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乱世词心”的清照词

文档属性

名称 “南宋的乱世词心”的清照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3 22: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南宋的乱世词心”的清照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苏轼的有关信息。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时代背景、感悟理解诗词背后的作者情怀.
4.反复品读、多种形式朗读、鉴赏诗句,尝试些鉴赏性文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品味探究、小组合作中肯定自身价值,培养合作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3 李清照带给我们得人生价值和启示是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清照,知人论世
专题二:品读词作,感悟鉴赏
专题三:小组探究,完成不同课题
专题一
走进清照,知人论世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然后分小组以PPT形式展示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2.了解李清照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文作品。
3.了解李清照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3、李清照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利用媒体资源搜索苏轼的生平经历,有代表性的诗文、词作,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其他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信息。
活动二:分门别类展示各组搜索的信息(选派小组长,用幻灯片形式)
活动三:小组讨论本专题设计的三个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布置作业:
通过小组的汇总交流,你所了解的清照是怎样的?下节课口头陈述。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搜索信息的全面性和是否做到分类汇总。
2.幻灯片的制作美观、简洁又条理;表述清晰流畅、大方自然。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品读词作、感悟鉴赏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应结合着上节课对苏轼的生平经历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品读词作,联系当时时代背景来感受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并选取一首写出鉴赏性的文字放在班级博客中用以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2.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苏轼的作品。
3.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豪放派词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初读每首词的感受吗?
2、《声声慢》这首词中是如何写胸臆的?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
8、从李清照的词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和胸襟?
9、学了李清照的词后,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改变?你有怎样的感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品读鉴赏,问题导引,学生小组合作
总结特色
活动七:配乐朗诵,小组竞赛,评选出最有感情和表现力的朗诵者。
布置作业:1、背诵这四首词 2、任选一首词写一篇鉴赏性文章,发到班级博客上。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2. 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4.能够撰写鉴赏性文章,从语言到意象到情感做到知人论世的品鉴蕴含于词作中的情感;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小组探究,完成不同课题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分三个小组探究完成不同的专题: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探究完成不同的课题,锻炼学生合作能力、资源共享及探究能力。
拓展视野,加深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理解,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与其他几人词作对比,你认为李清照词的新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2、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人作品进行介绍。
3.名人眼中的李清照是怎样的?你对于谁的文章最有感触?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情感的内容;读完后请按照课文顺序,依次说说作者用哪些内容(含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运用“……的……”的偏正式名词结构来说说。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词的上阕,用来表达自己孤独、凄清、悲戚、无助的情感的内容和意象的是:寻寻觅觅的自己,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的心情,时寒时暖的天气,挡寒浇愁的淡酒,勾起怀旧悼亡之情的南飞的北雁。这些内容叠加在一起,把作者的悲苦伤感之情渲染得更加浓烈。
词的下阕,选用的内容和意象有:曾经生机盎然如今已满地枯萎的黄花,独自守着窗儿艰难等着天黑的自己,秋雨击打中兀然独立的梧桐树。把这些内容和意象组合在一起,悲苦之情就更加突出:曾经灿烂的黄花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正走向死亡,词人怵目惊心,由物及己,满心悲凉;艰难地守着窗儿盼着天黑的自己,听着雨声点点滴滴地击打着梧桐树,更加痛苦,这雨声不只是击打在耳朵里,也击打在自己孤独敏感的心里。于是词人受不了了,禁不住呐喊:这样的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得了啊!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深入体验,体验这些包含着悲苦之情的内容,要读得沉,读得重。
五、三读,体验和欣赏语言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一句话欣赏”:这句话的特点是……表达效果是……
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一连串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句话的特点是:连用十四个叠词来表情达意。再深入赏析,会发现以下具体特点:第一是有感而发,真情表达,自然不做作;第二是从不同角度来写,内容不重复:“寻寻觅觅”写的是自己的动作,“冷冷清清”写的是周围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的是自己的心情,三者连在一起,又有前因后果的关系;第三是从不同的层次来写,分量不重叠,每组词都由浅入深、从轻到重:从“寻寻”到“觅觅”、从“冷冷”到“清清”、从“凄凄”到“惨惨”到“戚戚”,都体现出逐级提升的层次感。
从表达效果上说,一是叠字累加,能把孤寂凄苦的感情表达得充分而且深入;二是放在开头,还能让读者感到扑面而来的情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古人对此称颂说“造句新警”,“创意出奇”,“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作者的生活化语言。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还有“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特点是:口语化,生活化。效果是:信手拈来,既自然又新鲜生动。后人在《金粟词话》里称之为“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我的第三个印象是:作者在音韵运用上,不用响亮饱满的“a”等韵,而用低沉内敛的“i”韵来贯穿,以此来表达自己悲戚的心情,用特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内容、特定的情感。
之后教师又介绍研究者的研读欣赏——
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如张端义《贵耳集》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张氏指出其好处在于“无斧凿痕”,即很自然,不牵强,当然是对的。元人乔吉《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都用叠字组成。陆以湉《冷庐杂识》就曾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白雨斋词话》更斥为“丑态百出”。严格地说,乔吉此曲,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
但说此三句“自然妥帖”,“无斧凿痕”,也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任何文艺技巧,如果不能够为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即使不能说全无意义,其意义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它们的好处实质上还在于其有层次、有深浅,能够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词人所要表达的难达之情。?
“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夔《鹧鸪天》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凄凄”一叠,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在语言习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以与惨、戚相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词,所以用“凄凄”作为由“冷冷清清”之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之心灵描写的媒介,就十分恰当。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沈祖棻,《〈声声慢〉赏析》,选自《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深入体验,体验语言特点和音韵特点,要读得细,读得慢。
六、四读,换位体验作者的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一下子增加了五十岁,已经是一个垂垂暮年的老妇人。年轻时,你曾经有过很多的幸福和欢乐;但现在,你已经没有家庭,没有孩子,孤身一人到处流浪,处处受着生存的威胁,时时遭受精神的折磨。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开头的一个字是“我”。每人都在要开口说。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
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我形单影只,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死去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经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阵阵凄凉和悲痛。天气忽冷忽热,虚弱的我难以适应;三杯两盏淡酒,想用来浇灭心中的愁苦,让自己麻醉;可晚上吹来的寒风,把我吹得又清醒又寒冷。正在伤心的时候,却看到北雁又南飞了,旧时相识的你啊,勾起我一个个物是人非的伤心回忆。
满地的黄花,曾经开得鲜艳灿烂,可如今已经没有了生机和活力,正走向死亡。我怵目惊心,由物及己,满心悲凉。我整天独自守着窗儿,过着难熬的日子,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听着窗外雨声点点滴滴地击打着梧桐树,我心里更加悲痛。这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只是击打在我的耳朵里,也击打在我孤独的心里啊。这样的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得了啊!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七、说说结束语
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词的结束语。先写下来。
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四五人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诗人舒婷说:“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让我们记住这堂课,记住李清照,把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和熏染,永远留在心里,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小组积极合作,课前准备充分,表述条理清晰。
2、搜索资料全面,条分缕析,有事实作依据,条分缕析,让人信服。
3、能够大胆发表个人观点,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