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欣赏诗词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习欣赏诗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3 22: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学习欣赏诗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三年级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代表人物。本单元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史中了解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教师应在了解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写词手法,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方法采用熟读成诵,详细分析关键词语,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词的一般特点,明确词的大致发展脉络,掌握词的有关常识。
学习诗词的常用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学会鉴赏古典诗词,培养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的能力。?
学习词人婉转多变的情思和抒情手法。
对应课标
1 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形象包括词人形象、景物形象和意境。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
2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词的发展脉络
四位词人的贡献
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
找出关键性词语,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专题划分
专题一: 李清照词 (1课时)
专题二: 柳永词 (1 课时)
专题三: 晏殊词 (1课时)
专题四: 李煜词 (1课时)
专题一
李清照词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宋廷南渡,明诚病逝,清照连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她以一个孤苦的年迈妇人之身寄居兄弟之家,终又不堪寄人篱下而再嫁市井却更加不幸,后以卖字为生。她的词在南渡之后字字如泪滴落,一句一哽咽。诵读《声声慢》后分析,本词是通过哪些代表性的意象抒发了绵绵愁绪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词及李清照的生平。
2、深入词中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词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净化自己的情怀。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有何发展特点?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学校的现有资源,各种收集资料,图片。
常规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其 他
图书馆的书籍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如梦令》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思考作者是谁?(李清照)两首词体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前一首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后一首写作者怜花惜花之情。这两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李清照,注意她的生平经历对她词作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2、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了解学习目标,重点是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
老师明确:本词的词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感情是忧愁的因此读时语调应该低沉,缓慢。
2、播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默读仔细体会感情
3、根据录音再读
四、合作讨论交流
品读“名家鉴赏”(见教学案)设计问题,讨论交流。(注意“提示”见课件)
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可从以下方面适当补充、点拨。
1、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见课件)
思考1、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明确:
体现
从 寻寻觅觅 入手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感情基调
结果 眼前景
冷冷清清 肃杀 凄清 哀怨凄凉
引发 愁情
凄凄惨惨戚戚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思考2、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明确:
①、音乐美。(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朗读比较) ②、增强感情。
思考3、选一意象,联系所学诗文,小组讨论,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情的:
a.酒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b.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C.黄花(经典诗句见课件)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结论:黄花象征伤感
d.梧桐(经典诗句见课件)
?(老师明确:?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思考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课件展示)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思考5、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将意象和内心的愁苦联系在一起?
思考6、诵读《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醉花阴》《声声慢》都写愁,比较这两首词愁的内容与程度。
老师明确:《醉花阴》写了词人前期生活,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闲愁,闺愁,淡淡的忧伤,愁而不悲《声声慢》写了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寡居之悲、沦落之苦。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家愁,国愁,浓浓的凄凉,愁极生悲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诵读、流畅地表达观点。
2.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
3.对意境掌握比较全面。
4.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5.积极思索,有自己的观点,能深刻体会柳永的性格特点。
专题二
柳永词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雨霖铃》一诗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作为高中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诗歌诵读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本专题问题设计
为什么说“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三个典型意象?
这首词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学校的现有资源,各种收集资料,图片。
常规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其 他
图书馆的书籍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2、指导诵读。
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三、品读鉴赏 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从分别的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分层并简单概括?
明确:分别前、分别时、分别后。
2、词的每一层传达出的感情是不尽相同的,概括一下各段的感情,并谈一下你认为每层中哪些意象、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本层所包含的情感?(分小组讨论,说一下你们的理由)
(1)先请同学们分析第一层
教师参考分析: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②“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难舍难分。?)
(2)鉴赏第二层
教师参考分析:
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把恋人之间的缠绵、依依不舍描写的淋漓尽致。
启发:由柳永的这一句话,你可以想到那些古诗词?
生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此时无声胜有声。”“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是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充满了飘泊无依的愁绪?。
感情特点:缠绵,哀婉,依依不舍。
(3)鉴赏第三层
教师参考分析:
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营造了一种萧杀凄清的氛围。
设问:为什么说“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三个典型意象?
生答: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比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生答: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设想了离别后的孤寂落寞。“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三、总结表现手法
1、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还有虚实相生,上阙写眼前之景,下阙设想分别后的心境,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2、我们来看一下古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况。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2)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3)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
四 、小结
清代冯煦评价柳词 “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今天我们学了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作业
分离是让人悲伤的,柳永用一首《雨霖铃》把这种悲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柳永至少可以盼望与爱人的再次重逢,但有些分离却让人感到痛不欲生和绝望,就像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中失去了亲人的同胞们。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
2.对意境掌握比较全面。
3.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4.积极思索,有自己的观点,能深刻体会柳永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