,一次是为了表现苍白冰冷的气氛,歌曲里的死亡的气息正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相照应。第二次便转为悲壮了,这是日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承内心世界的桥梁。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问题2: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世间有大美”。作者笔下写了三次落日,你认为那一次描写的落日最美,谈出自己的看法来。
参考:
看法一:第一次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无论是柔和、美丽、安谧的、梦幻的静态美,还是喷薄而出的鲜艳、温柔、辉煌、悲壮的动态美,都是壮烈奔放之美,体现着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看法二:第二次第二次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一次落日庄严、肃穆、神圣、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体现为一种悲剧美、崇高美。
?看法三:第三次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这一次落日灿烂、热烈、夸张,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是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
第三课时:
1、通过几篇写景散文的学习阅读,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1)景象意境壮阔而宏大。
本文所写的三次落日景象都表现出阔大、壮美的特点,构成了宏大、深远的意境。如:写定西高原的落日以“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为背景;写罗布淖尔荒原的落日是将之置于空旷荒凉的大西北的西地平线上;写阿勒泰草原的落日则是“ 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
(2)行文思路清晰而缜密
文章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接着分三层?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少),分别描写了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强调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景象带给自己内心的震撼,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3)?表现手法丰富而贴切。
文中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分别描写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时,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 第一,注意了欣赏的多地点。文中写到的三次落日的景象是作者分别在定西高原上、罗布淖尔荒原上、阿勒泰草原上观看到的,而且在地点的安排方面,总体上越来越向西北的纵深方向(感性上的西地平线的边缘)发展,能给人以空旷荒凉的 西部地区的落日同样壮美甚至更加辉煌的心灵震撼。 ????第二,注意了观察的多方位。例如写第一次观看落口是前瞻,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一致;第二次观看落日则是回望,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相对。 ????第三,注意了描写的多手法。一是动态跟踪与静态特写相结合,比如写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侧重表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则侧重于静态的特写式描绘。二是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比如对定西高原和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采取正面描绘的手法,而对阿勒泰草原上看到的落日则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 ????第四.注意了联想的多角度文中三次写落日景象,都运用了联想手法,而且手法多样: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写到罗曼?罗兰由日出而构思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用的是相反联想;写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写到匈奴民族的迁徙和成吉思汗的誓师,用的是相关联想。 总之,文章正是借助这样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的叙述,使得“世问有大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才有了具体印证;也使得“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这句话赋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2、欣赏文章语言的简约质朴、雄浑苍劲之美,品味语言与景象一致的审美意蕴。观察一次校园落日,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散文。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学生合作探究积极热烈,效果很好。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字语言之美,体会散文之美。
4、学生作品展示,真的能有很好的散文佳作问世,展示作品是学生的学习信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