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7 22: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理解游记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自然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培养敬畏、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感受雪域高原景色的壮、奇、美,把握冰塔林的特点。
抓住关键句,品味并学习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品味并学习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昆山属于江南地区,那么江南是以那一条江为界呢?对,就是长江。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长河,长江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
有一个词叫追溯,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总结,追溯现在多用作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意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马丽华的步履,去追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学习她的这篇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明确:“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复习《愚公移山》里,阳:山南 阴:山北的知识,景色的区别是因为阳光,“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面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明确:严寒时间长,天气阴阳变化快,总是云遮雾障的。
3、请同学浏览全文,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即“我”的游踪为线索)。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蜷卧冰山脚下(蜷卧冰窟)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明确:冰塔林
细析文意: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 、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描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奇美,令人眩晕,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远望 (外在整体)
第二次描写 10、11自然段:
琼瑶仙境 ,静穆的晶莹洁白;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近观 (内在局部)
小结:表现了作者对雪山的认识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对雪山的认识和理解也逐渐加深。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壮、奇、美,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赞美之情。
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冬)的历史,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与各拉丹冬(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眼看山,心观山,己是山”。
品读语言: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比拟
巨人写出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雄伟,积雪比作白色披风,衬托出雪山的壮美。黛黑和白色形成颜色对比,黑白经典永恒、脱俗,写出了雪山的不凡的气势,高尚的风貌,威严和纯粹,肃穆和圣洁。“骨骼,如刀削,雕塑感”,勾勒出雪山刚劲、利落、有力的线条感,以及山峰的锋利。
写出雪峰的险峻,表达作者对各拉丹冬景色的赞美、崇敬、畏惧和感叹。
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比拟
白色写出雪山的颜色,金字塔写雪山的造型。
“统领”写出各拉丹冬的领袖气质,在当地景色中的首要地位。写出雪山极其高大巍峨,形成一种伟大的力量,可以领导当地的气候,营造出冰天雪地的环境。
“卖弄”把造物主拟人化,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写出景色之神奇和美丽。
“眩晕”是作者被这里大自然的伟力震慑了,写出景色神奇美丽到了极致,并且是无垠的壮阔,让渺小的自我一时间难以消受。实际上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作者对各拉丹冬自然美景的敬畏和赞美!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明确:比拟、想象
“流苏”、“长发披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垂挂的灵动、秀美的姿态。承接上文“最漂亮的这番模样”,引出下文“巨人之发”,具体写出了自然之力创造出的美景,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拟人,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开始”点明了文章题目,各拉丹冬是长江源头。
坚冰和流水是刚与柔,静和动的辩证统一,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坚冰之下的流水声,有些隐晦,不易发现,但暗自涌动的流水一刻不停的在潺潺流淌,才有了长江和被哺育的中华民族。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这种持久都最终创造了、创造着伟大。
综合探究:
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手背生起冻疮、肩背……,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写困难的意义?
明确:真实、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如此困难仍然欣赏美景,可见此地美景之震撼,难得,与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
2、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游览经历,重在写游历过程的所见所感,脉络清晰,层次清楚。通过它,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特点,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五