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雄深雅健”的稼轩词

文档属性

名称 走进“雄深雅健”的稼轩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3 22: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进“雄深雅健”的稼轩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辛弃疾词是战士之词,英雄之词,不同于苏轼的士大夫之词,柳、周的词人之词,晏、欧、秦的文人之词,他的词中充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热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深沉的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上以纵横慷慨、雄深雅健为主,被称为豪放词,他也有不少平淡委婉的词与刚柔相济的词。表现方法上,发展苏轼的“以诗为词”为“以文为词”,经史子集,往往随手拈来,而着手成春。他又大量运用口语入词,给他的词带来新鲜活泼的气息。辛弃疾影响到刘过、陈亮等一些词人,他们被称为辛派词人。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五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本单元将依托《菩萨蛮》、《水龙吟》、《青玉案》、《丑奴儿》四首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专题一,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以豪放见长的词家,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然而他词作风格是立体的、多样的,既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豪放,也有“秾丽绵密,缠绵婉转”的婉约。专题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辛弃疾在人生理想追求对李清照诗词创作的影响。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诗创作的主要成就。
2感受词的深沉感情,领会词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辛弃疾雄深雅健的词风。?? 4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把握节奏,学会诵读词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搜集有关辛弃疾的有关信息,提高教育技术。
3.通过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辛弃疾的“雄深雅健”内容与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辛弃疾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理解知识分子报国济世的人生追求和情怀。
2.在学习品味中肯定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3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4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理解辛弃疾词的的“雄深雅健”?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1:走近辛弃疾的豪放词
专题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专题一
走近辛弃疾的豪放词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以豪放见长的词家,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然而他词作风格是立体的、多样的,既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豪放,也有“秾丽绵密,缠绵婉转”的婉约。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的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辛弃疾的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词的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4、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挖掘辛弃疾深刻的思想本质,并写心得体会。
5、能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本单元辛弃疾诗歌的“雄深雅健”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理解“雄深雅健”的内涵?
3诗中哪些语句体现出“雄深雅健”的情感主旨?
4诗人“雄深雅健”的原因是什么?
5如何理解辛弃疾对生活的“雄深雅健”?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课本,有关辛弃疾的各种书籍资料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学校、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走近“小李白”稼轩
问题:
1.何谓“雄深雅健”?本单元哪几首词能体现出来
2. 词人“雄深雅健”的内涵实质是什么?词中哪些语句体现出“思想内容和情感价值取向”?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词人“雄深雅健”的原因。
问题:
1.在南宋,为什么辛弃疾的表现出“雄深雅健”的风格?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对写作的影响。
2.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3.撰写一篇有关辛弃疾的文章。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总结。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折射出作者一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承载着词人家国兴亡的悲哀历史,充分展示了一代词人辛弃疾的旷代才情。从以上几首词中,探讨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辛弃疾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根据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文学评论: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的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 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3 .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4 能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每个时期的词分别表现了辛弃疾的怎样的情感?
2.辛弃疾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认为辛弃疾的壮美和柔美体现在哪里?
4不同阶段的词分别表现了辛弃疾的怎样的人生追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课本,有关辛弃疾的各种书籍资料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学校、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稼轩词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每个时期的词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读宋词,初步理解其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三:集中讨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词的影响。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四:你认为这种美体现在哪里呢?
教师预设:诗词之美,追求之美。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善壮美与柔美。
活动无:不同阶段的诗词分别表现了辛弃疾的怎样的人生追求?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小组课前准备充分,能够背诵辛弃疾的词;
2.展开班内互评,并写出评改意见,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