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春之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2-12-13 22: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之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初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之声》的第二课时,课堂中选取反映“春”题材的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在课堂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聆听导入、名曲赏析、活动体验等多种环节,熟悉优美的民族音乐,从中领略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时以音乐中的欢乐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春节序曲》是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器乐曲中的精品。这首乐曲优美、明快、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中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热闹欢腾的情景。在备课时,我思考着如何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去,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我力求以听觉为先导,以节奏节拍为主线。动是人的本能,在听觉先导的条件下,以动觉为切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听、想、创、律动,去理解音乐、音乐想像与音乐体验,从中真正体验音乐的情绪。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欣赏感受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课 型:综合课
课 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们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五声调式。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中部主题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及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第三部分(再现部)。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正确感受乐曲情绪。
2、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乐曲,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品质。
重 点:培养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能力。
难 点: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方法:聆听欣赏法、比较法、实践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聆听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设计意图: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演的曲目提问导入我们中国新年音乐会以及春节时我们经常听到的曲目《春节序曲》。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春节序曲》
(1)、聆听全曲,欣赏后谈体会。
【设计意图:感性欣赏,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音乐教学就要让学生从音乐的本身感受音乐。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局限的情况下,真正地去切身体验音乐】
教师小结肯定成绩并简单介绍李焕之及作品。
(2)、分段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作品。
引子:热烈欢快的管弦齐鸣和锣鼓声,把人们带入春节的喜庆气氛中。
教师:课件展示引子的旋律并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引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敲打锣鼓节奏,感受引子带给我们的喜庆气氛。
【设计意图:动是人的本能。在听觉先导的条件下,以动觉为切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音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部分:表达了人们欢度新春欢欣愉快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教师:课件展示主题一、主题二的曲谱并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理解主题音乐。
学生活动:以小游戏的形式进行,课件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出现主题一时,学生伸出一根手指并高举手臂律动表示;出现主题二时伸出两根手指并律动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逐渐熟悉所要学习的音乐,比让学生强记音乐的主题效果好得多。以小游戏的形式出现既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和深刻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部分音乐情绪、节奏、节拍的特点。
第二部分: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前程的憧憬。
教师:课件展示第二部分主题音乐的曲谱,完整播放音乐,欣赏之前提出问题,主题音乐出现几次,分别用什么演奏?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律动起来并轻声哼唱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部分音乐情绪、节奏、节拍的特点。
学生活动:随琴哼唱第二部分主题音乐。
教师:课件播放歌曲《新春秧歌闹起来》,让学生比较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与《新春秧歌闹起来》的异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旋律相同而节拍速度不同塑造的音乐形象是不同的。师生共跳大秧歌,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得出这两部分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力度、速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
教师:课件播放,之前提出这一部分与前面所听音乐是否有联系?欣赏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是第一部分的缩短再现,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一部分音乐比第一部分音乐在情绪上更加热烈,速度也更快了,特别是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歌舞联欢的场面,在沸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简单介绍三部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对乐曲整个轮廓已经清晰在脑海里展现,学生由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认识。】
(3)、完整欣赏全曲。
教师:课件播放《春节序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学生:喜欢做小指挥家的到前面指挥,其余学生起立,引子部分利用凳子做锣鼓打节奏;第一部分同小游戏的做法律动;第二部分师生拉手律动并哼唱音乐主题;最后一部分也要动起来,可以拍手,可以利用凳子做锣鼓打节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度感受乐曲,理解其内涵。】
2、复习歌曲《渴望春天》
【设计意图:春节就这样热热闹闹的拉开了春天的帷幕,然后让学生复习《渴望春天》,继续体验6/8拍带给我们的音乐感受,体验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着的青春气息。】
三、拓展阶段:
感受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给大家带来的歌曲《春之声圆舞曲》,感受其节拍特点,领同学们旋转在圆舞曲中,陶醉在美好的春天里!本节课我们接触了不同节拍、不同情绪、不同形式的有关“春”的音乐作品,平常你们欣赏音乐时注意这些了吗?
四、小结: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