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奇美”,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学习,正是要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文章脉络整理
作者在文章开头写到:“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他们都去了哪些地方?
出示资料卡片:"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在文中这些地方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子,其他同学则从语文的专业角度,进行评论。
(阅读提示:让学生找出每个部分中最具文学性的句子,可以从修辞、描写、释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赏析:① 比喻,拟人
②把各拉丹冬比作巨人,把风比作刀,赋予山人的动作、肖像
③ 生动形象写出各拉丹冬峰的棱角分明与立体层次的特点
④表达了作者的崇敬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赏析:①拟人
②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
③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3)“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赏析:①比喻
②视觉与触觉相结合
(4)“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赏析:①比喻、拟人
②冰塔林晶莹、奇美
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
2、作者两次集中描写雪山,是否啰嗦?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小结:语言幽默、富有哲思,看似随意实则精巧。
①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
②作者写景时往往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交融。因为原始的景物不易做具体细致的“绘形”;另一方面是因为藏北的雪山冰河本就容易引发人们的崇仰。
(教学提示: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知人论世
1、马丽华笔下写了无数的藏北风情,藏北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出示资料:
1953 年,出生于山东郯城,1976 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来到西藏,2003 年离开。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27 年间,马丽华以西藏为背景创作出了大量优质作品,尤以散文创作的突出成就而享有“西藏的马丽华”的称号。
藏北承载了她最好的年华,她对自己的心理定位,已经认定自己的藏北人了。她自己说过:深心里,我早已的的确确成为藏北人了。多年来,弄不清楚藏北高原以怎样的魅力,打动了我,诱惑了我,感召着我,使我长久地投以高举远慕的向往和挚爱。……只是在此时此地,我才恍然悟出了这谜底:那打动我、诱惑我、感召我的魅力是苦难。
2、作者在文章中,承受了哪些苦难?
3、作者为什么渴望苦难?
明确: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尽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
4、作者渴望苦难承受苦难,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 那么她收获了什么?
明确:在承受“手背生冻疮、肩背脖颈疼、连夜高烧、不思饮食”后,作者却发并不受身体困扰,而是融入各拉丹冬,感受造物者的创作力。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而一方面作者感觉自己“要死了”,却奇异地在冰窟中感受到异样的温暖,此时她忘却了自己的伤痛,放飞思绪,把眼前的各拉丹冬,想象成一个琼瑶仙境。
而在第二天,她感觉自己已经枯竭,却还是挣扎着走到砾石堆上,对着冰河想象着长江的故事。似乎对她而言,越是苦难,越是容易忘记自己,思绪飞扬,真正投入自然。
5、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明确:像各拉丹冬这样伟大的存在,人们只能靠近,只能在旁边生活,却不能深入其中,其实也是一种敬畏自然的体现。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
课堂总结
马丽华带我们领略了奇美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感受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收获了色彩斑斓的精神之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业布置
查找相关资料,观看人文电影《万里藏北》,阅读马丽华的《渴望苦难》,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