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09: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是一篇体现古人高尚品德的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前预习的落地生根,课堂教学的点拨思辨,课后作业的精巧点睛。
《陋室铭》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古文,是一篇传诵不衰的文言名篇,也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
《短文两篇》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基本内容。《陋室铭》一文字数少,内容也较浅显,阅读难度不大,教师可让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自行解决,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整理。
学习《陋室铭》一文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语言的特点,理解作者刘禹锡的人生追求,弄清其“德”的性质、“馨”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五个板块分别是:正音、辨体、明义、品味、悟情。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师生互动理解字词,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教师抓住知识点精讲,师生研讨,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一、教学设计
(一)优化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亦是如此。首先要优化课前预习,使预习落到实处,切实服务于课堂。这节课的预习单如表1所示:
借助预习单这个抓手,学生能够把预习落到实处。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和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也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的放矢。
(二)激趣导入新课
在中国诸多的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府邸、书斋,有的因豪华气派让人艳羡不已,有的因设计精巧让人赞不绝口。但有一个地方,它又窄小又简陋,却因主人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传诵千古,这就是《陋室铭》,下面我们就一起参观一下“陋室”,感悟刘禹锡的“德馨”世界,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三)以读带讲,板块推进
第一板块:正音。
听录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多媒体上展示文章节奏的划分,师生一起总结文章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铭文的特点: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第二板块:辨体。
引导学生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明确其文辞简约优美,全文押韵,如诗如词,琅琅上口的特点。
第三板块:明义。
这一步有两个目的:一是夯实字词基础;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文章意蕴理解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板块:品味。
根据文章内容,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文题为《陋室铭》,但是作者开头并没有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小组讨论从哪些句子读出了“陋室不陋”的意味?作者是如何去描写的?第三,文题为《陋室铭》,结尾却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两处是否矛盾?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要教给学生赏析句子的方法,从修辞、炼字等角度分析语句,引导体会文辞之美。
第五板块:悟情。
在这个板块中,笔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指导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学习作者作品的时候要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来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性情襟抱。结合刘禹锡的《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他诗作,让学生理解“人生是场选择,性格决定命运”。通过这个版块的学习,学生对于刘禹锡其人有了更深地了解。最后,笔者根据文章的内容再次提问:作者已经写明“陋室不陋”,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在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互动,学生明确了文章结尾画龙点睛,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总结提升,指导写作
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法立意进行总结。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现了其人生追求。这就是《陋室铭》,它不仅是一个被贬官员人生低谷时的自我解嘲,更是一篇不屈服于屑小之徒、不向命运低头的战斗檄文。
这节课,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虽然我们不能像刘禹锡一样,洋洋洒洒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书屋写一副对联,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人生追求。由此,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用课内文章指导写作。
二、课后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先学后教,师生互动
新课标指出七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在上课前,笔者指导学生利用预习单进行预习,在课上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测,这样不仅节省了上课讲解字词、翻译句子的时间,而且养成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师生一起根据教学目标做批注,划重点,遵循“生本位”宗旨,根据学生质疑展开教学,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与思辨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展开的。有了教师的重点点拨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对文章的主题的分析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小组合作: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的指导。合作前包括分组,4人或者6人一组,小组成员要好中差兼顾。合作中要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比如,有负责朗读的,有负责查找资料的,有对信息进行整合的幕后工作者,有适合演说乐于表现的等等,每个成员都要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之中,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合作后要对各个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来自教师的认可和赞许一方面可以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内部的关系友好,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再次合作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形式多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是交流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范读、齐读、接力读、默读、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
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引导者,真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在朗读、自己在思考、自己在表达,互相之间思维在碰撞。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多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仔细回忆,这节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尚且存在: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古代书面语,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课堂教学中稍显不足,在课下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