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2、采用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3、通过语言描写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4、学习文章了解文章以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
5、体会古代荐臣敢于谏言的精神和智慧的进谏方式,以及明君善于纳谏的气度。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2、采用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1、
教学难点:
1、通过语言描写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了解文章以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
3、体会古代荐臣敢于谏言的精神和智慧的进谏方式,以及明君善于纳谏的气度。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语文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加合作完成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的形音义,再通过语文小组自测自评检验预习成果(尤其注意以下加点词的读音)。
邹忌(zōu)  昳丽(yǐ)  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窥镜(kuī) 期年(qī) 间进(jiān)
2、语文小组内查阅《战国策》资料,选出发言代表为课堂发言作准备。
3、结合文章注释和工具书在语文小组内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小组成员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选出发言代表。
二、新课导入(计划2分钟):
1、导入语:唐太宗在一代名臣名臣魏征去世后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因为李世民的纳谏气度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胆识,最终才有贞观之治,成为美谈。但是进谏有时也要讲究策略,因为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的进谏的艺术,要使得使良药既既不苦口,还要有利于病。战国时期的邹忌就做到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邹忌的进谏艺术。
2、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战国策》内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随机请最先举手发言的语文小组作介绍,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补充遗漏的地方。
三、文章朗读指导(计划8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继续根据预习情况做好笔记,并体会老师朗读的语气和感情课。
特别注意朗读时读出邹忌的顿悟心理和进谏的讽喻心情。
2、同学们分语文小组朗读,并且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3、语文小组推荐朗读优秀者上台范读。
4、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学习小组成员合作翻译课文(计划10分钟):
请语文小组推举成员翻译课文,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其他语文小组派代表发言评价、指正或补充。
注意以下几个重点词的翻译:
1、词类活用:
(1)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朝
(3)私我也
(4)闻寡人之耳者   
(5)吾妻之美我者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明日,徐公来   
(4)能谤讥于市朝   
(5)窥镜而自视   
(6)暮寝而思之   
(7)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内容探究:(计划15分钟)
1、文章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问” “三答”“ 三类比” “三赏赐”“ 三变化”请在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并加以概括。
语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归纳。
2、邹忌讽齐王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讨论并明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即:齐威王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收到了“战胜于朝廷”的显著成效。
3、分析邹忌劝谏艺术的高妙之处。
讨论并明确:
邹忌没有直接劝谏齐威王,而是以小见大,从自己身边的小事进行讽喻,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的顿悟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威,不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使得使良药既既不苦口,还要有利于病。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的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所以齐王能欣然接受。
六、拓展延伸:(计划5分钟):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不能直接规劝,而需要委婉劝诫的,试举出几个例子。
七、课堂练习:(计划5分钟):
完成下面一则材料,完成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旦日,客从外来
(2)暮寝而思之
(3)皆朝于齐
(4)皆以美于徐公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
(2)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3)王 之 蔽 甚 矣
(4)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体现了他的治国之才。
B.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可看出妻子对邹忌的偏爱,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C.选文第二段写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单刀直入规劝齐王除蔽纳谏。
D.文章别具匠心,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同有异,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