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采薇《诗经》学习目标诵读以体会
诗之神韵鉴赏赋比兴
的艺术效果 体会出征士兵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背景介绍——
?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相关资料: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整 体 把 握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理清思路 把握内容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思 路忆思归之情 叙难归之因︱︱追述战斗生活︱︱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兴中有比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刚:坚硬.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阳:十月为阳.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盬:无止息.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甚 ,很.
疚:病,苦痛.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出生活及感情变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情景交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
雨雪:下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迟迟:缓慢的样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艺 术 特 点 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
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谢谢!课件17张PPT。采薇(诗经 ·小雅)
关于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
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诗的分类十五国风舆地图赋、比、兴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解题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 歌 分 析前三章:
薇菜的变化:
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时令的变化:
岁亦莫止 岁亦阳止
心情的变化: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忧心孙疚
比兴的运用。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诗 歌 分 析四、五章
以棠棣之花起兴,喻军威盛大。
以四牡为喻,比纪律严整,卒伍精强。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赋写敌人之凶悍。
普通士卒忠于职守的爱国情怀。
士卒生活与“君子”衣饰的对比。
诗 歌 分 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
对比的运用。
叠词的运用。
对比《小雅·出车》:“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文心雕龙·物色篇》:“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虫草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知识扩展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思考与练习一、填写下列诗句:
昔我往矣, ;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
思考与练习二、名词解释:
1.? 《诗经》
2. 六艺思考与练习三、简述题:
1.《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东晋谢玄推为《诗经》中最动人的千古名句,其道理何在?
课件30张PPT。顶夺夺夺在采 薇回顾
《诗经》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
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风骚:《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作品“国风”和
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风:又称15国风,是民间歌谣反映社会现实,
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
由此物引起他物。什么叫重章复唱?有什么作用? 整首诗分几章,各章结构相似,句数相同,句式相同,各章相应 位置的字有的虽有不同,但表意相近,这样的手法就叫做重章复唱。
这种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裕了诗的内容,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 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岂不日戒 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古: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道德卑劣的人。君子所依君子古义:将帅 今义:道德高尚的人概括本诗内容 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理清思路 (1-3章) 采薇思归(4-5章) 疆场思归 (6章) 归家之哀 作者以怎样的顺序表现征夫渴望回家的? 明确: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
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
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
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
将老而粗硬。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
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
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
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
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
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
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
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
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就像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豪迈的吟唱:“战地黄花分外香”。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
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
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
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
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
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
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就像毛泽东《采
桑子·重阳》中豪迈的吟唱:“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还读出了什么? 提示: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南征北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十分凶恶的敌人。戍卒把怨愤归结于周王室了吗? 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样看来,字面上并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讨论)明确: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边疆生活的艰辛,恰恰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是啊,在疆场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度日如年呀!
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心情如何?明确:回到了。战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 明确:不是,而是很哀伤。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哀伤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吗?
从文本中找。 提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此时的心情?有一句被东晋谢玄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作者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品味重点语句 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
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
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
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
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
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
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
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
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
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韦凤娟在评论中写到:“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末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一种痛感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是孤独的滋味。
自读最后一段,认真体会其中的韵味。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 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思情结有丰富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入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故土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的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台湾作家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可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们美好而深情的恋歌。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余光中《乡愁》。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愁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同欣赏。【板书设计】
主旨 情感基调
采薇思归 爱国 悲 重章叠唱
疆场思归 归
归家之哀 思乡 怨 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